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竹的头像

袁竹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11/06
分享

铁轨上的文明史诗 ―――论范稳《青云梯》的边疆叙事与时代精神

一、引言:在历史褶皱中铺设精神铁轨

在文学的广袤版图中,范稳的《青云梯》(“人民文学”杂志2025年第3期首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宛如一座拔地而起的奇峰,以其雄浑壮阔的叙事和深邃入微的洞察,为中国边疆现代化进程镌刻下不朽的文学丰碑。这部小说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历经深思熟虑与精心雕琢的结晶。

范稳长期扎根于云南这片充满神秘与传奇的土地,对其多元文化、复杂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云南,作为中国边疆的重要省份,地理位置独特,民族文化丰富,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滇越铁路的修建,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西方的工业文明,也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殖民侵略的伤痕;个碧石铁路的自主兴建,则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而 21 世纪高铁的飞速发展,更是象征着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猛崛起。这些跨越百年的历史事件,构成了云南独特的铁路文化,也为范稳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在创作《青云梯》之前,范稳已经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和风格,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然而,他始终对云南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对云南的铁路建设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多年来,他深入云南各地,走访铁路沿线的村庄和城镇,与当地的居民、铁路工人及其后代进行交流,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对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以及云南高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不仅让他对云南铁路的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让他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青云梯》以云南高原一百年的交通发展史为背景,将滇越铁路的殖民印记、个碧石铁路的自主抗争以及 21 世纪高铁的飞速发展串联起来,通过吴廉膺、陈云鹤两大家族数代人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物形象和文化氛围,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边疆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同时,小说还深入探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的交织等深刻主题,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范稳希望通过文学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国边疆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精神。他深知,云南的铁路建设史,不仅仅是一部交通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边疆人民的奋斗史、抗争史和崛起史。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而云南作为中国边疆的重要省份,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范稳希望通过《青云梯》这部作品,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生动、立体的云南,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脉搏。

在创作过程中,范稳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跨越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何在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中,构建起一个逻辑严密、情节紧凑的故事框架?如何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虚构,使作品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又具有文学的感染力?这些都是他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然而,范稳凭借着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对云南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克服了这些困难。他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历史与现实、人物与事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又具有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成为了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二、铁路符号学:殖民记忆与现代性的双向解码

(一)米轨上的殖民隐喻与创伤叙事

1910 年通车的滇越铁路,在范稳笔下是 “带着硝烟味的文明入侵”。小说开篇的蒸汽机车图景极具象征意义:法国工程师的皮靴碾碎沾露的草茎,车厢内堆积的锡矿远超马帮运力,吴廉膺滑落的赶马鞭成为农耕文明遭遇工业文明冲击的经典定格。这种物质层面的碾压背后,是主权丧失的深层创伤 —— 法国殖民者通过 “铁路 + 矿产” 的掠夺模式,将滇南纳入殖民经济体系,碧色寨站房的法文档案、河口海关的征税记录、个旧矿区的外籍技师,构成殖民统治的物质证据链。范稳特别注意到民间记忆的复杂性:沿线村民初期 “拔铁轨、埋枕木” 的抵抗,并非对现代文明的拒斥,而是对 “铁轨即强权” 殖民逻辑的本能反抗。当历史烟云散去,残存的米轨犹如一道未愈的伤疤,既铭刻着屈辱的过往,也成为催生民族自觉的精神催化剂。

滇越铁路的修建,是法国殖民者对中国西南地区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的重要手段。从 19 世纪末开始,法国就对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垂涎三尺,尤其是个旧的锡矿。为了将这些资源运往国外,法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在修建过程中,法国殖民者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中国劳工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据统计,在滇越铁路滇段的修建过程中,共有近 8 万名中国劳工丧生,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了这条充满血泪的铁路。

铁路建成后,法国殖民者通过控制铁路运输,垄断了云南的进出口贸易,将云南变成了法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如碧色寨、河口等,也成为了法国殖民者的据点,他们在这里设立了海关、银行、邮局等机构,对当地人民进行了全方位的统治。在碧色寨站房,至今还保存着许多法文档案,这些档案记录了法国殖民者在云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成为了殖民统治的铁证。

