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竹
从封面照初识诗人
当我翻开《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一只乌鸫在歌唱:R.S. 托马斯诗选》(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4·03出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诗人 R.S. 托马斯的照片。他的面容,严肃而深邃,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沉思的气质,仿佛正凝视着远方,思考着宇宙与人生的奥秘。那紧抿的双唇,似乎在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坚守与执着。这张照片,犹如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他诗歌世界的一角。
从这张封面照出发,我开始走进 R.S. 托马斯的诗歌世界。他的诗歌,如同他的形象一般,充满了深度与力量。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着生活中的细微瞬间,将其转化为深刻的诗意表达。他笔下的自然,不是简单的风景描绘,而是蕴含着生命的哲学;他刻画的人物,不是平面的形象塑造,而是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他的诗歌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和谐、痛苦与希望的世界,等待着我去探索、去领悟。
创作生涯:从田园到神性
R.S. 托马斯的创作生涯,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分为前后两个鲜明的时期 ,前期专注于田园诗创作,后期则投身于宗教诗的探索。
在早期的田园诗创作中,托马斯将目光聚焦于威尔士乡村。那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农民生活,都成为他诗歌的丰富素材。他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出威尔士北部山区的独特景致。在《佃户们》中,他写道 “这儿搞的是野蛮的农业”,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艰辛与质朴。他笔下的农民,如雅谷?普莱塔奇,虽粗俗、缺乏教养,却在严酷的环境中顽强生存。这些诗歌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简单记录,更是对威尔士文化的深情眷恋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托马斯的诗歌主题逐渐转向宗教。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他内心深处对精神世界不断探索的结果。从六十年代后期起,他开始与 “隐身上帝” 展开对话,以诗学结合神学,深入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在《夜思》中,他写道 “在黑暗中我独自醒来,/ 思考着上帝的存在,/ 那无尽的神秘,/ 如夜空般深邃。” 这些宗教诗歌,不仅体现了他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也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种创作主题的转变,反映了托马斯对生活和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从关注外在的现实世界,到探索内在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这种转变,也使得他的诗歌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诗歌风格:质朴与深邃交织
(一)语言特色
R.S. 托马斯的诗歌语言,质朴如田野间的泥土,简洁似山涧的溪流,却又蕴含着无尽的深意,仿佛古老的谜语,等待着人们去破解。他从不刻意雕琢辞藻,以最本真的文字,直抵事物的核心。在《佃户们》中,“这儿搞的是野蛮的农业,/ 人们弯着腰,像锄头一样粗糙,/ 他们的话语,如石子般生硬,/ 敲打着生活的贫瘠。” 诗人用 “野蛮的农业”“像锄头一样粗糙”“如石子般生硬” 等质朴的表述,生动地描绘出乡村生活的艰辛与农民的质朴。这种语言,没有华丽的修饰,却充满了力量,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又如在《农民》里,“他的脸庞,被岁月刻满沟壑,/ 那是生活的犁铧,留下的痕迹,/ 他的眼睛,深邃如古老的井,/ 藏着无尽的故事,却无人倾听。” 简单的语句,却将农民饱经沧桑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出诗人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意象运用
他对意象的运用独具匠心,自然与宗教意象在他的诗中交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宛如古老的森林,每一片树叶都隐藏着秘密。自然意象是他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笔下的山川、河流、树木、飞鸟,都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呈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映照。在《荒野》中,“荒野伸展着,像大地的伤口,/ 风在其中呼啸,如灵魂的哀歌,/ 那孤独的树,是守望者,/ 守望着时间的尽头。” 这里的 “荒野” 象征着人类精神的荒芜,“风” 代表着命运的无常,“孤独的树” 则是诗人自我的化身,坚守着内心的信仰。宗教意象的运用,更是为他的诗歌增添了一层神圣的色彩。在《祈祷》中,“我跪在古老的教堂,/ 向着那未知的神明,/ 倾诉着我的迷茫,/ 如迷失的羔羊,寻找着方向。”“教堂”“神明”“羔羊” 等宗教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信仰的追求和对救赎的渴望。这些意象相互交织,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
(三)结构形式
