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竹的头像

袁竹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7/11
分享

赵树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学织锦

引言:赵树理小说独特魅力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星空中,赵树理的小说无疑是璀璨夺目的存在。他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作品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赵树理出生于山西农村,自幼深受民间文化的熏陶,熟悉乡村生活和农民的思维方式 ,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根基。他的小说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汲取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的养分,又敏锐地捕捉时代脉搏,反映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展现出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使他在同时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也让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触摸到现代生活的温度,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之旅。

传统的基石

(一)民俗风情的细腻描摹

赵树理的小说宛如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他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让读者得以领略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小二黑结婚》里,对农村婚礼习俗的呈现饶有趣味。从婚前的相亲、定亲,到婚礼当天的迎亲队伍、拜堂仪式,以及婚宴上的热闹场景,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比如迎亲时,男方家会准备花轿,由吹鼓手在前引路,一路吹吹打打,充满了喜庆的氛围。拜堂时,遵循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的传统流程,这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承载着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和对婚姻的敬重。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农村婚礼现场,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婚礼习俗的独特魅力 ,体现出赵树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也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节日庆典方面,赵树理同样不吝笔墨。他笔下的春节,农村里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氛围 。元宵节时,村里会举办社火表演,有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节目,男女老少纷纷涌上街头观看,热闹非凡。这些节日习俗的描写,展现了农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反映了农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语言的巧妙运用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大量运用质朴、自然的民间语言,使其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李有才板话》为例,小说中方言、俗语俯拾皆是 。像 “干梆戏”“捞饭”“下神” 等方言词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方言词的运用,不仅让作品更贴近农民的生活实际,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比如在描述人物对话时,使用方言能够更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当农民们表达不满时,会说 “这可咋弄哩”,简单的一句话,就将农民们质朴、直率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

俗语的运用更是为作品增色不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等俗语,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它们的出现,使作品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赵树理巧妙地将这些民间语言融入小说创作中,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为民间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传统叙事结构的借鉴

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结构,这种结构的运用使他的作品故事脉络清晰,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 。以《三里湾》为例,小说的章节设置具有明显的章回体特征 。每一章都有一个简洁明了的标题,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 。比如 “惹不起遇一阵风”“奇怪的笔记” 等标题,既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又让读者对章节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章节内容上,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每一章都有相对独立的情节,但又与前后章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这种叙事结构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读者轻松地跟上故事的发展节奏 。读者在阅读时,就像听一位长者讲故事一样,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而且,传统章回体小说结构中常用的悬念设置手法,在《三里湾》中也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在每一章的结尾,常常会留下一个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体现了赵树理对传统文学的传承和创新 。

现代的笔触

(一)时代问题的深刻揭示

赵树理的小说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时的时代问题,展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在《李有才板话》中,他深入地描绘了农村的阶级矛盾 。阎家山的地主阎恒元,长期把持着村里的政权,与村长等相互勾结,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如隐瞒土地、虚报产量等,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使得农民们生活困苦不堪 。农民们虽然心中充满了不满和愤怒,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却敢怒而不敢言 。这种阶级矛盾的刻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黑暗现实,也揭示了农民们在封建统治下的悲惨命运 。

同时,赵树理还关注着农民的思想解放问题 。小说中的李有才,是一位具有觉醒意识的农民,他通过编写快板的方式,来表达对地主阶级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他的快板不仅在村里广泛传播,还成为了农民们团结起来反抗封建势力的有力武器 。李有才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农民开始觉醒,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风貌 。赵树理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农民思想解放的艰难过程,也反映了时代变革对农民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

(二)新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赵树理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新人物形象,他们展现出农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风貌 。以《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和小芹为例,他们是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勇敢地追求婚姻自由,敢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在面对父母的反对和金旺兄弟的迫害时,他们毫不退缩,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小二黑理直气壮地对父亲二诸葛说:“爹!你不用管!” 小芹也坚决地表示:“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 他们的言行,体现了新一代农民对传统封建观念的挑战,以及对自由、平等的强烈渴望 。

这些新人物形象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们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展示了农民在思想上的觉醒和精神上的成长 。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故事,激励着当时的青年男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也为广大农民树立了榜样,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赵树理通过对这些新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农民的新追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

