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竹
引言:文学星空中的《搭萨》
在当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林为攀的《搭萨》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迷人而深邃的光芒。这部中短篇小说集,不仅仅是五篇故事的简单集合,它更是林为攀创作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蜕变,是他对故乡、对客家文化、对人性与生活深刻洞察的结晶。在林为攀的创作历程中,《搭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早期的林为攀深受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在创作中大胆探索先锋叙事,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 ,作品充满了实验性与探索性。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对文学理解的深入,他逐渐将目光投向自己的精神原乡 —— 福建上杭,《搭萨》便是这一创作转向的标志性成果。它标志着林为攀从对形式的单纯追求,转向对内容深度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从对普适性主题的书写,深入到对地域文化和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呈现。
从更广阔的当代文学语境来看,《搭萨》的出现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当下文学创作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一方面,许多作家热衷于追逐时代的热点话题和流行元素,作品往往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持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部分地域文学的创作陷入模式化的困境,只是简单地描绘地域风情,而未能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搭萨》则打破了这两种创作困境,它以客家原乡为背景,通过对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世界的描写,为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同时,作品又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深入探讨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欲望、困境与追求,使不同地域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具有普遍的文学价值。
《搭萨》犹如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林为攀丰富而深邃的文学世界,也可以洞察当代文学创作在地域与人性、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的新方向。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这部作品,从主题的深度、风格的独特性、人物塑造的细腻、结构与叙事的精巧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搭萨》的文学魅力与价值。
一、林为攀的创作轨迹与《搭萨》缘起
(一)创作之路的起伏
林为攀的创作之路,宛如一部充满曲折与坚持的奋斗史诗。19 岁,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梦想的年纪,他立下了成为作家的宏愿 ,就此踏上了文学创作的漫漫征途。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为了改善经济状况,他不得不选择退学,投身于社会的洪流中,开始了工作生涯。但心中对文学的那份炽热的热爱,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始终在他的胸膛中燃烧。在工作的间隙,他从未停止过对写作的追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文字的世界里耕耘。
在之后的几年里,他的生活陷入了退学、工作挣钱、辞职写小说的周而复始之中,这样的循环多达二十余次。每一次的辞职,都是他对文学梦想的一次坚定奔赴;每一次的重新开始,都伴随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但他从未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他一边努力地生存,一边艰难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他穿梭于不同的城市,体验着不同的生活,这些经历成为了他创作的宝贵素材,也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他的作品可能不被认可,投稿屡屡石沉大海,但这些挫折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文学的决心。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创作,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尝试各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题材。他沉浸在经典名著的世界里,汲取着前人的智慧和灵感,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文学的执着热爱,让他逐渐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
(二)转向故乡题材的契机
林为攀在城市中漂泊多年,尽管城市的生活丰富多彩,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平静与归属感。城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他感到疲惫和迷茫,而故乡的安静与温暖,却在他心中不断回响。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如同一幅幅温馨的画卷,在他的脑海中徐徐展开,越来越清晰。故乡的山水、田野、老屋,故乡的亲人和朋友,故乡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都成为了他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根在故乡,自己的创作灵感也源于故乡。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将创作方向转向了客家原乡,试图通过文字来重构属于他的 “上杭县”,完成一次对故乡的深情回望。这次创作方向的转变,对于林为攀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让林为攀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也让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情感内涵。
从都市题材转向客家原乡题材,林为攀的创作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不再局限于城市生活的琐碎和表面,而是深入到故乡的土地中,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和情感。在他的笔下,客家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被生动地展现出来,他们的勤劳、善良、坚韧和对土地的深厚情感,都让人感动不已。同时,他也通过对故乡的描写,探讨了家族、传统、文化等深刻的主题,使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搭萨》的主题深度挖掘
(一)客家文化的深刻诠释