除了经济和政治上的掠夺,滇越铁路还对云南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铁路的通车,使得西方的工业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云南,对当地的传统农业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或矿山谋生,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也通过铁路传播到云南,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开始在云南传播,一些西方的科技知识和文化艺术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然而,滇越铁路带来的不仅仅是殖民统治和文化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云南人民的民族自觉和反抗意识。面对法国殖民者的侵略和压迫,云南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就有许多中国劳工进行了罢工、逃亡等抵抗活动;在铁路通车后,云南人民也通过抵制法货、罢工等方式,表达对殖民统治的不满和抗议。这些反抗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法国殖民者的镇压,但也为云南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寸轨革命:窄轨距里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宣言

个碧石铁路的修建,标志着滇南从 “被现代化” 到 “自主现代化” 的转折。范稳在田野调查中揭示了这条 60 厘米轨距铁路的象征意义:不同于滇越铁路的 “米轨霸权”,寸轨的窄小轨距实为精心设计的 “防御性现代化”—— 既避免与殖民铁路直接联通,又为未来接入全国路网预留可能。小说中陈云鹤与法国工程师的对话 “你们的米轨载着强权而来,我们的寸轨托着尊严而生”,成为民族工业精神的文学注脚。铁路站房的建筑细节更具文化隐喻:中式青瓦覆盖法式穹顶,彝族图腾镌刻于黄墙之上,将工业设施转化为文化身份的宣示空间。1936 年首列寸轨列车驶过双龙桥时,石狮与车窗笑脸的定格画面,被范稳视为 “最动人的现代性启蒙场景”—— 它证明现代化进程可以不伴随文化主体性的丧失,边地社会能够在传统与现代的嫁接中孕育独特的发展路径。

个碧石铁路的修建,是云南人民为了摆脱法国殖民者的经济控制,实现民族工业自主发展而做出的努力。20 世纪初,云南的个旧锡矿产量居全国之首,成为了法国殖民者掠夺的重点目标。为了将锡矿运往国外,法国殖民者试图修建一条连接个旧和滇越铁路的支线,进一步加强对云南矿产资源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云南的爱国士绅和矿商们意识到,只有修建自己的铁路,才能保护国家的资源和利益。

1913 年,个碧石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始了这条铁路的修建。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个碧石铁路的修建过程十分艰难,历时 21 年才最终竣工。在修建过程中,工程师们根据云南的地形和地质条件,采用了 60 厘米的窄轨距,这种轨距不仅可以节省建设成本,还可以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同时,为了避免与滇越铁路直接联通,个碧石铁路在设计上采用了独特的 “人” 字形线路,使得列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多次换向,增加了运输的难度和时间。

个碧石铁路的修建,不仅是一项交通工程,更是一种文化宣言。铁路站房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和法式的元素,体现了云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西方文化的包容。中式青瓦覆盖法式穹顶,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又展现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彝族图腾镌刻于黄墙之上,则彰显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融合的设计,不仅使铁路站房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成为了云南人民表达文化身份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

1936 年首列寸轨列车驶过双龙桥时,标志着个碧石铁路正式通车。这一时刻,不仅是云南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云南人民民族精神的一次重要展示。列车上的乘客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他们见证了这条铁路的建成,也见证了云南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努力。双龙桥上的石狮,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它们象征着云南人民的坚韧和不屈,也见证了云南从 “被现代化” 到 “自主现代化” 的伟大转折。

(三)铁轨迭代:从殖民印记到复兴象征的时空对话

三条铁路的并置构成历史纵深感:滇越铁路的米轨是殖民侵略的物理见证,个碧石铁路的寸轨是民族自救的精神丰碑,21 世纪的高铁则是主动开放的时代标识。范稳通过三代人的视角完成这种时空对话:吴廉膺目睹米轨通车时的震颤,其子吴明修在寸轨建设中挥洒热血,其孙吴云帆乘坐高铁时凝视碧色寨遗址的泪光,三代人的铁轨记忆串联起百年变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铁场景的处理:当彝族民歌在高铁车厢内流淌,当电气化接触网与山间云雾交织,范稳赋予现代交通设施以文化传承的载体意义 —— 高铁不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传统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这种 “铁轨进化论” 打破了线性进步史观,揭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在殖民创伤中觉醒,在自主探索中积淀,在新时代整合中升华。

