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竹的头像

袁竹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15
分享

一部不可多得的乡村振兴史诗,为乡村文学的创作范式注入全新的活力 ―――评袁竹长篇小说《黄土的呼唤》

引言:一部突破范式的乡村史诗

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乡村振兴题材作品如繁星点点,试图勾勒出新时代乡村蜕变的宏大图景。然而,大多数作品往往陷入线性叙事的窠臼,聚焦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果,在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上浅尝辄止。袁竹创作的长篇小说《黄土的呼唤》(“起点中文网”2025年8月连载)却宛如一股清泉,从黄土高原的沟壑中奔涌而出,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丰富的象征体系和深邃的主题深度,在众多乡村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乡村振兴史诗。它不再仅仅是对乡村发展历程的简单记录,而是一场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土地共生关系的深度探寻,为乡村文学的创作范式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

一、“槐树” 意象:构建象征的多维网络

(一)自然生态层面

槐树,作为大槐树村的标志性植物,其枝叶与年轮构成了乡村自然生态的核心象征。槐树的枝叶在四季更迭中展现出不同的姿态,春天新芽初绽,夏日枝叶繁茂,秋日金黄灿烂,冬日枝干苍劲。这种自然的律动,如同乡村生活的节奏,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每一片槐叶,都承载着阳光雨露,是乡村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的微小单元,为整个村庄提供着清新的氧气和生机。而槐树的年轮,宛如一本天然的史书,每一圈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记录着乡村经历的风雨、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也记录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时光。它见证了乡村的兴衰变迁,成为人与自然原始联系的纽带。例如,在描写古槐树时,“古槐树的枝叶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每一片叶子都像是大自然的使者,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它的年轮,一圈又一圈,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些与土地、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故事。” 这样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槐树在自然生态层面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乡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经济产业维度

从经济产业的角度来看,槐树成为了乡村经济转型的核心依托。槐花蜜、槐木工艺等产业的兴起,标志着乡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模式向多元产业模式的转变。槐花蜜的生产,源于槐树那漫山遍野的花朵,每年槐花盛开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甜美的花香,吸引着无数的蜜蜂前来采蜜。村民们利用这一天然资源,发展养蜂业,生产出优质的槐花蜜,不仅满足了市场对天然蜂蜜的需求,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槐木工艺则充分利用槐树的木材,将其加工成精美的手工艺品,如槐木雕刻、槐木家具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着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槐树就像一棵 “摇钱树”,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书中所写:“随着槐花蜜和槐木工艺的畅销,大槐树村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槐树,成为了我们致富的希望之树。” 这一描述,清晰地展现了槐树在乡村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象征的乡村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希望。

(三)文化传承角度

槐树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深深扎根于乡村的剪纸、方言等文化元素中,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剪纸艺术中,槐树常常是剪纸艺人创作的重要题材,那栩栩如生的槐树形象,被巧妙地剪刻在红纸上,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美好。每一幅剪纸作品,都蕴含着艺人对槐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热爱。方言,作为乡村文化的独特符号,也与槐树紧密相连。在村民的日常交流中,常常会出现与槐树相关的词汇和俗语,这些方言表达,不仅是村民对槐树的熟悉和依赖,更是乡村文化的生动体现。槐树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书中描写陈奶奶剪窗花时,“陈奶奶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轻快地游走,不一会儿,一棵栩栩如生的槐树便出现在眼前。她一边剪,一边用方言念叨着:‘这槐树,可是咱村的宝贝,保佑着咱世世代代。’” 这一场景,将槐树与剪纸、方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槐树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深层意义。

(四)科技赋能视角

在科技赋能的时代背景下,槐树意象与数字孪生、VR 等技术的结合,展现出传统乡村在数字时代的创新与重生。“大槐树数字孪生系统” 的上线,让城市用户可以通过 VR 漫步槐林,远程操控智能灌溉系统,仿佛身临其境。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大槐树村的美丽与特色,也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 “云端槐花节” 上,虚拟主持人 “小槐” 用方言介绍槐花麦饭的做法,弹幕里的留言如潮水般涌来,人们在虚拟的世界里感受着乡村的文化魅力。槐树,不再仅仅是一棵现实中的树,它成为了数字时代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符号。正如书中所描绘的:“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槐树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它的故事,也通过网络传遍了大江南北。乡村,在科技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描写,充分体现了槐树意象在科技赋能视角下的创新与发展,以及传统乡村在数字时代的华丽转身。