00001.“搭萨” 概念解析:在客家方言中,“搭萨” 意为 “有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融入了客家人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核心概念 ,是贯穿《搭萨》这部作品的精神脉络。林为攀巧妙地将 “搭萨” 融入小说,使其成为理解作品内涵的关键。在同名小说《搭萨》中,父亲将母亲当作 “菩萨” 扛回家,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情节,既是对客家扛菩萨习俗的演绎,也赋予了 “搭萨” 更深层次的含义。在这个故事里,“搭萨” 代表着父亲对母亲的珍视,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林为攀通过对 “搭萨” 的诠释,展现了客家人对生活意义的独特理解。在客家人的观念中,生活的 “搭萨” 并非仅仅追求物质的满足,更在于精神层面的丰富与充实。扛菩萨、结婚、盖房等被视为人生三大 “搭萨”,这些活动背后,是客家人对家族传承、乡土情感、神灵信仰的坚守与执着。这种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贯穿于小说的每一个角落,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00001.民俗风情与文化传承:小说中对客家民俗的描写细致入微,扛菩萨、傀儡戏等民俗元素成为承载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搭萨》中,对扛菩萨仪式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客家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扛菩萨” 这一民俗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客家人社区凝聚力的体现,它将家族成员、邻里乡亲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到这一盛大的活动中,传承着祖先的信仰和文化。
《玲珑七窍心》里对傀儡戏的描写,让读者领略到客家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傀儡师通过手中的木偶,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对历史、文化、道德的传承。在那个小小的舞台上,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和情感,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承载着先辈们的记忆和教诲 。林为攀通过对这些民俗风情的描写,展现了客家人的精神世界,让读者看到了客家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如何生根发芽、传承不息。
(二)对现实生活的映射与思考
00001.农民的生存困境与坚韧:林为攀在《搭萨》中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深入刻画了农民在土地上的生存百态,展现了他们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搭萨》中,荣佬便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他勤劳善良,一心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盖起属于自己的房子,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现实却充满了艰辛与无奈。大哥大嫂的算计,使得他在家庭中备受排挤,盖房的道路充满了阻碍。他只能独自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一块一块地往田里运石头,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他对未来的希望,也承载着生活的沉重压力。
在《沙漏》中,老祖母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坚守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她看着子女们逐渐远离土地,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失落,但她依然尽自己所能,为家庭做着贡献。即使在遭到家人的嫌弃后,她也只是选择昼伏夜出,默默忍受着孤独和寂寞,努力不给家人添麻烦。这些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生活压力沉重的现实,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这种精神令人动容。
00001.家族关系与代际冲突:小说中对家族关系的描绘错综复杂,家族成员之间既有深厚的情感纽带,又存在着利益冲突和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深刻地反映出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在《搭萨》里,荣佬与大哥大嫂之间为了宅基地而产生的矛盾,将家族内部的利益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哥大嫂的自私和算计,使得原本亲密的兄弟关系变得紧张,而母亲在其中的无力感,更是加剧了这种矛盾的复杂性。这种利益冲突,不仅考验着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面对物质利益时的人性弱点。
在《梵高马戏团》中,通过对班主任梁彩霞和马戏团团长老莫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梁彩霞生活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影响;而老莫则代表着自由和梦想,他追求的是一种不受束缚的生活。两人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的冲击下最终走向破灭,这背后反映的是代际之间在理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在面对爱情和生活选择时的矛盾和冲突,也让读者看到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在代际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三)个体的 “出走” 与 “安顿”
0000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搭萨》中的许多人物都怀揣着对出走的渴望,他们向往着外面的世界,试图摆脱现有的生活困境,追求理想中的生活。然而,现实却往往给他们沉重的打击,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梵高马戏团》中,老莫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人,他热爱自由,追求艺术,带着自己的马戏团四处漂泊,试图用艺术给人们带来快乐。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的理想逐渐破灭。马戏团的经营困难重重,观众的冷漠、经济的压力,都让他感到疲惫和无奈。最终,他在孤独中死去,他的死亡象征着理想在现实面前的无力和失败。
《胡不归》中的陆旭阳,为了赚钱养家,离开家乡外出打拼。他本以为在外面的世界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现实却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他在城市中四处碰壁,生活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人物的经历,反映了当代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的挣扎和无奈,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理想和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00001.对归属感的追寻:在经历了漂泊和迷茫之后,书中的人物对安顿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们试图在故乡的文化和情感中寻找归属感,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迷茫。《搭萨》中的父亲,尽管在生活中遭遇了诸多困难,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故乡。他努力盖房,不仅是为了给家人一个安稳的家,更是为了在故乡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获得一种归属感。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族的责任感,使他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在《玲珑七窍心》中,松姑虽然被迫离开家乡,成为傀儡师,但她的心中始终思念着故乡雾岭。故乡的山川、杜鹃花,都成为她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她在傀儡戏中寄托着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这些人物对归属感的追寻,反映了当代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困惑。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化的冲击下,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而故乡的文化和情感则成为他们寻找心灵归宿的重要依托。
三、独特的叙事艺术与风格
