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竹的头像

袁竹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28
分享

百年沧桑的文学见证与心灵回归的精神图谱 —— 评朱崇山《风雨行》的历史叙事与文化意涵

当一位年逾九旬的作家,以近一个世纪的生命体验为笔,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余载的历史节点上,写下一部跨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其文字必然承载着超越文学本身的重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朱崇山先生的最新力作《风雨行》,正是这样一部兼具历史厚度与精神深度的作品。作为 “深港澳三部曲” 的续篇,它接续《风中灯》对香港命运的书写,以孔氏家族的命运嬗变为线索,在个体悲欢与时代浪潮的交织中,勾勒出香港从殖民时期到回归后的百年变迁,更在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 这一核心命题下,构建起一幅香港人心灵回归的精神图谱。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位老作家对故土与时代的深情回望,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以文学重构港澳历史、诠释侨乡精神的重要收获。

一、历史叙事: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的双向映照

历史题材的创作,最忌陷入宏大叙事的空泛,也难在微观叙事的琐碎中迷失历史方向。朱崇山在《风雨行》中展现出的成熟叙事智慧,恰恰在于实现了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的双向映照 —— 他以孔氏家族数代人的人生轨迹为 “经”,以香港百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为 “纬”,让历史的宏大进程在个体的悲欢离合中变得可感可知,也让个体的生命选择在历史的坐标中显现出必然与偶然的深刻关联。这种叙事方式,既避免了历史题材创作中常见的 “概念化” 倾向,又赋予了个体故事超越私人经验的历史意义。

孔氏家族的命运嬗变,是香港百年历史的微观缩影。小说中,孔氏家族从早期在香港殖民统治下的艰难求生,到抗战时期的家国抉择,再到战后香港经济腾飞中的机遇与挑战,直至回归前后的身份认同困惑与心灵归依,每一个阶段的家族境遇,都与香港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例如,在描写二战时期香港沦陷的段落中,作者没有过多渲染战争的宏观场面,而是聚焦于孔家成员在战火中的离散与坚守:孔家长子为保护家族产业与日军周旋,却因不愿妥协而惨遭迫害;女儿则秘密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在地下工作中经历着信仰的考验与人性的挣扎。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更通过孔家成员的选择,折射出香港同胞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家国情怀 —— 他们虽身处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却始终未忘自己的中国根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民族抗争的重要力量。

而香港百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又为孔氏家族的命运提供了必然的时代背景。从 19 世纪末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的社会结构变迁,到 20 世纪中叶战后经济复苏中的工商业崛起,再到 20 世纪 80 年代 “九七” 回归前的社会思潮涌动,直至回归后香港在 “一国两制” 框架下的发展与挑战,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深刻影响着孔氏家族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向。比如,在描写 20 世纪 70 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时期,孔家第三代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进入制造业,在抓住机遇实现家族产业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殖民当局的歧视与外资企业的挤压。作者通过这一情节,既展现了香港经济奇迹的创造过程,也揭示了殖民统治下香港本土企业的生存困境 —— 它们的发展始终受制于殖民体系的不平等规则,而这种困境,恰恰为后来香港回归祖国后,本土企业在国家支持下实现更好发展埋下了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朱崇山对历史的书写,并非简单的 “编年体” 式记录,而是带有强烈的历史反思意识。在描写香港殖民时期的历史时,他既不回避殖民统治给香港带来的某些现代化元素,也深刻揭露了殖民体系的本质 —— 它是一种以掠夺和控制为目的的制度,香港的繁荣始终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也在殖民教育与文化渗透中被扭曲。例如,小说中描写孔家第二代在殖民学校接受教育的情节:学校里的教材充斥着对英国历史的美化和对中国文化的贬低,教师们刻意淡化香港与内地的联系,试图将香港人塑造为 “大英帝国的子民”。这种教育导致孔家第二代在年轻时一度陷入身份困惑,既不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也无法真正融入英国社会,成为 “无根的漂泊者”。而这种身份困惑,恰恰是殖民统治留给香港的深层历史创伤,也是《风雨行》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 香港的回归,不仅是领土的回归,更是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回归,是心灵的回归。