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和高铁,这三条不同时代的铁路,不仅是云南交通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它们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构成了一幅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图。

滇越铁路的米轨,是殖民侵略的物理见证。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苦难,也见证了云南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挣扎和反抗。这条铁路的修建,是法国殖民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的重要手段,它给云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然而,滇越铁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它带来了西方的工业文明和技术,推动了云南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

个碧石铁路的寸轨,是民族自救的精神丰碑。它见证了云南人民在面对殖民侵略时的不屈不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条铁路的修建,是云南人民为了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工业自主发展而做出的努力。它不仅是一项交通工程,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个碧石铁路的建成,标志着云南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为云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21 世纪的高铁,是主动开放的时代标识。它见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和崛起,也见证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信和自豪。高铁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交流。它是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大国风范的重要标志。

范稳通过吴廉膺、吴明修和吴云帆三代人的视角,将这三条铁路的历史串联起来,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吴廉膺目睹米轨通车时的震颤,反映了他对殖民侵略的恐惧和无奈;吴明修在寸轨建设中挥洒热血,体现了他对民族工业的热爱和追求;吴云帆乘坐高铁时凝视碧色寨遗址的泪光,则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三代人的铁轨记忆,不仅是个人的记忆,更是民族的记忆,它们串联起了中国百年的变迁。

在高铁场景的处理上,范稳赋予了现代交通设施以文化传承的载体意义。当彝族民歌在高铁车厢内流淌,当电气化接触网与山间云雾交织,高铁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了传统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彝族民歌代表了云南的传统文化,它在高铁车厢内流淌,象征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电气化接触网与山间云雾交织,则展现了现代科技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这种 “铁轨进化论” 打破了线性进步史观,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殖民创伤、民族自救和主动开放等多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和高铁,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个重要节点,它们见证了中国从落后到崛起的伟大历程。

三、田野诗学:在史料与虚构之间搭建真实之梯

(一)肉身丈量:细节考证与文学现场的互文建构

在创作过程中,范稳始终践行着 “拒绝书斋想象” 的原则,他深知,真正的文学创作不能仅仅依赖于书本知识和想象,而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去体验。为此,他耗时四年,全身心地投入到田野调查中,这一过程堪称一场独特的文学人类学实践。

个旧锡矿坑道,是范稳田野调查的重要一站。当他头戴安全帽,跟随向导小心翼翼地钻进那幽深昏暗的废弃锡矿坑道时,眼前的景象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启发。他惊讶地发现,坑道的岩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放置油灯的凹槽,这一细节与他最初在书房中想象的 “矿工举着火把” 的场景截然不同。向导的一番话更是让他恍然大悟:“火把会消耗大量氧气,在这狭窄封闭的坑道里,矿工们为了保命,只能使用小油灯,因为一旦灯灭,就意味着生命受到威胁,必须赶紧往外跑。”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笔修改,却让整个描写矿工在黑暗隧道中前行的章节紧张感倍增,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矿工们的艰辛与危险。

在碧色寨老站房,范稳同样有着深刻的体验。他坐在那充满历史气息的站房里,品尝着本地人用铁壶煮的咖啡,听着他们讲述祖辈们如何从最初对这种 “洋玩意儿” 的厌恶,逐渐转变为迷恋的过程。那一刻,他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文化交融的细腻肌理。后来,在他的小说中,便有了一段精彩的描写:法国工程师与中国工匠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着咖啡,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尽管语言不通,但通过这一杯小小的咖啡,他们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文化的隔阂也在这一刻悄然消融。这一情节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范稳在碧色寨老站房的那次独特经历,那独特的气味记忆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源泉。