(一)叙事结构的创新
00001.散文与叙事的交织:在《搭萨》中,林为攀大胆地打破了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束缚,将散文的自由灵动与叙事的逻辑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故事世界。这种创新的叙事方式,使得作品既有散文的诗意与抒情性,又有小说的情节性与故事性,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在《玲珑七窍心》里,林为攀在讲述松姑成为傀儡师的故事时,穿插了大量对雾岭自然景色、傀儡戏表演场景以及松姑内心感受的细腻描写。这些描写犹如散文般优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客家山村,感受到了山间的清风、杜鹃花的芬芳以及傀儡戏的独特魅力。“雾岭的杜鹃花又开了,漫山遍野,像一片燃烧的火焰。松姑站在山顶,望着那片花海,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她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花丛中嬉戏的场景,那时的她,是多么的快乐和自由。” 这段描写,不仅为故事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氛围,也深刻地展现了松姑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使读者更能理解她成为傀儡师后的内心挣扎。
而在《梵高马戏团》中,这种散文与叙事的交织更为明显。故事以马戏团的表演和人物的生活为主线,同时融入了对老莫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以及对自由、梦想等主题的思考。这些思考和感悟,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使故事更具深度和内涵。“老莫望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心中充满了羡慕。他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不受任何束缚。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虽然有着翅膀,却无法自由翱翔。” 这段内心独白,既是老莫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这种散文与叙事的交织,林为攀使每个故事都呈现出独特的叙事节奏。时而如潺潺流水,舒缓而宁静,让读者在细腻的描写中感受情感的流淌;时而如奔腾的江河,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不仅避免了故事的单调和乏味,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00001.时间线的灵活运用:林为攀在《搭萨》中对时间线的处理堪称精妙,他巧妙地运用回忆与现实的切换,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模式,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张力。这种灵活的时间线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背后的情感力量。
在《搭萨》中,小说以尚未出生的儿子的视角,讲述父母相识、恋爱、结婚的过程。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不断地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切换,通过回忆展现了父母年轻时的美好时光,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父亲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母亲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穿着一件蓝色的碎花裙,像一朵盛开的花朵,绽放在他的眼前。” 这段回忆,让读者看到了父母之间纯真的爱情。而回到现实,“现在,父亲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愧疚。这些年,为了这个家,母亲付出了太多太多。” 通过这种现实与回忆的对比,读者不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沧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母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胡不归》中,陆旭阳在城市中的漂泊经历与他对故乡的回忆相互交织。他在城市中遭遇挫折时,常常回忆起故乡的温暖和宁静,那些关于故乡的回忆,成为了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陆旭阳坐在昏暗的出租屋里,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他想起了故乡的老房子,那是他成长的地方,那里有他的童年回忆,有他的亲人和朋友。” 这段回忆与他在城市中的现实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对归属感的渴望。
这种时间线的灵活运用,使故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时间维度,而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自由穿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时间的迷宫中,不断地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中穿梭,感受着人物命运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思考价值。
(二)语言特色与地域色彩
00001.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林为攀在《搭萨》中的语言简洁而生动,他善于运用精准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画面,为角色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在《沙漏》中,对祖母的描写:“祖母把昼伏夜出当成自己晚年最重要的生存法则。她像一只警惕的老猫,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移动,眼睛里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警惕的老猫” 这一比喻,将祖母小心翼翼、谨慎的生活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祖母那佝偻的身影在黑暗中穿梭的画面。
在描写场景时,他同样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梵高马戏团》里对马戏团表演场地的描写:“马戏团的帐篷像一个巨大的蘑菇,在风中微微摇晃。帐篷里弥漫着动物的气味和汗臭味,灯光昏暗而闪烁,仿佛随时都会熄灭。” 通过 “巨大的蘑菇” 这一形象的比喻,以及对气味和灯光的简洁描述,将马戏团表演场地的简陋和杂乱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氛围。
这种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使林为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想象,就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仿佛亲眼目睹了故事中的一切。同时,这种语言风格也使作品的节奏更加明快,避免了冗长繁琐的叙述,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沉浸在故事之中。
00001.方言俚语的运用:《搭萨》中大量运用了客家方言俚语,这些方言俚语的巧妙融入,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和真实感,也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搭萨》中,“打醮搭菩萨便车,别称‘扛菩萨’,有求财祈平安之意。后指滋味,生活有滋味是有搭萨,无滋味便是冇搭萨。”“搭萨”“冇搭萨” 等方言词汇的运用,将客家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通过这些方言词汇,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客家人的文化和生活,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在《玲珑七窍心》里,“松姑听到阿婆喊她,便应了一声‘哎’,声音软糯,带着浓浓的客家口音。”“哎” 这一简单的方言应答词,不仅体现了松姑的身份和地域特征,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客家方言的独特韵味。这些方言俚语的运用,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将读者带入了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让读者与书中的人物更加亲近。