二、精神内核:“香港是中国的香港” 的文学诠释

澳门电影协会会长蔡安安在《风雨行》的序言中指出:“《风雨行》中‘香港是中国的香港’的呐喊不是空洞口号,而是通过鲜活人物故事展现的爱国情怀。” 这一评价精准地把握了作品的精神内核。在朱崇山的笔下,“香港是中国的香港” 这一命题,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阐述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孔氏家族数代人的生命体验、情感选择与价值追求,在文学的叙事中自然呈现出来的。它既是对香港历史本质的深刻揭示,也是对香港人心灵回归历程的深情书写。

孔氏家族的 “中国根”,是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 这一命题的情感基础。小说中,孔家的祖辈来自广东台山,他们带着侨乡人的坚韧与勤劳来到香港,在异乡打拼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家庭伦理。无论是春节时的祭祖仪式,还是家人之间的粤语交流;无论是对家乡台山的思念与牵挂,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 “仁义礼智信” 的践行,都成为孔氏家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即使在殖民文化的强势渗透下,这种 “中国根” 也从未被斩断。例如,孔家的祖母虽然身处香港多年,却始终保持着台山的生活习惯,她常常给孩子们讲述家乡的故事,教他们唱粤剧、写毛笔字,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族的文化基因。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不仅成为孔氏家族在异乡生存的精神支撑,也成为他们抵御殖民文化侵蚀的重要力量。

而孔氏家族在重大历史时刻的 “家国选择”,则是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 这一命题的行动体现。从抗战时期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支持内地建设,再到 “九七” 回归前后坚定拥护国家统一,孔氏家族的每一次选择,都彰显着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小说中,孔家第三代在 20 世纪 80 年代 “九七” 回归前的社会动荡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有人劝他将家族产业转移到海外,以规避 “回归风险”;也有人邀请他加入反中乱港势力,以获取短期利益。但孔家第三代却坚定地选择留在香港,他说:“香港是中国的土地,我们是中国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和祖国站在一起。” 他不仅没有转移产业,反而加大了对香港本土产业的投资,并积极参与支持回归的社会活动。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孔家第三代的家国情怀,也代表了香港大多数爱国同胞的共同心声 —— 他们深知,香港的未来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回归祖国,香港才能获得真正的稳定与发展。

朱崇山对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 这一命题的诠释,还体现在对香港与内地 “命运共同体” 关系的书写上。小说中,他多次描写香港与内地在经济、文化、人员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展现出香港与内地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在描写 20 世纪 50 年代内地经济建设时期,孔家第二代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为内地输送了急需的工业物资;在改革开放后,孔家第三代又积极到内地投资办厂,为内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内地也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无论是内地对香港的淡水、蔬菜等生活物资供应,还是内地庞大的市场为香港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都让香港人深刻感受到,香港的繁荣离不开祖国的支持。这种 “命运共同体” 关系的书写,打破了殖民时期形成的 “香港与内地对立” 的错误认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香港从来不是一个 “孤立的岛屿”,而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与内地的共同发展,才是香港未来的正确方向。

尤为深刻的是,朱崇山在书写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 这一命题时,并没有回避香港回归后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小说中,他客观地描写了回归后香港在经济转型、社会矛盾、身份认同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如贫富差距扩大、青年就业压力增大、反中乱港势力的干扰等。但他并没有因此对香港的未来感到悲观,而是通过孔氏家族的故事,展现出香港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智慧,以及祖国对香港的支持与关爱。例如,在描写香港青年就业困难的问题时,小说中提到,孔家第三代联合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了青年创业扶持基金,为香港青年提供创业培训与资金支持;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情节的描写,既体现了作者对香港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也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念 —— 只要香港始终与祖国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创作特色:侨乡视角与国际视野的双重融合