除了这些,范稳还不辞辛劳地走访铁路工人后代,与他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讲述先辈们在铁路建设中的故事;他积极参与彝族婚礼,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感受那份独特的情感氛围;他甚至攀爬废弃隧道,亲身感受那岁月留下的痕迹,触摸历史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身体成为了感知历史的敏锐探测器,每一次的触摸、每一次的倾听、每一次的体验,都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也让他的小说细节具有了考古学般的精确性。

这些通过肉身丈量获得的细节,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描述,更是贯注着生命的温度。它们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范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有深入到生活的现场,才能挖掘出最真实、最生动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他的这种 “肉身写作” 方式,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田野调查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情感解码:边地文化的隐性逻辑与文学转译

相较于物质细节,边地文化的情感密码更加难以捕捉,它深藏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然而,范稳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体验,成功地破译了这些密码,并将其巧妙地转译为文学叙事,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边地世界。

在红河县,范稳有幸目睹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彝族婚礼。这场婚礼的场景与他之前所想象的大相径庭,完全颠覆了 “婚俗即喜庆” 的刻板印象。在婚礼上,新娘身着华丽的服饰,却满脸泪痕,她哭唱着《送嫁歌》,那悲戚的歌声如同一把把锐利的刀子,刺痛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歌词中 “阿爸的火塘要凉了” 这句质朴而深情的悲叹,深深触动了范稳的内心,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边地民族独特的情感表达范式 ——“喜藏于礼,悲显于泪”。

这种独特的文化洞察被范稳巧妙地植入到小说中吴家族女出嫁的场景之中。在他的笔下,吴家族女在出嫁时,同样是哭声伴随着歌声,那泪水不仅仅是对娘家的不舍,更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恐惧。通过这一情节的描写,文学叙事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俗描写上,而是深入到了族群心理的深层结构,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边地民族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在矿区,范稳也发现了许多充满矛盾性却又真实反映边地文化的细节。平日里,矿工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默默劳作,他们沉默寡言,如石头一般坚韧。然而,当有同伴不幸离世时,他们却会打破沉默,为葬礼唱三天三夜的歌。这些歌声中,蕴含着他们对同伴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在士绅阶层,对手之间表面上针锋相对,在谈判桌上互不相让,但私下里却会共赴普洱茶宴。在那氤氲的茶香中,他们放下了彼此的成见,展现出 “竞争中帮扶” 的文化默契。

这些看似矛盾的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边地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传统与现代、坚韧与柔软、冲突与共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图谱。范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这些现象的记录者,更是其背后情感逻辑的破译师。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边地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使文学成为了一把打开边地文化之门的钥匙。

(三)虚构底气:历史碎片的创造性重组与叙事伦理

面对建水吴氏家族史料缺失的困境,范稳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充分发挥自己卓越的虚构能力,将看似零散的历史碎片进行创造性重组,成功地构建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家族故事。

通过走访吴氏家族的后人,范稳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家族的碎片化记忆,如 “分家产摔玉碗”“送子弟留洋家训” 等。这些碎片虽然零散,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范稳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拼图高手,以这些碎片为线索,合乎逻辑地虚构出了家族宴席上的权力博弈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心的情感纠葛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吴廉膺赠砚台给陈云鹤之子的情节堪称神来之笔。这一情节既符合两大家族在竞争中又相互帮扶的微妙关系,又暗合了 “文化传承超越利益纷争” 的历史逻辑。吴廉膺将象征着文化传承的砚台赠予陈云鹤之子,不仅体现了他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也表达了他对两大家族未来关系的期许。这一虚构情节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范稳对滇南士绅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在滇南地区,士绅们虽然身为矿商,但却对文化有着极高的尊崇;他们在商业竞争中互不相让,但在文化传承和道德礼仪方面却始终坚守着底线。这种矛盾性正是历史的真实面貌,范稳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这种真实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范稳将田野调查比作 “地质普查”,认为它是获取创作素材的基础;而文化体悟则被视为 “详查”,是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和人物情感的关键。在他看来,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在史料与虚构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虚构的情节必须紧密符合文化逻辑,历史的碎片才能通过文学想象重新焕发生机。这种严谨的叙事伦理使《青云梯》既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又具备文学的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范稳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了 “戴着镣铐的舞蹈” 式的创作突破,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四、多线交织的史诗建构:家族、民族与时代的和声

