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飞
窗外,是北美夏日特有的澄澈天空。蓝得那样纯粹,白得那样轻盈,几朵白云慵懒地漂浮着,宛如被风随意撒落的棉絮。树梢间,不知名的鸟儿正婉转啼鸣,歌声穿过纱帘,落进我的书房。在这样的宁静里,我忽然想起那个在加拿大政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叶嘉丽。
记得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成立那年,我们收到了许多贺信贺电。其中,叶嘉丽的贺信尤为特别。展开那泛着淡淡墨香的信笺,一行行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值此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成立之际,衷心祝贺,愿贵会成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学交流的桥梁,促进文化的深入交流与共鸣。祝愿协会前程似锦,成为联结中文作家和读者的强大纽带,共同书写多元文化的精彩篇章!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叶嘉丽。"朴素的文字里,藏着一份难得的真诚。如今想来,这封信的风格,恰如她本人——端庄而不失温度,严谨中透着亲切。
我轻轻抚摸着那张已经有些泛黄的信纸,恍惚间又看见她在社区活动中的身影。记得那次活动,她俯身为一位银发老人系围巾,动作轻柔得像春风拂过柳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在她身上,凝聚着几代移民的故事与记忆,承载着无数漂洋过海者的梦想与期待。
叶嘉丽的故事,要从她父母的移民经历说起。她的父亲告别香港警局的文职工作,母亲脱下上海护士的白色制服,两人各自跨越重洋,最终在多伦多大学相遇。1968年,在士嘉堡那间温馨的公寓里,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叶嘉丽来到了这个世界,为这个移民家庭的故事增添了新的篇章。
他们的家中,总是交织着两种文化的韵律。父亲会带她去社区操场跑步,矫健的步伐踏出生命的节奏;母亲则用温柔的粤语,讲述岭南雨季的故事,那些潮湿的空气仿佛透过话语飘进了她的记忆。晚餐桌上,西洋生菜沙拉旁,永远摆放着一碟醒目的酱油——这个微小的细节里,藏着移民家庭的生活智慧,将"吃苦耐劳"的精神悄悄融入血脉。多年后,当她站在竞选台上,谈起社区健康饮食计划时,童年的记忆便自然流淌出来:"父亲教导要以华人为荣,每日锻炼如同每日吃饭。"那碟酱油,分明是浸透骨血的故土味道,在异国的餐桌上散发着温暖的芬芳。
命运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1994年,在一次自由党提名大会上,年轻的律师陈家诺遇见了叶嘉丽。那时的陈家诺风华正茂,27岁的年纪,党龄却已有10年。作为他的爱侣,政治于叶嘉丽而言,就像一场炽热的恋爱。婚后不久,他们迎来了三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五口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士嘉堡的社区活动中。
2014年,陈家诺当选国会议员,叶嘉丽不仅是他背后的贤内助,更是他扎根选区的坚实根基,在土壤之下默默输送养分。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癌细胞的阴影如潮水般无声袭来。病榻前,陈家诺望着妻子,目光中满是不舍与期许:"嘉丽,没有你就没有一切。"这句话最终成为她政治生命的火种,在即将到来的寒夜中等待燎原。三个儿子投出赞成票后,她决定参加补选。2017年12月,当叶嘉丽接过丈夫的议席时,维多利亚铁路华工的血泪史与当代华人议员的名牌在时空隧道中轰然相撞。当年太平洋铁路每英里铁轨下就埋葬着三名华工的尸骨;而今她在质询台上为移民权益发声,仿佛完成了一场横跨世纪的救赎。铁轨下先辈的骸骨,似乎终于被国会山石阶上坚定的足音所慰藉。
她的办公室墙上挂着选区地图,唐人街、老人中心、YMCA星罗棋布。八年的议员生涯里,她为社区争取了2600万加元的联邦拨款,推动建造了一站式社区中心。"无人知你是去打球还是去接受辅导,不会有人注视。"这贴心的设计,恰是对先辈伤痛的温柔抚慰。当年维多利亚市政厅曾强制华人聚居边缘地带,泳池禁止华人进入,甚至商店规定周六晚七点后华人禁入;如今她设计的玻璃幕墙建筑里,不同肤色的孩子正追逐着同一只篮球。玻璃映照的,分明是历史伤口愈合后透出的平等光芒。
叶嘉丽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华人社群的各个角落。记得2025年初春,加中作协举行换届联欢会,多伦多华联总会的多功能大厅座无虚席。叶嘉丽与参会作家艺术家们并肩而立,齐声放歌。那时,总督刚刚解散了国会,她正处于艰难的竞选时期。当《让明天更美好》的旋律响起时,她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这些铿锵的音符,与她三十年前父母所教唱的粤语童谣在心底深处共鸣,汇流成血脉的长河。
联邦大选结束,叶嘉丽再次击败众多对手,成功连任国会议员。从太平洋铁路上的道钉到国会大厦的大理石柱,她的议政厅里悬着一幅隐喻的地图:她为香港救生艇计划申请人加快审批流程,恰如先祖乘船横渡重洋的现代回响;她推动边境投入31亿元拦截非法枪支,守护着同一片土地的安宁。历史如幽深长廊,那些先辈的身影在廊壁上时时浮现,从未真正消散。
时光流转,又回到加中作协的联欢会现场。庆典仍在继续,歌舞升平,欢声笑语。叶嘉丽刚做完即席演讲,就需要马上转场去另一个社区活动。她总是这样忙碌,仿佛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我陪同她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将她送至电梯口。分别时,我紧握住她温暖的手,赋短诗一首——
北美有嘉丽,枫雪育其贞。
嘉木荫北美,四野沐春霖。
在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叶嘉丽就像一棵挺拔的嘉木,用她的坚韧与温暖,为这片土地带来春天的气息。她的故事,是无数移民故事的缩影;她的奋斗,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的见证。在这个宁静的夏日午后,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我仿佛看见,那棵嘉木正在枫叶之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原载2025年9月1日《香港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