作为台山籍越南归侨,朱崇山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创作视角 —— 既深植于侨乡文化的土壤,又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这种 “侨乡视角与国际视野的双重融合”,成为《风雨行》最鲜明的创作特色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侨乡文化不仅是小说的背景元素,更是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视野则让作者能够超越地域的局限,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审视香港的命运,展现出香港与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复杂关联。

侨乡视角在小说中的体现,首先在于对侨乡文化元素的细腻描写。朱崇山作为台山籍作家,对侨乡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深厚的情感。在《风雨行》中,他大量融入了台山的方言、民俗、生活习惯等侨乡文化元素,让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文化气息。例如,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夹杂着台山方言词汇,如 “得闲”“倾偈”“食饭” 等,这些方言词汇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对台山 “侨批” 文化的描写,则更是点睛之笔 ——“侨批” 是侨胞寄给家乡亲人的书信与汇款凭证,它不仅是侨胞与家乡联系的纽带,更是侨乡文化的重要载体。小说中,孔家祖辈早年到香港打拼时,就通过 “侨批” 与台山老家保持联系,他们在 “侨批” 中讲述自己在香港的生活,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寄回辛苦挣来的钱财支持家乡建设。这种 “侨批” 文化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侨胞的家国情怀,也揭示了侨乡与香港、海外之间的紧密联系 —— 香港作为重要的侨胞聚集地,始终是侨乡与海外沟通的桥梁,而侨乡文化则是香港侨胞身份认同的重要根基。

其次,侨乡视角更体现在对侨胞 “根文化” 的深刻挖掘上。在朱崇山的笔下,侨胞虽然身处海外或香港,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 “根”—— 这个 “根” 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小说中,孔氏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孔家祖辈虽然在香港定居,但始终教育子女 “不能忘本”,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是台山人;孔家第二代在殖民文化的影响下一度陷入身份困惑,但最终还是通过回到台山寻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孔家第三代则更是将 “根文化” 传承下去,他经常带着子女回到台山老家,让他们感受家乡的文化与历史,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这种对 “根文化” 的挖掘,不仅展现了侨胞的精神世界,也揭示了侨乡文化的核心价值 —— 它是一种以 “家国情怀” 为核心的文化,是侨胞连接祖国、认同祖国的精神纽带。而香港作为重要的侨胞聚集地,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始终与侨乡文化紧密相连,侨乡文化也因此成为香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视野则让《风雨行》的叙事超越了香港本地的局限,展现出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独特地位,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复杂关联。朱崇山早年在越南、香港的生活经历,让他对国际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风雨行》中,他不仅描写了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也大量描写了香港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展现出香港在全球体系中的重要角色。例如,小说中描写孔家第三代的家族企业发展时,就涉及到香港与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 孔家企业从东南亚进口原材料,在香港进行加工生产,再出口到欧美市场,形成了一条全球化的产业链。这种对香港国际贸易的描写,不仅展现了香港作为 “国际自由港” 的优势,也揭示了香港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这种全球化联系中的风险与挑战,如国际经济危机对香港经济的冲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香港企业的影响等,这些描写让小说的叙事更加客观、全面。

更为重要的是,国际视野让朱崇山能够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审视香港的命运,展现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变迁对香港的影响。例如,在描写 19 世纪末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时,作者不仅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分析了香港被割占的原因,也从世界殖民主义扩张的历史背景出发,揭示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必然性 ——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殖民主义扩张的鼎盛时期,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国力衰弱而沦为半殖民地国家,香港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自然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目标。这种从世界历史维度进行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香港历史的复杂性,以及香港与中国、世界的历史关联。而在描写当代香港的发展时,作者则将香港的命运与中国的崛起、世界格局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展现出香港在 “一国两制” 框架下,如何借助中国崛起的机遇,在全球体系中实现新的发展。例如,小说中描写孔家第三代的企业如何借助 “一带一路” 倡议的机遇,拓展东南亚市场,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香港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也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 中国已从过去的被动融入世界,转变为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而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自然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文学价值:港澳历史的文学见证与侨乡精神的生动诠释