(一)家族命运:在历史洪流中打捞个体精神

吴、陈两大家族的兴衰沉浮,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云南近现代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沧桑巨变。范稳巧妙地以朱家花园,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且作为吴氏家族原型的建筑,作为整个故事的叙事支点,通过一系列精心编织的事件,如惊心动魄的矿权争夺、艰难曲折的铁路融资以及充满抉择的子弟人生走向,将家族的命运与重大历史节点紧密相连,使其成为时代浪潮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护国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吴廉膺深明大义,毅然捐献出矿银,为护国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更反映出吴氏家族在面对国家危亡时的担当与抉择。他们深知,国家的命运与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安定,家族才能繁荣昌盛。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吴廉膺的这一义举,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家族前行的道路,也为整个云南的抗战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而陈云鹤,作为陈家族长,同样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组织铁路运输,充分发挥铁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为前线输送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深知铁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克服重重困难,确保铁路运输的畅通无阻。他的努力和付出,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家族后代们也继承了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到滇越铁路的修复工程中。他们在修复铁路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技术难题、物资短缺、恶劣的自然环境等。然而,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成功修复了滇越铁路。他们的努力,不仅为云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玉碗碎而家训存” 的细节尤为引人注目,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家族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玉碗,作为家族财富的象征,在时代的洪流中破碎,寓意着物质财富的脆弱与易逝。然而,家训却得以传承下来,它承载着家族的精神内核,如家国情怀、坚韧品格、诚实守信等,成为家族成员心中的精神支柱。这些精神遗产,不仅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激励着后代子孙不断前行,也融入到了云南的地域文化中,成为云南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深入探究吴淡菊焚身绣楼反抗包办婚姻这一情节时,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反抗行为,更是对封建传统的有力挑战。在那个时代,包办婚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剥夺了年轻人的婚姻自由,将他们的命运束缚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吴淡菊的反抗,展现了她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封建传统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她的行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人们对封建传统的反思和批判。

而陈立仁在铁轨上守护工程图纸的场景,则充分体现了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工程图纸,对于铁路建设来说,犹如生命一般重要。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期望,是铁路建设的重要依据。陈立仁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守护好工程图纸。他的行为,展现了他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动力。

这些个体的悲欢离合,构成了历史的毛细血管,使宏大的历史主题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它们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由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构成的,更是由无数平凡个体的生活和选择所组成的。这些平凡个体的故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们共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范稳成功地避免了宏大叙事对个体的淹没,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他让我们明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和讲述。

(二)多元共生:边地文化的祛魅书写与立体呈现

在《青云梯》中,范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打破了人们对云南 “异域风情” 的刻板印象,为读者呈现出一幅边地文化多元共生的绚丽画卷。他深入挖掘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让人们对云南这片土地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寺院与基督教教堂比邻而居的独特景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建筑,在云南的土地上和谐共处,象征着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藏传佛教,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宗教仪式。它的寺院建筑宏伟壮观,佛像庄严神圣,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朝拜。而基督教,则是在近代传入云南的西方宗教,它的教堂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西方文化的韵味。这两种宗教在云南的相遇,并没有引发冲突和矛盾,反而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彝族工匠向法国工程师传授淬火技艺的情节,更是生动地展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魅力。在这个情节中,彝族工匠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向法国工程师展示了中国传统淬火技艺的奥秘。法国工程师则被彝族工匠的技艺所折服,虚心学习,将这种技艺带回法国,为法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彝族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展示了法国工程师对不同文化的开放态度和学习精神。它告诉我们,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和进步,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