在诗歌结构上,R.S. 托马斯追求一种自由与严谨的平衡,仿佛在无序的世界中寻找秩序的线索。他的诗歌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节奏,如同自由流淌的河流,虽无拘无束,却又遵循着大地的脉络。他善于运用简洁的句式和自然的断行,来营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夜思》中,“在黑暗中,我独自醒来,/ 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那无尽的黑暗,/ 如宇宙的奥秘,/ 深邃而神秘。” 简单的句式,自然的断行,使诗歌的节奏舒缓而沉稳,仿佛夜的脚步,一步步引领读者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自由而严谨的结构形式,使他的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更加灵活自如,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主题深度:在尘世与上帝间找寻
(一)民族情怀与故土眷恋
R.S. 托马斯对威尔士这片土地,怀有炽热而深沉的爱,这种爱如同古老的根系,深深扎根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成为他诗歌的灵魂底色。威尔士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在他的笔下,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的精神象征。他在诗中深情地描绘着威尔士的风光:“威尔士的群山,如古老的巨人,/ 沉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那绿色的山谷,是大地的怀抱,/ 孕育着生命的希望。”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威尔士的壮丽景色,更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他对威尔士民族文化的坚守,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在时代的浪潮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深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一旦失去,民族就将失去根基。在《威尔士历史》中,他写道 “古老的语言,在岁月中低语,/ 讲述着英雄的故事,/ 那被遗忘的传统,如星辰般闪烁,/ 等待着后人的重拾。” 他担忧现代文明的冲击会使威尔士民族文化逐渐消逝,因此,他用诗歌记录着威尔士的历史、传说和民俗,试图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热爱。他笔下的威尔士农民,尽管生活艰苦,却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和民族精神,他们是威尔士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二)对人性的洞察与悲悯
R.S. 托马斯对人性的洞察,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性的善恶、美丑,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多面。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阴暗。在《走出群山》中,他描绘了一个从苦难中走出的人,“他从饥饿的牧场缓步走来,/ 鞭痕在阳光的疗效下正在痊愈,/ 眼睛褪去忧虑后闪闪发亮。” 这个人的坚韧和对生活的希望,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与力量。而在《佃户们》中,他又揭示了人性的自私与贪婪,“他们为了土地而争吵,/ 眼中闪烁着欲望的火焰,/ 那曾经的邻里之情,/ 在利益的面前,如泡沫般破碎。”
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如同一盏温暖的明灯,照亮了黑暗中的人们。他深知,人类在这个世界上,面临着诸多的苦难和挑战,战争、贫困、疾病,这些都如阴影般笼罩着人类。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对贫困者的同情,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忧虑。在《战争》中,他写道 “战争的硝烟,弥漫在天空,/ 生命如脆弱的花朵,在风中凋零,/ 那些无辜的人们,在痛苦中挣扎,/ 谁来拯救这破碎的世界?” 这些诗句,充满了对战争的愤怒和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的诗歌,不仅是对人性的反思,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他对人类的悲悯之情。
(三)宗教信仰的探寻与困惑
在 R.S. 托马斯的诗歌中,宗教信仰是一个核心主题,他对上帝、神性、救赎的思考,如同一座深邃的迷宫,吸引着读者去探索。他渴望在信仰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意义,然而,信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其中经历了迷茫与挣扎。在《夜思》中,他写道 “在黑暗中,我独自醒来,/ 思考着上帝的存在,/ 那无尽的神秘,/ 如夜空般深邃,/ 我试图寻找答案,/ 却只看到自己的迷茫。” 这些诗句,深刻地表达了他在信仰路上的困惑和迷茫,他对上帝的存在充满了疑问,却又无法停止对信仰的追求。
他在诗歌中,不断地与上帝对话,试图理解上帝的旨意,寻求救赎的道路。在《祈祷》中,“我跪在教堂的地板上,/ 向上帝倾诉着我的罪孽,/ 祈求他的宽恕,/ 那微弱的声音,/ 在空旷的教堂中回荡。” 他的信仰,并非盲目,而是在不断的思考和质疑中建立起来的。他的诗歌,展现了他对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信仰之路上不断探索的灵魂。
时代映照:工业浪潮下的挽歌
