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竹
衔草寺,这座隐匿于泰山山脉西北脉梢、长清云崮湖五峰山邃谷中的古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已渐渐被人遗忘。然而李木生的这篇散文,却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通往这座古寺神秘世界的大门。它不仅是对一座古寺的深情回溯,更是对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守护者 —— 孔宪红的致敬与沉思。
《衔草寺幽魂》(《散文》2025年第6期刋载)开篇,作者便以一种带着怅惘的笔调,叙述自己明知孔宪红早已不在,却依然跋涉三百里去寻找衔草寺,去追寻她的生时足迹。这种开篇方式,瞬间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略带哀伤的氛围,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
孔宪红,这位衔草寺最后一位守护人,她的诞生便伴随着苦难。母亲在饥馑之年一路乞讨来到古寺,被还俗的父亲收留,才得以让她呱呱坠地。在古寺的岁月里,她从牙牙学语到上学读书,都被古寺那透过魂灵的苦厄与慈悲所熏染。她或许从未见过古寺曾经的巍峨与兴盛,却见证了它的破败与衰落。兵燹、战乱、灾荒、盗贼,岁月的沧桑在古寺的身躯上留下了无数伤痕。
然而,孔宪红选择了坚守。当父亲早逝、母亲离世,众人都劝她离开这个孤寂的冷寺,找个好人家嫁了时,她却像千年前的求那跋摩迷上这块地方一样,决然地拒绝了一切劝告。她独自守着那缩在深山中的古寺,守着无尽的黑夜、寒暑、惊雷与大雪。她的生活简单而又艰辛,小白狗的偶尔吠叫成为她平静呼吸的节拍,砍柴刀则是她劳作与防身的工具和武器。作者在这里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孔宪红孤独而坚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瘦高个、大眼睛、白皙脸蛋,头上扎着小把子,穿着洗得干干净净衣服的女子,手持砍柴刀,在山林间穿梭的身影。
文中对衔草寺历史的追溯,也为孔宪红的坚守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这座由印度高僧创建、可与济南灵岩寺齐名的佛教大寺,自公元 433 年建成以来,历经南北朝、唐朝、元朝的兴盛与重建,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湮没与衰落。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人间的悲欢离合。而孔宪红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更是一段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她对寺中现存唯一的元代半地穴式建筑方形石塔及塔内关公坐像的守护,更是体现了她对文物的珍视和对责任的担当。当文物贩子觊觎这座通身彩绘的元代石质关公坐像时,她手持砍柴刀,勇敢地与盗贼斗争,甚至向 110 紧急举报,直到盗贼被逮。她那句 “有我,关老爷没不了,除非我没了!” 的斩钉截铁的话语,至今仍在读者耳边回响,让人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坚定与无畏。
除了对古寺和孔宪红坚守的描写,文章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人物的回忆和评价,使故事更加丰满立体。考古学家赖非先生对孔宪红 2006 年时形象的记录,让我们对她的外貌有了直观的认识;韩特先生对她 “羚羊般的敏捷…… 手里总是拿着一把砍柴刀,走路带风,来无踪去无影” 的形容,进一步凸显了她的干练与坚毅;小王村当年会计对她的叹惋,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守寺生活的艰难与不易。这些人物的描述,如同拼图的碎片,共同拼凑出一个完整而鲜活的孔宪红形象。
然而,这样一位坚强的女子,却在 2006 年一个电闪雷鸣的夏日,强行结束了自己盛年的生命。她的死因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但作者通过对她内心世界的细腻揣测,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无奈与疲惫。她切盼的古寺复兴几乎成为奢望,相依的亲人再也不会复活,四十多年的人生留下了太多伤痕。在人们习惯于她的冷峻与强大之下,却鲜有人能体察她内心深处那片青枝绿叶的感情之园。那个放羊的年轻人,或许是她今生今世再也放不下的人。古寺的慈悲无法融化人间的 “世态炎凉”,她只是累了,于是决然地走了。她的死,如同她的生一样,充满了果决与尊严,让人在惋惜之余,更多了一份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李木生在《衔草寺幽魂》中,运用了高超的写作技巧。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既有对古寺自然风光和历史建筑的生动描写,又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他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使文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在情感表达上,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伤或赞美之情,而是以一种平实而真挚的态度,将孔宪红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她的坚守所感动,为她的离去而哀伤。
这篇散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讲述了一个关于古寺和守护者的故事,更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坚守、孤独、生命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像孔宪红这样能够为了一份责任、一个信念,在孤独中坚守二十多年的人,显得尤为珍贵。她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是否能够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与善良。同时,她的离去也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当生活的苦难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我们该如何面对?是像孔宪红一样选择决绝,还是以更加坚韧的姿态继续前行?
《衔草寺幽魂》无疑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散文佳作。李木生以大师般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古寺的兴衰、人性的光辉与脆弱,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这篇文章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迷茫,让我们在阅读之后,久久不能忘怀,并且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