《风雨行》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更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叙事范式 —— 以文学的方式重构港澳历史,以个体的命运展现时代的变迁,以文化的视角诠释家国情怀。同时,作为朱崇山 “深港澳三部曲” 的续篇,它也与作者的其他作品一起,构建起一座连接岭南与海外的文学桥梁,成为港澳历史的文学见证与侨乡精神的生动诠释。

从港澳历史的文学见证来看,《风雨行》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中香港百年历史叙事的空白。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对香港历史的书写,要么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如回归前后),要么局限于都市言情、武侠等类型文学,缺乏一部能够全面、深刻展现香港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而《风雨行》则以百年时间为跨度,从殖民时期到回归后,全面展现了香港的历史变迁,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 “香港百年史” 的文学书写。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描写了香港的政治、经济变迁,也描写了香港的社会、文化发展;不仅关注香港的上层社会,也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不仅展现香港的繁荣与进步,也揭示香港的问题与挑战。这种全面、客观的历史书写,让《风雨行》成为了解香港百年历史的重要文学文本,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提供了新的范例。

同时,《风雨行》对港澳历史的书写,也体现出一种 “中国视角” 的历史观。在殖民时期,香港的历史书写长期被西方殖民史观所主导,这种史观刻意淡化香港与中国的联系,将香港塑造为一个 “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英国殖民地”;而在回归后,虽然中国史观逐渐成为主流,但仍有部分人受殖民史观的影响,对香港的历史存在错误认知。《风雨行》则以 “中国视角” 重新审视香港的历史,它明确指出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的命运始终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 “中国视角” 的历史观,不仅纠正了殖民史观的错误,也让读者能够更准确地认识香港的历史本质,为香港社会的历史认知共识的形成提供了文学支撑。

从侨乡精神的生动诠释来看,《风雨行》通过孔氏家族的故事,深刻展现了侨乡精神的核心内涵 —— 爱国爱乡、勤劳坚韧、开放包容。侨乡精神是侨胞在长期的海外打拼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精神品质,它既包含了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也包含了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以及与不同文化交流时的开放包容。在《风雨行》中,孔氏家族的每一代人都展现出了这种侨乡精神。孔家祖辈在香港打拼时,面对殖民当局的歧视与生存的艰辛,凭借勤劳坚韧的品格站稳脚跟,同时始终心系家乡台山,通过 “侨批” 传递对亲人的牵挂与对故土的眷恋,这正是爱国爱乡精神的生动写照;孔家第二代在殖民文化的冲击下,虽一度陷入身份迷茫,但从未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中,逐渐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既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元素,又不迷失自身的文化根基;孔家第三代则在香港回归的历史节点上,以坚定的家国信念,积极投身香港的建设与发展,在面对国际经济浪潮的挑战时,展现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将侨乡精神进一步传承与升华。

