搜索
任朝政的头像

任朝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1
分享

曲阜纪行ᅵ千年文脉里的精神朝圣

曲阜纪行ᅵ千年文脉里的精神朝圣

六月的齐鲁大地,蝉鸣初试。怀一份朝圣般的虔敬,我踏入曲阜 —— 这片被《诗经》反复咏叹的土地。当双脚触及浸润两千五百年文明的青石板,由孔庙、孔府、孔林构成的 “三孔” 圣境,恰似一部次第舒展的厚重典籍,在齐鲁烟霭中铺陈开的文化长卷,叩击心魄。

万仞宫墙下的精神凝望

遥遥望见 "万仞宫墙" 四个苍劲擘窠大字,孟子 “夫子之墙数仞”的赞叹瞬间有了实体。这座肇建于明正德年间的瓮城,将千年文脉围合成一方精神殿堂。穿过金声玉振坊,古柏的清芬与砖石的沧桑交织弥漫,恍惚间,似有悠远的弦歌雅乐从棂星门后潺潺漫来。

孔庙的建筑序列,暗合儒家思想在空间中的延伸:圣时门暗合孔子“圣之时者”的智慧,避水桥引人低徊“逝者如斯”的哲思,十三碑亭里林立的历代碑刻,默然见证着皇权对道统的尊崇。指尖轻抚奎文阁前的螭首龟趺碑,北宋真宗“褒崇先圣诏”的刻痕,犹然清晰诉说着“儒术治国”的千年薪传。

杏坛畔,那株相传为孔子手植的桧柏,已历二十七度枯荣。坛北的大成殿沐于午后阳光,巍然矗立,七十二根石柱上蟠龙的鳞爪,因岁月摩挲竟温润如玉。殿内“万世师表”的匾额在光影间浮沉,令人遥想当年司马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谒圣情景。如今只能隔栏瞻仰那尊明代木雕孔子像,慈悯的目光,仿佛依然穿透时空,静观着墙外的世相人心。

“天下第一家”的门庭春秋

出孔庙东掖门,衍圣公府的黑漆大门赫然入目。这座自宋迄清不断增益的府邸,堪称中国现存赓续最久的贵族宅邸。重光门内,戒贪图的壁画与大堂上“诗书礼乐”的匾额相映成趣,道尽了“诗礼传家”的治家圭臬。内宅门楣上高悬的铁板,曾是隔绝内外的森严藩篱,今朝却成了后人窥探昔日簪缨生活的罅隙。

后花园里,“五柏抱槐”的奇景令人驻足 —— 五株古柏的虬枝间竟生出一株槐树,天然自成妙趣。漫步雕梁画栋的内宅,不禁揣想:当年孔尚任在此修订《桃花扇》时,是否也曾在假山流水间,感喟着“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的世事沧桑?

孔林:镌刻历史的生命碑铭

从孔府后门乘车北行两公里,神道两侧的“汉柏”愈发苍劲森然。这些树龄逾千载的古木,虬枝如铁铸,树皮的沟壑深深蚀刻着无数朝代的风雨印记。孔子墓独特的“马鬣封”静卧于苍松翠柏间,那道微隆的弧线,既恪守古礼,又蕴藏东方哲思的深邃。

暮色四合,墓碑上“至圣文宣王”的刻字沁出幽光。遥想这位生前曾自嘲“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夫子,竟成后世帝王顶礼的文化图腾。漫步林间,元代孔裔的石翁仲执笏肃立,明代进士孔贞运的墓碑苔痕斑驳,清代孔尚任的墓前偶见戏迷献上的灼灼桃花。这些错落的坟茔,俨然一部立体的家族史诗,在草木荣枯间,续写着“千年礼乐归东鲁”未央的传奇。

夜色中的文明回响

暮色浸染护城河,万仞宫墙上数百盏绛纱灯次第点亮。柳梢垂悬的词牌灯串,将《论语》的箴言化作点点星子,“学而时习之”的字痕在光晕中摇曳,恍若穿越时空的喁喁私语。水汽氤氲,古城墙的倒影与河灯洇染,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

站在灼灼燃烧的红灯笼下,恍然懂得曲阜为何能与耶路撒冷、麦加并肩成为世界圣城。当夜风掠过城墙,仿佛每一道砖缝的苔痕都在轻颤,檐角垂落的铜铃与古槐的枝叶相碰,碎成满耳细语 —— 与其说是砖石草木在历史深处低吟,不如说是文明的基因在光阴里簌簌作响。真正的朝圣,也许不仅仅是碑前的三鞠躬,又何尝不是指尖触到泮池栏杆的凹痕时,忽然读懂那些被岁月包浆的刻痕里,深藏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最后一盏宫灯在孔庙飞檐上明灭成豆点微光,千年不息的护城河仍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静静奔涌—— 它守护的,何止是城墙内外的秦砖汉瓦,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故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