二、叙事节奏:螺旋式上升的情节推进

(一)阶段性高潮设置

袁竹创作的长篇小说《黄土的呼唤》的叙事节奏宛如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每 10 章精心设置的阶段性高潮,成为乐章中的华彩乐段,有力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让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在产业升级的高潮章节中,电商平台流量红利消退,大槐树村苹果脆片销量遇阻,传统烘干工艺能耗问题凸显,城市消费者对 “零添加” 概念质疑不断。这些问题如乌云般笼罩着大槐树村,让村民们陷入了困境。就在此时,李鹏带领村两委赴陕西袁家村考察,在那里,他们看到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共生智慧的生动实践,这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他们产业升级的道路。这一高潮情节,不仅展现了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更激发了主人公们探索新发展模式的决心,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充满希望的种子。

资本博弈的高潮情节同样扣人心弦。某食品集团带着千万投资款驶入大槐树村,看似是发展的机遇,实则暗藏汹涌。谈判桌上,对方要求独家收购脆片厂并改用工业化生产线,这一要求与大槐树村的传统产业模式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玻璃幕墙后西装革履的经理,与老周布满老茧的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展现了传统产业与资本力量的巨大差距。王雨薇收到的匿名快递,里面的竞品工厂排污照片;赵阳发现的集团提供设备参数能耗虚标问题,这些线索让资本介入带来的发展分歧进一步激化。李鹏站在老槐树下召开村民大会,月光透过槐叶在表决单上投下斑驳阴影,此时的表决,不仅是对是否接受投资的抉择,更是传统与现代、情感与利益的艰难博弈。这一高潮情节,将故事的紧张氛围推向了极致,引发了读者对乡村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二)“问题 - 探索 - 突破” 结构

小说巧妙地运用 “问题 - 探索 - 突破” 的结构,使情节充满了张力,真实地展现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曲折与奋斗。在面对每一个问题时,主人公们都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地探索解决之道,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读者为之动容 。当槐尺蠖爆发,古槐树面临生态危机时,赵阳在显微镜下发现害虫体内出现抗药性变异,王雨薇在电商评论区注意到 “槐花香淡了” 的留言,这些问题让村民们意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李鹏带领村民在树下搭建防虫网,试图阻止害虫的侵害,然而,这只是暂时的措施。省林科院的专家带来寄生蜂防治方案,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但老人们却记得祖训:“槐树打虫,要用陈年槐树皮煮水。”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在这一刻发生了碰撞,主人公们在两种方法之间进行探索,最终实现了传统与科学的交融,成功解决了生态危机。这一过程中,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读者的心情也随之波澜起伏,深刻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主人公们的智慧与勇气。

在数字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体现了这一结构。村口竖起 5G 信号塔,赵阳团队开发 “大槐树数字孪生系统”,这是乡村向数字时代迈进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如何让村民接受和运用数字技术,如何将数字技术与乡村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等。王雨薇策划的 “云端槐花节”,通过虚拟主持人 “小槐” 用方言介绍槐花麦饭的做法,吸引了百万网友围观,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实现了乡村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与发展。这一情节,展示了乡村在科技赋能下的突破与创新,也让读者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潜力。

三、文学手法:感官与细节交织的现实主义笔触

(一)感官通融:打破科技与传统的界限

在《黄土的呼唤》中,作者袁竹巧妙地运用感官通融的手法,将机器轰鸣与槐叶沙沙、数据流动与剪纸声并置,打破了科技与传统之间的二元对立,营造出独特而和谐的艺术氛围。当描述村口竖起 5G 信号塔,赵阳团队开发 “大槐树数字孪生系统” 时,书中写道:“5G 信号塔矗立在村口,如同一座科技的灯塔,散发着现代的气息。与此同时,槐树林中,槐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机器的嗡鸣声与槐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旋律,让人感受到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这种描写,将现代科技的代表 ——5G 信号塔和数字孪生系统,与传统乡村的象征 —— 槐树林和槐叶相结合,通过听觉上的对比与融合,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乡村在科技浪潮下的变革与传承 。