方言俚语的运用,还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幽默和诙谐。在《梵高马戏团》中,老莫与别人交流时说:“莫搞咯,莫搞咯,再搞就冇饭吃咯。”“莫搞咯”“冇饭吃咯” 等方言表达,使老莫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份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会心一笑,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客家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四、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
(一)鲜明的人物个性
在《搭萨》中,林为攀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客家世界,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
以《搭萨》中的父亲林荣传为例,他是一个勤劳、朴实且坚韧的农民形象。为了盖房分家娶媳妇,他不辞辛劳地从野猪坡采石场搬运石头,两百斤的谷子能轻松挑上肩,面对艰难的生活,他从未有过丝毫抱怨。他的勤劳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那条被他用石头铺就的黄泥路,便是他辛勤劳作的见证。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即便面对哥哥的算计和刁难,也没有放弃盖房的念头。他的朴实则表现在他的言语和行为上,他说话直白,不懂得拐弯抹角,面对哥哥挪用他的石头,他直接去找哥哥理论 ,毫无心机。而他的坚韧则体现在他对困难的不屈服,尽管盖房的道路充满了阻碍,但他始终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
再看《玲珑七窍心》中的松姑,她是一个命运多舛却又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自幼失去母亲,被父亲卖给傀儡师,成为了一名傀儡戏艺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她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了。然而,松姑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努力学习傀儡戏技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逐渐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傀儡师。她对傀儡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将自己的情感和灵魂融入到每一场表演中。她的坚强不仅体现在她对命运的抗争上,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上。尽管她与阿生的爱情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些主要人物的鲜明个性,不仅使他们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为攀通过对这些人物个性的精心雕琢,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二)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
林为攀在《搭萨》中,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人物对话等方式,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内心的挣扎、矛盾与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跃然纸上。
在《搭萨》中,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父亲林荣传在面对家庭矛盾和生活困境时的内心挣扎。当他发现哥哥挪用了他辛苦挑回来的石头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无奈。“我爹矮下肩膀,把竹筐放到地上,就去找他哥理论。” 这句简单的描写,不仅表现了父亲的行动,更透露出他内心的不满和委屈。而在与哥哥的对话中,他的内心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他既想维护自己的权益,又不想与哥哥彻底决裂,这种矛盾的心理在他的言语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我爹想帮他哥杀鸭子,可是挤不下去。我大伯把整只鸭子夹在脚下,生怕我爹拔了一根鸭毛,在饭桌上就会多吃一块鸭肉。”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在家庭中的无奈和尴尬,他渴望得到哥哥的理解和支持,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比失望。
在《梵高马戏团》中,林为攀则通过人物对话深入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追求。班主任梁彩霞和马戏团团长老莫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梁彩霞生活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她的父母希望她能够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过上平凡而安稳的生活。而老莫则是一个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他热爱马戏团,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表演给人们带来快乐。两人在面对爱情和生活的选择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们的对话中,既有对彼此的深情,又有对现实的无奈。“梁彩霞说:‘老莫,我们不能这样下去了,你不能给我一个稳定的未来。’老莫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知道,可是我放不下我的马戏团,那是我的梦想。’” 这段对话,深刻地展现了两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抉择。
通过这些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林为攀成功地将人物内心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五、《搭萨》在当代文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对客家文化传承的贡献
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许多地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失传的危机。林为攀的《搭萨》犹如一股清泉,为客家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客家方言、民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细致描绘,《搭萨》成为了一座桥梁,连接起了过去与现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
