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竹的头像

袁竹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6/09
分享

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

袁竹

引言:开启《消息》的文学探索

在当代中国文坛,贾平凹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创作生涯横跨数 decades,作品如繁星般璀璨,从早期充满乡土气息的《满月儿》,到引发广泛争议与深刻思考的《废都》,再到荣获茅盾文学奖、细腻描绘乡村变迁的《秦腔》 ,每一部作品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痕迹,也彰显着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断突破、锐意创新的精神。他以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和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与学界的高度赞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

而《十月》2025·第2期发表的长篇小说《消息》作为贾平凹创作历程中的又一力作,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在他的文学宇宙中散发着别样的光芒。这部作品诞生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度体验与感悟,是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次大胆探索与全新尝试。《消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框架,以一种看似松散却又内在紧密相连的结构,将 93 个短篇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宛如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生活长卷,徐徐展开在读者面前。它不仅延续了贾平凹对乡土、对自然、对人性的一贯关注,更在创作范式、叙事伦理、哲学诗学等多个维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与超越,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人性以及文学创作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接下来,本文将深入文本,从创作范式的革新、叙事伦理的重构、哲学诗学的隐喻以及文本价值的超越这四个方面,对《消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探寻贾平凹如何在这部作品中,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那些永不褪色的人性微光,以及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文学人类学启示。

一、创作范式: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创新

(一)新闻体小说的独特实践

在《消息》中,贾平凹大胆开创了 “新闻体小说” 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笔记小说的一次极具现代意义的创新转化 。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以其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不拘一格的题材内容,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的珍贵文学遗产。贾平凹敏锐地捕捉到了笔记小说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小说形态 。

《消息》中的 93 个短篇,犹如 93 颗璀璨的珍珠,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关中平原生活画卷。贾平凹以 “志人” 之笔,生动地勾勒出市井百姓的众生相,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 。同时,他又借 “志怪” 之眼,赋予山川精魂、万物有灵,让古老的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相互交织,为作品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奇幻的色彩 。

这种结构策略与莫言《红高粱家族》的拼盘美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红高粱家族》通过多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单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文化,各部分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能独立成篇,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而《消息》同样以短篇串联的形式,打破了传统长篇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使故事更加灵活多样,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然而,与《红高粱家族》不同的是,《消息》更具史志般的考据精神 。贾平凹在创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从渡口舟子的晨祷仪式到古堡夯土的纹理质地,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成为了他破译时代密码的关键文化基因片段 。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更使小说成为了一部可触摸、可感知的民俗志标本,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关中平原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

例如,在描写关中地区的传统节日时,贾平凹详细地记录了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以及人们的穿着、饮食等方面的细节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热闹非凡的节日庆典之中,亲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贾平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更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大师的深厚功底和严谨态度 。

(二)地理诗学的独特构建

《消息》作为《秦岭记》的精神续篇,在地理叙事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 。贾平凹将地理叙事的焦点从秦岭转移到了关中盆地的荆山余脉,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村落集市、风土人情 。他以作家特有的测绘师眼光,深入到嵯峨山的褶皱里,探寻历史的痕迹;在泾河的弯道中,捕捉文明的变迁 。在他的笔下,山川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成为了参与叙事的有机主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

河流,在《消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贾平凹笔下的河流仿佛拥有生命和记忆,它们见证了渡口的悲欢离合,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梦想 。例如,某条河流上的古老渡口,曾经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无数的故事在这里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渡口逐渐衰落,但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喧嚣,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河流的记忆中 。每当河水奔腾而过,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 。

古树,也是《消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这些古老的树木,扎根于关中大地,历经风雨,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 。它们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 。贾平凹通过对古树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比如,一棵生长在村口的古树,它是村民们心中的守护神,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成长 。在它的枝叶间,似乎隐藏着无数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和解读 。通过对古树的描写,贾平凹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

这种 “万物有灵” 的书写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魂和生命 。贾平凹在《消息》中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让地理空间升华为承载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图腾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仿佛与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草木生灵建立了一种无形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也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

在《消息》中,贾平凹通过对地理空间的诗意描绘,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地理诗学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展现了关中平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深刻联系 。它让我们看到,地理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地理诗学的独特构建,贾平凹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二、叙事伦理:微观与宏观的人性探寻

(一)微观叙事的史诗构建

在《消息》中,贾平凹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能力,他以微观叙事为切入点,将目光聚焦于市井生活中的小人物和琐碎细节,通过对这些微观世界的细腻描绘,构建出了一部宏大的时代史诗 。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史诗以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的叙事模式,转而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时代的脉搏和历史的变迁 。