哈尼族歌手为铁路工人演唱祈福歌谣的场景,充满了温情与希望。在铁路建设的艰苦岁月里,哈尼族歌手用他们美妙的歌声,为铁路工人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这些祈福歌谣,不仅表达了哈尼族人民对铁路工人的关爱和支持,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们像一股清泉,流淌在铁路工人的心中,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让他们在艰苦的工作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汉族士绅与傣族土司共商矿务的情节,则反映了不同民族在经济发展中的合作与共赢。在云南的矿业发展中,汉族士绅和傣族土司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商讨矿务,制定发展策略。他们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云南矿业的繁荣发展,也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这一情节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同民族应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红色革命线索的融入,更是为小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滇南游击队利用铁路运输物资的情节,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展现了 “民族合力抗敌” 的主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滇南游击队充分利用铁路的便利条件,运输物资、传递情报,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滇南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也体现了不同民族在革命事业中的团结协作。它让我们看到,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各民族能够摒弃前嫌,携手共进,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努力奋斗。

这种对边地文化的立体书写,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内地对云南的刻板想象,还原了云南作为 “文明交汇枢纽” 的历史定位。长期以来,内地对云南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而忽略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在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范稳的《青云梯》,通过对边地文化多元共生的生动描绘,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云南,看到了云南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它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云南的认知,也为云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现代化反思:在速度崇拜中守护文化根脉

在《青云梯》中,范稳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对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展现了他对 “发展与传承” 这一时代命题的独特见解。他没有盲目地歌颂现代化带来的进步,而是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守护文化根脉的重要性。

个碧石铁路的通车,无疑是云南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云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锡矿资源的开发和运输,推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着锡矿开发热潮的兴起,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以满足工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森林的减少导致了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曾经郁郁葱葱的山峦变得满目疮痍,清澈的河流变得浑浊不堪,许多珍稀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而高铁时代的到来,虽然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加强了云南与外界的联系,但也让寸轨铁路逐渐被人们遗忘,面临废弃的命运。寸轨铁路,作为云南铁路发展史上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云南人民自主修建铁路的伟大尝试,体现了云南人民的智慧和勇气。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寸轨铁路的运输能力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被高铁所取代。许多与寸轨铁路相关的传统技艺,如铁路维修、机车驾驶等,也因为缺乏传承和发展的机会,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些传统技艺,是云南人民在长期的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云南铁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失传,将是云南文化的一大损失。

老工人那句 “火车快了,乡愁却慢了” 的感叹,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困境。高铁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也越来越近。然而,在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人们却感到内心的空虚和迷茫。曾经熟悉的乡村、小镇,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曾经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变得冷漠疏离。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却渐渐失去了那份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归属感。乡愁,成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痛,在人们的心中慢慢蔓延。

吴云帆在高铁上翻看祖父铁路图纸的场景,更是将这种对 “发展与传承” 的思考推向了高潮。铁路图纸,作为家族的珍贵遗产,承载着祖父辈们的心血和梦想,也见证了云南铁路的发展历程。吴云帆在高铁上翻看这些图纸,眼前浮现出祖父辈们为修建铁路而辛勤劳作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他意识到,现代化的发展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也不能忘记历史,不能抛弃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小说中陈云鹤的那句话:“修铁路是为了让日子变好,不是为了忘了自己是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的本质。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历史根源。我们应该在吸收和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范稳的这种反思,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情绪,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普遍的价值。在当今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许多地方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根脉?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范稳通过《青云梯》这部作品,向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并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他的答案,就藏在铁轨的隐喻中:真正的现代化,是带着历史的重量不断攀登,而非对传统的彻底抛弃。我们应该在发展中守护文化根脉,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支撑,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