朱崇山对侨乡精神的诠释,并非停留在表面的符号堆砌,而是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通过人物的命运抉择与情感起伏,让侨乡精神变得可感、可触、可敬。例如,小说中描写孔家第二代在 20 世纪 60 年代面对香港社会的动荡与迷茫时,选择回到台山老家寻根。在台山的日子里,他亲身感受着家乡的变化,倾听着乡亲们的故事,看到祖辈们用汗水浇灌的土地,感受到那份质朴而深厚的家国情怀。正是这次寻根之旅,让他彻底摆脱了身份困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他回到香港后,积极传播侨乡文化,组织香港同胞回内地参观交流,成为连接香港与侨乡的重要纽带。这一情节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侨乡精神对个体的滋养与重塑,也体现了侨乡文化在促进香港与内地交流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从时代意义来看,《风雨行》的出版,恰逢香港在 “一国两制” 实践中迈向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作品所传递的家国情怀与历史认知,对当下香港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近年来,香港社会经历了一些波折,部分青年因受错误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影响,对国家与香港的历史认知存在偏差,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到困惑。《风雨行》通过孔氏家族的百年故事,以文学的方式还原香港的历史真相,展现香港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为香港青年提供了一个了解香港历史、认识国家发展的重要窗口。作品中孔氏家族几代人始终坚守中国根脉、坚定家国信念的故事,能够引导香港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身份认同,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同时,《风雨行》中对香港发展问题的客观呈现与理性思考,也为香港社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长远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小说中描写的香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产业升级压力、贫富差距扩大、青年就业困难等问题,都是当下香港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作者通过孔氏家族的应对之道,如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传承创新侨乡精神等,为香港社会提供了破解难题的思路。例如,孔家第三代借助 “一带一路” 倡议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将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既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又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发展路径的描写,为香港企业与青年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即只有紧密依靠祖国、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机遇、赢得未来。

此外,《风雨行》作为朱崇山这位年逾九旬老作家的心血之作,其创作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可贵的文化坚守与责任担当。朱崇山一生经历丰富,从早年投身军旅到辗转多个工作岗位,从海外归侨到深耕文学创作,他始终以敏锐的目光观察时代变迁,以真挚的情感书写家国情怀。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坚守文学创作的初心,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时代记忆融入作品之中,为读者留下了一部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学佳作。《风雨行》的创作,更是他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对香港百年历史与侨乡精神的一次集中梳理与深情礼赞。这种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与对家国故土的深厚情感,不仅值得年轻作家学习,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从文学传承的角度来看,《风雨行》延续并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以家族叙事展现时代变迁的优良传统。自巴金的《家》《春》《秋》以来,以家族命运折射社会历史的叙事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创作范式。朱崇山在《风雨行》中,继承了这一创作传统,同时又结合香港的特殊历史背景与侨乡文化特色,赋予家族叙事新的时代内涵与地域特色。与传统的家族小说相比,《风雨行》的叙事视野更加开阔,不仅关注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与人物命运,更将家族的发展与香港的历史变迁、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的格局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 “小家族,大历史” 的叙事格局。这种叙事方式,既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形态,也为家族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同时,《风雨行》在语言艺术与人物塑造方面也展现出较高的成就。在语言风格上,朱崇山既注重语言的质朴自然,又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与富有感染力的抒情,让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情感的温度。小说中对香港市井生活的描写,如茶楼里的喧嚣、街头小贩的叫卖、侨胞之间的方言对话等,语言鲜活生动,充满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则细腻深刻,如孔家第二代在身份困惑时的痛苦与挣扎、孔家第三代在面对抉择时的坚定与执着等,都通过精准的心理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人物塑造方面,《风雨行》中的人物形象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分,而是具有丰富的性格内涵与复杂的内心世界。孔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理想与困惑,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选择与成长,既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又折射出时代的发展轨迹。这种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综上所述,朱崇山先生的《风雨行》是一部兼具历史厚度、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文学佳作。作品以香港百年沧桑为背景,以孔氏家族的命运嬗变为线索,在个体与时代的双向映照中,展现了香港从殖民时期到回归后的历史变迁,诠释了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 的深刻内涵,传承了爱国爱乡、勤劳坚韧的侨乡精神。作为 “深港澳三部曲” 的续篇,它不仅丰富了朱崇山文学创作的整体格局,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与地域文化书写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在当下香港迈向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时刻,《风雨行》的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香港的历史来路,也指引着香港的未来方向,让读者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香港的历史与现实,增强对国家的认同与对民族的自信。相信这部作品将在时间的检验中,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也将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传承侨乡精神、凝聚家国情怀的重要文化纽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