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竹
《十月》2025年第3期发表李敬泽的《春风,可缓缓归矣》一文,如同一泓清泉,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为我们带来了对生命本真与文化内核的深刻思考。文章以《论语・先进篇》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 章为切入点,巧妙地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领读者深入探究孔子为何独赞曾点之回答的缘由,进而引发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超的文学造诣。
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上,李敬泽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回答,指出子路虽有气魄却过于自负鲁莽,其回答缺乏深思熟虑;冉有务实但将礼乐教化置于次要地位,显露出局限性;公西华谦虚得体却又过于谨慎,缺乏进取精神。而曾点看似答非所问的回答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李敬泽的笔下,却被揭示出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曾点所描绘的并非仅仅是一幅春日游乐图,而是一种超脱功利、回归生活本质的心境。他不管他人是否知晓自己,都能在生活中寻得快乐与价值,在自然与人的交往中感受生命美好,这种不为功利所动的超脱,正是孔子所赞赏的。李敬泽通过对这一经典场景的层层剖析,为读者揭开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生价值思考的一角,让古老的经典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中将苏轼与曾点相类比,更是神来之笔。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能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其《定风波》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所展现出的在风雨中从容前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态度,与曾点的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异曲同工。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一脉相承的对内心平静和生命美好的追求。无论是在古代的圣贤身上,还是在历经磨难的文人墨客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超脱功利、坚守内心的精神力量,它成为了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基之一。
回归到现代社会,李敬泽的这篇文章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当今这个被功利所驱使的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金钱、权力和地位,却往往忽略了生活的本质。我们忙碌于各种事务,无暇感受自然,也难以享受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李敬泽在文中呼吁我们向曾点和苏轼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快乐与价值,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愉悦,从自然和人际交往中体会生命的美好。这种呼吁如同一记警钟,敲醒了在功利之路上狂奔的人们,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李敬泽的行文风格独具魅力。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论述逻辑严谨却不失灵动。在对经典的解读、事例的引用以及对现实的批判中,都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与渊博的学识。他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化思考和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
李敬泽《春风,可缓缓归矣》一文,不仅仅是对一则经典故事的解读,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生活的深度探寻。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功利的道路上,莫要忘却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本真,要如同在春风中漫步一般,放慢脚步,去感受、去体悟,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这篇文章无疑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滋养,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有了片刻宁静的思考与回归自我的契机,也彰显了李敬泽作为文学大家对社会、对文化的深刻关怀与责任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