五、创作赓续:从藏地到滇南的边疆书写谱系

(一)叙事转型:在延续中突破的边疆书写范式

《青云梯》是范稳边疆叙事传统的延续与突破。从早期的 “藏地三部曲” 开始,范稳就致力于展现边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与复杂历史,他以藏地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多民族信仰共生的现象,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藏地世界。在 “藏地三部曲” 中,范稳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将藏地的宗教、文化、历史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使作品具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也为范稳的边疆书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青云梯》并没有局限于以往的创作模式,而是在延续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与 “藏地三部曲” 相比,本作的叙事视野更为开阔,它不再仅仅关注边疆地区的宗教和文化,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工业文明与边地社会的互动。范稳巧妙地将民族文化、工业革命、红色历史等线索编织成网,全方位地展现了边疆现代化的复杂性。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滇越铁路的修建对云南社会的巨大冲击,个碧石铁路的自主兴建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以及 21 世纪高铁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这些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云南的面貌,也深刻地影响了云南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创作手法上,范稳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藏地的 “魔幻现实” 转向滇南的 “细节现实主义”,他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和对历史的考据。在《青云梯》中,我们可以看到范稳对铁路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描绘,从铁轨的铺设到车站的建设,从机车的运行到工人的生活,每一个细节都真实而生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范稳还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这种转型源于范稳对边疆认知的深化。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渐从一个 “异域观察者” 转变为 “历史参与者”,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记录边疆故事的人,而是成为了边疆历史的一部分。他深入到云南的土地上,与当地人民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深入的体验使他对边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有感染力。

在《青云梯》中,范稳笔下的边地不再是一个神秘的他者,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对云南铁路建设史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边疆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辛探索和伟大成就。这种叙事范式的转变,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边疆叙事,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边疆地区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文学史意义:填补边地叙事空白的拓荒之作

长期以来,云南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被符号化为 “异域风情” 或 “苦难之地”,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人们对云南的深入了解。然而,范稳的《青云梯》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叙事模式,赋予了云南 “现代化主体” 的历史地位,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边地叙事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青云梯》中,范稳通过对云南铁路建设的描写,展现了云南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建构。滇越铁路的修建,虽然带来了殖民侵略的创伤,但也激发了云南人民的民族觉醒和自强意识。个碧石铁路的自主兴建,更是云南人民为了摆脱殖民控制,实现民族工业自主发展而做出的努力。这条铁路的修建,不仅体现了云南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为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而 21 世纪高铁的飞速发展,则标志着云南已经融入了中国现代化的大潮,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这种书写方式既不同于寻根文学的文化怀旧,也区别于新历史小说的解构戏说。寻根文学往往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和反思,强调文化的根源和传承;而新历史小说则更注重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建构,常常采用戏说、调侃等方式来表现历史。范稳的《青云梯》则以田野真实性为根基,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对实地的考察,真实地展现了云南的历史和文化,将边地纳入了国家历史的主流叙事。

作品中 “青云梯” 的意象,既是对铁路修建的物理隐喻,也是对文学创作的自我期许。铁路的修建,就像一架通往云端的梯子,象征着云南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断攀登和追求。而范稳在创作过程中,也如同一位攀登者,一步一叩首,不断探索和追求文学的高峰。他通过对云南铁路建设史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云南的历史和文化,也表达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范稳的实践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他的作品证明,在边疆叙事中,历史深度、文化自觉与文学审美可以达成有机统一。通过对云南铁路建设史的描写,范稳不仅展现了云南的历史和文化,也表达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边疆地区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窗口。

结语:在铁轨的回响中重审文明进程

当《青云梯》的最后一页合上,铁轨的轰鸣仍在耳畔回响 —— 那是殖民侵略的警世钟,是自主抗争的进军号,是现代文明的协奏曲。范稳用四年时间丈量的,不仅是红河州的山山水水,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自强的精神历程。他以地质队员的精准勘探历史岩层,以诗人的敏感捕捉时代脉动,在史料与虚构、传统与现代、边地与中心的张力中,搭建起通向真实的 “青云梯”。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来不是单一文明的独白,而是多民族、多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挫折中奋进的交响乐;边疆的意义,也不仅是地理的边缘,而是文明互鉴的前沿、精神攀登的起点。在这个 “快节奏” 的时代,范稳的 “慢写作” 彰显了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学的虔诚 —— 正如铁轨永远需要坚实的路基,伟大的文学永远需要扎根大地的勇气。《青云梯》不仅是一部关于铁路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关于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与攀登的精神启示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