R.S. 托马斯生活的时代,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传统的乡村生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托马斯以诗人的敏锐视角,深刻地描绘了工业文明对乡村的侵蚀,以及他对传统生活消逝的深深惋惜。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被机器的轰鸣声打破,田野被工厂取代,农民失去了土地,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瓦解。在《机器》一诗中,他写道 “机器矗立在田野,/ 如黑色的巨人,/ 吞噬着土地,/ 吐出浓烟与废墟。/ 它的声音,如恶魔的咆哮,/ 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那曾经的鸟语花香,/ 如今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这里的 “机器” 象征着工业文明,它的出现给乡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他还在诗中描绘了农民在工业浪潮下的无奈与迷茫,“农民站在荒芜的土地上,/ 眼神空洞而迷茫,/ 他们的双手,不再握着锄头,/ 而是被机器的齿轮所束缚。/ 他们曾经熟悉的土地,/ 如今已变得陌生,/ 未来的路,在何方?” 这些诗句,深刻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乡村和农民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托马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不仅仅停留在对工业破坏乡村的描绘上,更是深入到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思。他认为,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变得冷漠、自私和贪婪。在《时代的孩子》中,他写道 “孩子们在城市的街道上奔跑,/ 眼中只有闪烁的霓虹,/ 他们不再认识田野里的花朵,/ 不再倾听鸟儿的歌唱。/ 他们的心灵,被物质填满,/ 却失去了最宝贵的纯真。” 他担忧现代文明会使人类失去精神的寄托,陷入无尽的空虚和迷茫之中。他的诗歌,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着人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了精神的追求,不要失去了与自然和传统的联系。
译者之功:李以亮的诗意传递
在 R.S. 托马斯诗歌的跨文化之旅中,李以亮堪称一位卓越的摆渡人。他的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一次对诗意的精准捕捉与重现。
李以亮对托马斯诗歌风格的把握,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托马斯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蕴含着深沉的力量。李以亮在翻译中,巧妙地运用简洁而有力的中文词汇,保留了原作的这种质朴风格。例如,在翻译 “His face, engraved with the ravines of time” 时,他译为 “他的脸庞,被岁月刻满沟壑”,“刻满沟壑” 这一表述,既生动形象,又质朴自然,精准地传达出原作中农民饱经沧桑的形象。
在韵律方面,尽管中英文语言结构存在巨大差异,李以亮依然努力在译文中寻找与原作韵律相契合的节奏。他通过巧妙的断句和词语排列,使译文在诵读时能够产生一种自然流畅的韵律感。比如在翻译《夜思》中的诗句 “Alone in the darkness, I wake up, / Pondering the meaning of life, / The endless darkness, / Like the mystery of the universe, / Profound and mysterious.” 时,他译为 “在黑暗中,我独自醒来,/ 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那无尽的黑暗,/ 如宇宙的奥秘,/ 深邃而神秘。” 译文的断句和节奏,与原作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中文译本时,也能感受到原作中那种舒缓而沉稳的韵律之美。
李以亮的翻译,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 R.S. 托马斯诗歌世界的大门。他让我们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领略到这位威尔士诗坛泰斗的诗歌魅力。他的翻译作品,不仅是对原作的忠实呈现,更是一种再创作,使托马斯的诗歌在中文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永恒的诗歌星辰
R.S. 托马斯的诗歌,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永恒的光芒。他以质朴的语言、深邃的意象、严谨的结构,构建起一个独特的诗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感受到他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宗教信仰的执着探寻,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永恒思考。他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困境,但同时也拥有着无尽的希望与力量。他的诗歌,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李以亮的翻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 R.S. 托马斯诗歌世界的大门。他的努力,使得托马斯的诗歌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在中国读者中传播,让我们得以领略这位伟大诗人的风采。通过他的翻译,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托马斯诗歌的魅力,也更加珍惜这份来自远方的文学瑰宝。
在阅读 R.S. 托马斯的诗歌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启示的世界。他的诗歌,让我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R.S. 托马斯的诗歌,将永远陪伴着我,成为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