书中对客家方言俚语的运用,是对客家语言文化的一次生动呈现。“搭萨”“冇搭萨” 等方言词汇,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它们承载着客家人独特的情感和思维方式。这种对方言的运用,让客家文化的独特韵味得以保留和传承,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亲近与真实。例如在《搭萨》中,父亲与家人交流时频繁使用的方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客家人的生活场景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客家语言的魅力。这种方言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也为客家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对客家民俗的描写,如扛菩萨、傀儡戏等,更是《搭萨》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扛菩萨这一民俗活动,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客家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更是家族凝聚力和乡土情感的象征。通过对扛菩萨仪式的详细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一民俗活动的具体流程和背后的文化意义,感受到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傀儡戏作为客家民间艺术的瑰宝,在《玲珑七窍心》中得到了精彩的展现。小说中对傀儡戏表演场景的描写,以及对傀儡师技艺和情感的刻画,让读者领略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对客家民俗的描写,不仅让读者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搭萨》的出现,为客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文学范例。它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客家文化,让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它也为其他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借鉴,鼓励更多的作家关注和书写自己的家乡文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做出贡献。
(二)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搭萨》在主题表达、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创新,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在主题表达上,林为攀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展现了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追求,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他通过对客家人生活的描写,探讨了农民的身份认同、家族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客家人所面临的,也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搭萨》中,父亲在盖房过程中所面临的家庭矛盾和生活压力,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这种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主题表达,使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叙事技巧上,林为攀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采用了散文与叙事交织、时间线灵活运用等创新手法,为当代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散文与叙事的交织,使作品既有散文的诗意与抒情性,又有小说的情节性与故事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时间线的灵活运用,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束缚,使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张力。例如在《胡不归》中,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切换,展现了主人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挣扎和迷茫,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创新的叙事技巧,为当代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鼓励他们在叙事方式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
在人物塑造上,林为攀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和挣扎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例如在《梵高马戏团》中,老莫这一人物形象既有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又有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妥协。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林为攀的人物塑造方法,提醒当代作家在创作中要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搭萨》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激励着更多的作家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六、结语:《搭萨》的文学余韵
林为攀的《搭萨》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是他对故乡深情回望的结晶,是对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力探索,更是对当代人精神困境与追求的深刻剖析。
从主题上看,《搭萨》深入挖掘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将 “搭萨” 这一独特的文化概念融入到故事之中,展现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映射与思考,如农民的生存困境、家族关系的复杂性、个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等,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这些主题的交织,使《搭萨》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域文化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生活和时代的作品。
在叙事艺术与风格方面,林为攀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他将散文与叙事巧妙交织,打破了传统小说叙事的束缚,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对时间线的灵活运用,让故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自由穿梭,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张力。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方言俚语的巧妙运用,不仅使作品具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品的真实与亲切。
人物塑造是《搭萨》的一大亮点,林为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内心挖掘,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挣扎与追求,都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无论是勤劳坚韧的父亲,还是命运多舛却坚强勇敢的松姑,他们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搭萨》在当代文学中的价值与意义不可忽视。它为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它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鼓励作家们关注地域文化,挖掘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用创新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彩。
《搭萨》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独特艺术风格和重要文学价值的作品。它将在当代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持续影响着读者和文学界,激励着更多的人去探索文学的无限可能,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去寻找心灵的归属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