在 “云端槐花节” 的场景中,虚拟主持人 “小槐” 用方言介绍槐花麦饭的做法,手机直播的提示音与剪纸的 “嚓嚓” 声相互呼应。“直播间里,虚拟主持人‘小槐’那充满方言韵味的声音,如同一条无形的线,将乡村与城市紧密相连。而此时,陈奶奶坐在窑洞的炕上,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轻快地游走,‘嚓嚓’的剪纸声仿佛是对传统技艺的深情告白。手机直播的提示音不断响起,与剪纸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生动画面。” 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数字时代乡村文化传播的新方式,也体现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科技助力下焕发出的新活力。通过将不同感官的体验并置,作者成功地打破了科技与传统之间的隔阂,让读者感受到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二)细节写实: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共鸣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黄土的呼唤》通过对老周的旱烟袋、陈奶奶的窗花、张老师的中山装等细节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老周的旱烟袋,是他生活的伴侣,也是他性格的象征。“老周坐在村口的石凳上,手中握着那杆旱烟袋,烟锅里的火星一闪一闪,仿佛是他心中的希望之光。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个故事。他吸了一口旱烟,缓缓地吐出烟雾,望着远处的槐树,眼神中透露出对乡村的深深眷恋。” 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老周朴实、憨厚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他对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在乡村发展的浪潮中,老周虽然面临着各种变化,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旱烟袋成为了他与过去岁月相连的纽带。

陈奶奶的窗花,则是乡村传统文化的象征。“陈奶奶戴着老花镜,坐在窑洞的窗前,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飞舞。她的眼神专注而慈祥,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她和手中的剪纸。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窗花便出现在她的手中,那栩栩如生的图案,蕴含着她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陈奶奶的剪纸技艺,代代相传,是乡村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她剪纸时的细节描写,作者展现了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力量。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陈奶奶依然坚持着这门传统技艺,她的窗花不仅装饰了乡村的窑洞,也温暖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乡村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张老师的中山装,虽然愈发破旧,但却见证了他对乡村教育的坚守。“张老师站在讲台上,身上的中山装已经洗得发白,领口的扣子紧紧地扣着,显得格外精神。他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了埃菲尔铁塔,那是通过视频连线,巴黎的华侨子弟教孩子们画的。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期望。” 张老师穿着破旧的中山装,却努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他的坚持和奉献,反映了乡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中山装这一细节,不仅塑造了张老师的形象,也让读者看到了乡村教育在困境中不断发展的希望。

(三)历史纵深感:个体与土地的千年羁绊

长篇小说《黄土的呼唤》通过村民祖训、老照片、方言俗语等元素,将个体命运与百年乡村史、千年黄土文明紧密勾连,为作品增添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感。村民祖训,是乡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先辈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当古槐树遭遇槐尺蠖爆发的危机时,老人们记得祖训:“槐树打虫,要用陈年槐树皮煮水。” 这句祖训,不仅是一种防治害虫的方法,更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先辈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现代科技面前,这句祖训引发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融,让读者看到了乡村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

老照片,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乡村的过去和人们的生活变迁。书中描写李鹏在整理家中旧物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他的爷爷和乡亲们在老槐树下劳作的场景。“李鹏轻轻地拿起那张老照片,手指轻轻抚摸着照片上的人物,眼中充满了感慨。照片上的爷爷笑容满面,正挥舞着锄头,在槐树下辛勤地劳作。周围的乡亲们也都干劲十足,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看着这张照片,李鹏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年代。” 这张老照片,勾起了李鹏对过去的回忆,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它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个体命运与乡村历史紧密相连,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乡村发展的历程和意义。

方言俗语,是乡村文化的独特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村民的日常交流中,方言俗语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是村民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乡村文化的生动体现。例如,在描写村民们讨论村里的事情时,书中写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用着浓浓的方言,讨论得热火朝天。‘咱这大槐树,可是咱村的宝贝疙瘩,可不能让它有个闪失。’‘就是,这槐树保佑了咱祖祖辈辈,咱可不能忘本。’” 这些方言俗语,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质朴和亲切。它们将个体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四、主题深化:超越脱贫攻坚的共生哲学