贾平凹笔下的修鞋匠,是市井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人物 。他每天坐在街边的角落,专注地修理着一双双鞋子,与过往的行人打着简单的交道 。然而,在贾平凹的笔下,这个修鞋匠却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 。他的铁砧上迸溅的火星,仿佛是生活的火花,照亮了他平凡而又真实的人生 。通过对修鞋匠生活细节的描写,如他手上厚厚的老茧、破旧的工具箱、以及与顾客之间朴实的对话,贾平凹展现了底层人民为生活努力奋斗的坚韧精神 。同时,修鞋匠所处的社会环境、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也通过这些细节被一一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响 。

茶馆里的说书人,也是《消息》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手中的惊堂木一响,便将听众带入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世界 。在那个小小的茶馆里,说书人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人们沉浸在他讲述的故事里,时而欢笑,时而叹息 。贾平凹通过对茶馆场景的描写,如茶馆里嘈杂的人声、弥漫的茶香、以及听众们专注的神情,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深厚根基 。同时,说书人所讲述的故事,往往蕴含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智慧,它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这个小小的茶馆里,贾平凹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卷,更通过说书人的故事,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

这些市井生活的吉光片羽,在贾平凹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他拒绝宏大叙事的简单粗暴,坚持用细腻的笔触,如同绣花针般,在看似琐碎的生活碎片上,绣出了一幅文明的全景图 。他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描绘,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希望与绝望 。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成为了丈量历史的精神标尺,让读者能够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时代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 。

例如,在某个短篇故事中,贾平凹讲述了一位老人的一生 。老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经历了战争、饥荒和社会的变革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对老人生活细节的描写,如他在田间劳作的身影、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坚守,贾平凹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坚韧和顽强 。这位老人的命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命运,更是无数中国农民命运的缩影,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默默耕耘,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贾平凹的微观叙事,让读者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他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更让读者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消息》中,微观叙事不再是宏大叙事的附庸,而是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叙事方式,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

(二)自然哲学的现代转译

在《消息》中,菩提树的意象无疑是一个极具深意的存在,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 。这棵生长在书房的菩提树,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植物,更是贾平凹创作生涯的精神自喻,以及现代人寻找存在坐标的重要隐喻符号 。

从贾平凹的创作生涯角度来看,菩提树的生长历程与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菩提树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历经风雨的洗礼,依然坚韧不拔 。贾平凹的创作生涯同样如此,他从最初的文学探索,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期间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他始终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地在创作中探索和创新,就如同菩提树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着阳光伸展 。菩提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条枝干,都仿佛记录着贾平凹创作生涯中的点点滴滴,见证着他的成长与蜕变 。

从现代人寻找存在坐标的隐喻符号角度来看,菩提树在作品中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自我,陷入精神的困境和迷茫之中 。菩提树的存在,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寻找内心宁静和存在意义的方向 。当树叶的阴影在稿纸上摇曳,当树汁的清香渗入文字肌理,自然不再是被征服的客体,而是成为了与人类对话的主体 。菩提树所代表的自然哲学,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

在《消息》中,贾平凹通过对菩提树的描写,将生态伦理融入到了叙事伦理之中 。他笔下的菩提树,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 。它提醒着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不能忘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将生态伦理融入叙事伦理的写作策略,使作品超越了地域书写的局限,成为了一部叩问人类生存境遇的哲学文本 。

例如,在某个场景中,贾平凹描写了自己在书房中与菩提树相伴的时光 。他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看着菩提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心中感到无比的宁静和安宁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菩提树成为了他心灵的避风港,让他能够暂时远离尘世的纷扰,回归到内心的本真 。通过这个场景的描写,贾平凹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他希望读者能够从菩提树的意象中,领悟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坐标 。

菩提树的意象在《消息》中具有多重隐喻和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是贾平凹创作生涯的精神自喻,也是现代人寻找存在坐标的隐喻符号 。通过对菩提树意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贾平凹在作品中所传达的自然哲学和生态伦理观念,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消息》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自身关系的哲学启示录 。

三、哲学诗学:传统与现代的隐喻表达

(一)语言炼金术的独特魅力

贾平凹的语言艺术在《消息》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宛如一位神奇的语言炼金术师,将平凡的文字转化为充满魅力的文学瑰宝 。他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摒弃了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质朴的白描手法勾勒物象,却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暗藏玄机,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