(三)现代文学技巧的运用

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文学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在人物刻画方面,他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 。在《小二黑结婚》中,对三仙姑的描写堪称经典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 这段细节描写,通过对三仙姑的穿着、打扮等细节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她的好逸恶劳、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同时,赵树理也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在描写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时,细腻地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变化 。当小二黑被金旺兄弟捆绑时,他心中既有对封建势力的愤怒,又有对小芹的担忧;小芹在面对母亲的逼迫时,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但同时也坚定了与小二黑在一起的决心 。这些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选择 。通过这些现代文学技巧的运用,赵树理的小说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融合的艺术

(一)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统一

赵树理的小说在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上堪称典范,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这部作品采用了传统评书式的叙事结构 。小说开篇,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评书艺人,不紧不慢地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从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奇特行径,到小二黑和小芹的出场,情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每一节的结尾,常常留下一个悬念,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连贯性,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 ,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故事之中 。

而小说的内容则充满了现代气息,聚焦于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的主题 。小二黑和小芹勇敢地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他们的行为挑战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展现了新一代农民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这种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完美结合,使《小二黑结婚》既具有通俗性,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和进步 ,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二)语言风格的融合创新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是民间口语与现代文学语言的巧妙融合 。他深入农村,与农民们朝夕相处,熟悉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并将这些鲜活的民间口语融入到小说创作中 。在《登记》里,这种语言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如小飞蛾与艾艾的对话,使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口语 。“艾艾说:‘妈!你不用管!我又不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着!’小飞蛾说:‘我不管你!我可就怕你将来要后悔!’” 这些对话简洁明了,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她们的声音 。

同时,赵树理又对民间口语进行了精心的提炼和加工,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他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在描写小飞蛾的心情时,作者写道:“小飞蛾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 —— 七上八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飞蛾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融合创新的语言风格,既贴近生活,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又富有表现力,使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三)主题表达的多元融合

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以《三里湾》为例,这部小说既蕴含了传统道德观念,又反映了现代社会变革的主题 。在传统道德观念方面,小说中展现了农村家庭中的亲情、孝道等观念 。王宝全一家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体现了传统的家庭美德 。而在面对农业合作化这一现代社会变革时,小说中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反应 。一些人积极支持合作化,认为这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另一些人则对合作化持怀疑和抵触的态度,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

赵树理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深入探讨了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他既肯定了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积极因素,又看到了现代社会变革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变革时,逐渐认识到合作化的好处,开始积极参与其中 ,这也表达了赵树理对农村发展的思考和期望 ,希望通过合作化,实现农村的繁荣和进步,同时传承和弘扬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精华 。

影响与启示

(一)对当时文学发展的影响

赵树理的小说在当时的文学领域掀起了一阵新风,对解放区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以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区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为解放区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二黑结婚》一经问世,便在解放区广泛流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这部小说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解放区的新思想、新风尚,激发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还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了解放区文学的经典之作 。

赵树理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理念,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作家,他们以赵树理为旗帜,形成了 “山药蛋派” 。这一流派的作家们扎根于山西农村,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用质朴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山西农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革 。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山药蛋派” 的形成,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格局,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在文学大众化的进程中,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致力于用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创作,使文学真正走向人民群众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有趣,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他通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将新思想、新文化传播到广大农村地区,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 。赵树理的努力,为文学大众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

(二)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赵树理小说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在关注现实方面,当代作家应像赵树理一样,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的需求和心声 。作家关仁山深入农村,关注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问题,他的作品《麦河》就展现了农民在土地流转等社会变革中的挣扎与奋斗 ,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 。贴近人民也是当代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 。赵树理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为农民代言 。当代作家也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情感的作品 。像贾平凹的《秦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陕西农村的生活百态,充满了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情感 。

在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上,赵树理为当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他巧妙地将民间文化、传统艺术形式融入小说创作中 。当代作家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比如莫言的作品中,常常融入高密地区的民间传说、戏曲等元素,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化魅力 。赵树理的小说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激励着当代作家不断探索和创新 。

结语:赵树理小说的永恒价值

赵树理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他对民俗风情的细腻描摹,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底蕴;民间语言的巧妙运用,让作品贴近生活,富有生命力;传统叙事结构的借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 。同时,他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揭示、新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现代文学技巧的运用,又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他的小说实现了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统一、语言风格的融合创新以及主题表达的多元融合 ,对当时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解放区文学的发展,形成了 “山药蛋派”,促进了文学大众化的进程 。

对当代文学创作而言,赵树理小说提供了诸多启示 ,激励当代作家关注现实、贴近人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进行创新 。他的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本身,更在于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赵树理小说将永远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后世作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借鉴 ,持续推动中国文学不断向前发展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