(一)文化主体性:坚守乡土肌理

在现代化的汹涌浪潮中,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成为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黄土的呼唤》深刻地展现了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守与传承,以及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乡土情怀。它以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展现着乡村的魅力与底蕴。在大槐树村,那古老的槐树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乡村文化的核心符号,它见证了村庄的兴衰变迁,承载着村民们的情感与希望 。

剪纸、刺绣、方言等传统手工艺和文化元素,是乡村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中的陈奶奶,用一把剪刀,就能在红纸上剪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她的剪纸作品不仅装饰了乡村的窑洞,更传递着乡村文化的精髓。她的每一次裁剪,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演绎,让人们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方言,作为乡村文化的独特符号,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村民们用方言交流,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文化元素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但大槐树村的村民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积极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瑰宝,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这些描写,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乡村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脉,是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只有坚守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才能让乡村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被同化。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能够增强村民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还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它让村民们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文化根源,保持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二)生态伦理:技术与自然的平衡

长篇小说《黄土的呼唤》对生态危机的呈现发人深省,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槐尺蠖的爆发,导致古槐树的枝叶大面积枯黄,这一生态危机不仅威胁到了大槐树村的自然景观,更影响到了村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赵阳在显微镜下发现害虫体内出现抗药性变异,王雨薇在电商评论区注意到 “槐花香淡了” 的留言,这些细节都揭示了生态危机的严重性 。

面对生态危机,作品展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省林科院的专家带来了寄生蜂防治方案,这是现代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它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槐尺蠖的数量,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而老人们记得祖训:“槐树打虫,要用陈年槐树皮煮水。” 这一传统智慧蕴含着先辈们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在解决生态危机的过程中,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展示了人类在生态保护中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生态危机的描写,作品探讨了技术应用与自然节律的平衡。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自然的承载能力和生态平衡。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应用技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大槐树村在解决生态危机的过程中,既利用了现代科技的力量,又传承了传统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态保护的成功范例。它告诉我们,只有在技术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三)代际传承:传统智慧的现代表达

代际之间的观念碰撞与协作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课题,《黄土的呼唤》生动地展现了这一过程。村里的年轻人发起 “新村民计划”,他们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回到家乡,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带来的精酿槐花啤酒配方,将传统的槐花资源与现代的酿造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特色的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

然而,在代际协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观念的碰撞。李鹏的儿子从城市带回区块链溯源技术,这是一种现代的管理手段,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但老周却坚持在每个产品包装手写编号,他认为 “机器记数字,人记感情”。这种观念的差异,反映了代际之间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年轻人更加注重技术和效率,而老一辈人则更加注重情感和传统。在酒桶发酵的过程中,新旧观念相互碰撞,也相互融合。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与老一辈人的传统经验相结合,使得精酿槐花啤酒不仅具有现代的品质,更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情感。

这种代际传承,体现了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和延续。传统智慧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先辈们的经验和智慧。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代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年轻人可以学习老一辈人的传统经验和精神品质,老一辈人也可以接受年轻人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的发展,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让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五、结论:《黄土的呼唤》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长篇小说《黄土的呼唤》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乡村振兴文学佳作 。它以独特的象征体系,将槐树这一意象贯穿于自然、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个层面,构建起一个丰富而深刻的隐喻世界,使作品充满了诗意与哲理。叙事节奏上,巧妙的阶段性高潮设置和 “问题 - 探索 - 突破” 的螺旋结构,让故事充满张力,生动地展现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曲折与奋斗,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在文学手法上,感官通融、细节写实和历史纵深感的运用,打破了科技与传统的界限,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史诗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真实,又能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这部作品对乡村振兴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为乡村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叙事范式和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化了乡村振兴文学的主题内涵。它超越了简单的脱贫攻坚叙事,深入探讨了文化主体性、生态伦理和代际传承等重要议题,为乡村振兴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引导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乡村的发展与未来。同时,作品对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十分深刻。它展现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人民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乡村问题的深入思考,作品传达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美好愿景,呼应了时代发展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长篇小说《黄土的呼唤》以其卓越的文学品质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画卷。它是对乡村生活的深情礼赞,也是对时代精神的有力诠释。这部作品不仅将在乡村振兴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共同创造乡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

作者简介:李栎,艺评人,在《中国作家网》《搜狐网》《作家网》《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等发表数十篇文学评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