在《消息》中,贾平凹对景物的描写常常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例如,他描写清晨的村庄:“村子还在沉睡,屋顶的烟囱冒出几缕炊烟,在稀薄的晨光中缓缓升腾 。” 短短几句话,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将村庄清晨的宁静与祥和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感受到清晨的清新与宁静 。这种白描手法的运用,不仅简洁明快,更能让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填补画面的细节,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贾平凹的语言还充满了独特的修辞,他善于运用新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比如,他将瓦当的青苔比作凝住的旧时光:“瓦当的青苔吸饱了晨露,像一块凝住的旧时光 。” 这个比喻新奇而独特,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让读者通过青苔这一具体的物象,感受到时间的凝固与沉淀 。青苔吸饱晨露的状态,与旧时光的深沉、静谧相互呼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修辞方式,既继承了古典诗词中意境营造的传统,又注入了现代主义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徘徊,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

在继承古典诗词意境营造方面,贾平凹的语言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含蓄、空灵的美感 。他善于运用简洁的文字,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例如,他描写秋天的田野:“秋风拂过,田野里的庄稼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低语 。” 这简单的描写,没有直接描绘秋天田野的色彩和形态,却通过庄稼的声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大地的声音,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这种意境的营造,与古典诗词中追求的 “意在言外” 的审美境界相契合,展现了贾平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

同时,贾平凹又巧妙地注入了现代主义的陌生化效果 。他通过对语言的创新运用,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定式,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从而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比如,他对人物的描写常常采用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让读者对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描写一位老人时,他写道:“老人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那些皱纹里藏着无数的故事,仿佛是一本打开的史书 。” 这种将老人的脸比作史书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更让读者对老人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去探寻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 。这种陌生化的表达,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创新性,吸引着读者不断深入阅读 。

贾平凹在《消息》中的语言艺术,以白描手法和独特修辞为特色,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传统,又注入了现代主义的陌生化效果,形成了独特的 “贾式诗语”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语言的力量 。

(二)结构诗学的拼图艺术

《消息》的结构设计独具匠心,犹如一场精妙的拼图游戏,四个部分的划分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周易》的四象之道暗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结构诗学 。同时,93 个短篇通过重复出现的物象编织起隐形的意义网络,使作品在碎片化的表象下,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整一性,成为后现代社会精神镜像的生动呈现 。

《周易》中的四象,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代表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状态,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消息》的四个部分,或许正是贾平凹对四象之道的一种文学诠释 。在作品中,这四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性的丰富内涵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

例如,第一部分可能侧重于描绘生活的平凡与琐碎,展现出一种质朴、真实的生活状态,如同太阴之象,蕴含着万物的初始与潜藏的力量 ;第二部分则可能通过对一些特殊事件或人物的描写,揭示出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体现出一种热烈、激昂的情感,类似太阳之象,充满了活力与张力 ;第三部分或许会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微妙,展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情感和思考,恰似少阴之象,蕴含着深沉的智慧和内敛的情感 ;第四部分则可能对生活进行一种宏观的审视和反思,传达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犹如少阳之象,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这种与四象之道的呼应,使作品的结构具有了一种哲学的深度和文化的底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文字表面的精神内涵 。

93 个短篇在表面上是独立的个体,每个短篇都有自己的故事、人物和主题,但它们之间却通过重复出现的物象,如某块刻字的石碑、某个传家的陶罐等,编织起了一张隐形的意义网络 。这些物象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记忆,成为连接各个短篇的重要纽带 。它们在不同的故事中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整个作品的意义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深化 。

比如,那块刻字的石碑,在一个短篇中可能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某个家族的兴衰荣辱 ;在另一个短篇中,它可能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引发了主人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而在第三个短篇中,石碑上的字迹可能被岁月侵蚀,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变迁 。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刻字的石碑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符号,将不同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联系和整体性 。

这种碎片化与整一性的辩证统一,正是后现代社会精神镜像的生动呈现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和事件所碎片化,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受到了冲击 。然而,在这种碎片化的背后,人们依然渴望寻找一种内在的联系和意义,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整一性 。《消息》的结构设计,恰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需求 。它通过碎片化的故事和重复的物象,让读者在看似混乱的表象中,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从而完成对作品意义的构建 。这种结构设计不仅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引发了读者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 。

《消息》的结构诗学,以其与《周易》四象之道的关联和通过重复物象编织意义网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一种碎片化与整一性辩证统一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为作品增添了哲学的深度和文化的底蕴,更成为后现代社会精神镜像的生动写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示 。

四、文本价值:文学与现实的精神映照

(一)文化守夜人的精神坚守

在城市化的汹涌浪潮之下,乡村的面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远去,与之相伴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贾平凹宛如一位孤独而坚定的文化守夜人,选择逆流而上,以笔为剑,为即将消逝的文明立传,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 。

在《消息》中,贾平凹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宛如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其中,匠人这一群体尤为引人注目 。例如,文中的老木匠,他一生与木头为伴,精通各种木工技艺 。他制作的家具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工艺精湛,每一个榫卯、每一道雕花,都蕴含着他对传统工艺的敬畏和热爱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老木匠的生意日益冷清,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手艺,不愿意放弃这门传承了几代人的技艺 。他的坚守,不仅仅是对一门手艺的执着,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也让我们反思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

