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大数学系大三学生夏知意的世界里,爱情可以分解为变量与函数,唯独婚姻是一个无法求解的未知数。
教学楼的梯形教室里,夏知意正用笔尖轻轻敲打着摊开的《偏微分方程讲义》。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在她认真计算的草稿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的眉头微蹙,不是因为这道题的难解,而是因为手机屏幕上刚刚弹出的消息——又一个高中同学的结婚请柬。“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了。”她轻声自语,语气里带着些许不可思议。对她而言,二十二岁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婚姻像是另一个维度的概念,遥远而陌生。坐在她旁边的我,计算机系学生,闻声转过头来。作为相识两年的“柏拉图式好友”,我太了解夏知意对婚姻的复杂态度。“又是红色炸弹?”我轻声问道,嘴角带着理解的笑意。夏知意点点头,将手机推到我面前。
“你说,为什么这么多人急着走进婚姻?就像完成某种人生必修课一样。”
“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把不婚当作人生信条。”我半开玩笑地说,同时自然地拿过她的草稿纸,检查上面刚写完的解题过程,“这里,边界条件设错了。” 夏知意的家庭背景深深影响了她对婚姻的看法。她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却在婚后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家庭。夏知意记得母亲常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了你。”这句话看似温暖,却总是让夏知意感到窒息——为什么个人的价值需要通过我人来定义?这种对传统婚姻的抗拒,使她在大学里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她不仅是数学系的学霸,还活跃于多个社团活动中。她与我的相识,源于大一时共同参加的数学建模竞赛。那个通宵工作的夜晚,我们为找到一个巧妙的算法而击掌欢呼,那种智力上的共鸣让夏知意感到无比满足。
随着交往的深入,夏知意向我坦白了自己的不婚主义观念。出乎她意料的是,我并没有表现出惊讶或试图说服她改变,而是表示完全理解和支持。“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幸福才是。”我当时这么说,让夏知意感到难得的被别人理解。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学期即将结束时,我收到了来自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也意味着我即将远行。
“你会去吗?”夏知意问道,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我想去,但……”我犹豫了,我的目光复杂而深沉。
夏知意明白我的顾虑。她深吸一口气,说:“我们曾经约定,不为彼此牺牲前途,记得吗?” 我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离别的日子如期而至。送行的那天,机场大厅里人来人往,夏知意故作轻松地说:“五年后,也许我会成为数学教授,你会是硅谷精英,我们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你还是坚持不婚主义?”我半开玩笑地问。“至少目前是。”夏知意微笑着回答,“但我相信,真正的爱情不需要婚姻来证明。” 我轻轻拥抱了她,在她耳边低语:“我会尊重你的所有选择。”异地的生活比想象中更加艰难。十二小时的时差,使我们的通话总是有一方处于困倦状态。
夏知意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参与了教授的课题小组,还兼职做家教。她的生活被填得满满的,仿佛这样就不会感到寂寞。 然而,在一个深夜,当她因为一道复杂的证明题而头疼欲裂时,忍不住给我发了一条消息:“我想你。”几乎瞬间,她的手机响了起来。视频那头的我显然刚从实验室出来,还穿着白大褂。“我感应到你需要我。”我笑着说。
那一刻,夏知意意识到,无论她多么独立坚强,内心深处仍然渴望这种连接和陪伴。但她不确定这是否意味着需要婚姻这种形式。 大学生活不仅是关于爱情的选择,还包括全方位的成长。夏知意的室友李薇,一个来自农村家庭的女孩,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除了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打工挣钱。她与男友张强同样家境贫寒,两人相互支持,不仅交清了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把剩余的钱寄回家补贴家用。看到李薇的坚韧,夏知意开始反思自己的某些特权。她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帮助像李薇这样需要兼职而影响学习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她体验到了知识共享的价值,不再仅仅追求个人成就。
与此同时,我在国外也经历着自己的思想转变。我的导师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计算机科学家,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她的事业和家庭平衡让我看到,婚姻和职业成功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
“也许问题不在于婚姻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它。”在一次视频通话中,我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夏知意沉默片刻,回答道:“我害怕的是婚姻带来的预设角色和期望。就像我母亲,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来满足社会对‘好妻子好母亲’的定义。” “但如果婚姻可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呢?两个人平等相待,共同追求各自的梦想?”我问道。这个问题在夏知意心中种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大三暑假,夏知意获得了一个前往法国做交换生的机会。在异国,她遇到了各种他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们对婚姻和人生的看法各不相同。特别是在与一位法国女教授交流时,对方谈到:“婚姻只是多种关系形式之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段经历拓宽了夏知意的视野,她开始意识到,不婚主义不是她身份的终极定义,而是她现阶段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演变。
回国后,她投入到毕业准备中。她的毕业论文选择研究“决策理论中的数学模型”,这让她不得不深入思考人类如何做出生命中的重要决定,包括婚姻这样的承诺行为。
与此同时,我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我的一篇论文被国际顶级会议接收,邀请我去做报告。我决定趁此机会回国一趟,给夏知意一个惊喜。
重逢的那一刻,两人都意识到,尽管分离了这么久,我们之间的连接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深厚。我的成熟和自信让夏知意看到,我已经在学术和人生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我有一个想法,”我小心翼翼地说,“我们不谈婚姻,只谈未来。如果我能拿到美国的研究职位,是否可以共同规划一种生活,让彼此都能追求自己的梦想?”夏知意没有立即回答,但这次她没有拒绝这个提议。她意识到,真正的独立不是拒绝一切承诺,而是有勇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选择,哪怕这个选择可能偏离自己原先设定的路线。
毕业典礼上,夏知意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她望着台下无数充满期待的面孔,说道:“大学教育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考的能力和选择的勇气。无论是选择进入婚姻还是保持独身,最重要的是那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而不是社会期望我们做出的决定。”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与台下的我相遇,继续说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的不是单一的选择题,而是需要自己定义答案的复杂方程。而这个方程的解,可能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不断变化。”
演讲结束后,我走向她,手中拿着一束她最喜欢的向日葵。“我为你骄傲。”我简单地说。夏知意接过花,微笑着问:“你记得我们曾经讨论过的‘合作伙伴关系’吗?我想我们可以开始尝试设计属于我们的方程式。”我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你的意思是?”“我的意思是,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不需要牺牲个人梦想的关系模式。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改变这个模式的形式,但那应该是因为我们真心想要,而不是因为外界压力。”“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未来了。”我紧紧握住她的手。
夕阳西下,我俩漫步在熟悉的校园小径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开放的态度。夏知意明白,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可以自己定义的多解方程。无论最终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保持真实的自我和持续的成长。对她而言,不婚主义不再是一个坚定的宣言,而是一个探索的起点。真正的自由不是拒绝婚姻,而是拥有选择的权利和勇气,无论这种选择是否符合主流期待。在爱情与自我实现的平衡中,当代年轻人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复杂而美丽的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