巫觋在《消息》中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们作为传统信仰和神秘文化的代表,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贾平凹笔下的巫觋,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他们能够与神灵沟通,主持各种祭祀仪式,传承着古老的信仰和文化 。虽然他们的行为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可能难以解释,但他们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神秘色彩和精神内涵,却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例如,一位老巫觋在主持一场祭祀仪式时,身着传统的服饰,手持法器,口中念念有词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充满了仪式感,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通过对巫觋的描写,贾平凹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信仰的力量,以及这种信仰对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

老教师同样是《消息》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他们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将知识和文化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们不仅传授书本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 。例如,一位老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讲解着诗词歌赋,还讲述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将其传承下去 。老教师们的坚守和付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贾平凹对这些人物生存状态的书写,不仅仅是对过去时光的怀旧,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强烈宣言 。他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提醒我们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而应该积极地寻找和传承那些珍贵的文化基因 。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独特性的重要保障 。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诱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然而,贾平凹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他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活化石的描绘,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我们应该像贾平凹笔下的那些人物一样,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这些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 。

(二)普世价值的东方呈现

《消息》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地域经验的描绘,而是能够将这些独特的地域经验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寓言 ,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贾平凹通过对自然、传统和生命的深刻主题表达,成功地穿越了文化的边界,为当代人荒芜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希望的光束 。

对自然的敬畏,是《消息》中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 。在贾平凹的笔下,自然不再是被人类征服和利用的对象,而是具有生命和灵性的存在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例如,他描绘的泾河,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精神象征 。泾河的奔腾不息,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不息;它的变迁,也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兴衰荣辱 。通过对泾河的描写,贾平凹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对自然的态度,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消息》中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对传统的温情,也是《消息》中打动人心的重要主题 。贾平凹笔下的传统,不是刻板的、陈旧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精神纽带 。他通过描绘传统的手工艺、民俗活动、家族传承等,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例如,书中描写的一场传统婚礼,从迎亲的队伍到拜堂的仪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喜庆和庄重的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对传统的温情,让我们回忆起那些渐渐远去的美好时光,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眷恋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抛弃的危险 。《消息》中对传统的温情描绘,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 。

对生命的礼赞,是《消息》的又一重要主题 。贾平凹通过对书中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无论是面对生活的困境还是命运的挑战,书中的人物都能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寻找生活的意义 。例如,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依然乐观地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 。这种对生命的礼赞,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 。《消息》中对生命的礼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生命的角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生命中的美好和价值 。

《消息》将地域经验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寓言,通过对自然、传统和生命的深刻主题表达,穿越了文化边界,成为照进当代人精神荒原的光束 。贾平凹用中国故事讲述世界命题,充分证明了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一观点 。前提是创作者具备穿透表象、直指人性本质的艺术洞察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类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的机会,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力量 。

五、结语:《消息》的文学启示与时代价值

贾平凹的《消息》以其独特的创作范式、深刻的叙事伦理、精妙的哲学诗学和多元的文本价值,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部作品宛如一座丰富的文学宝藏,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

在创作范式上,《消息》开创的新闻体小说,是对传统笔记小说的创新性发展 。它将现代新闻的即时性与传统文学的叙事性相结合,以独特的结构策略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活质感的文学世界 。这种创新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它启示我们,文学创作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框架,而应积极地与时代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适应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

叙事伦理方面,《消息》从微观叙事入手,展现了史诗般的宏大主题 。它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 。同时,作品中蕴含的自然哲学,将生态伦理融入叙事之中,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告诉我们,文学创作应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以小见大,展现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要注重对自然和生态的关注,传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

哲学诗学维度上,《消息》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设计独具匠心 。贾平凹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陌生化效果,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其结构上的碎片化与整一性的辩证统一,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精神特征,引发了读者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 。这启示我们,文学创作要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创新,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吸引读者 。同时,在结构设计上要敢于突破传统,以新颖的结构形式展现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

文本价值层面,《消息》作为文化守夜人的精神书写,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它将地域经验升华为普世价值,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这提醒我们,文学创作要有文化担当,要关注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民族特色与世界视野相结合,以文学作品传递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

《消息》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它是贾平凹对文学创作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创新,也是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一次深刻反思 。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涵和形式,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 。它让我们看到,文学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活、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 。

展望贾平凹未来的文学创作,我们满怀期待 。以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相信他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他可能会在现有的创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思考,探索更多元化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 。我们期待他能够继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将其与现代社会的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文学佳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文学道路上,贾平凹无疑将继续发挥他的引领作用,成为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