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飞的头像

燕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8
分享

诗人陈晓旭

             燕飞


                 一

多伦多又下雪了。蛇年到了。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一俟冬天过去,新春又来。昨晚做了一梦,梦见了早逝的朋友,诗人陈晓旭。

我与晓旭相识在那个遥远的蛇年。陈晓旭属蛇,相识那年24岁,她的本命年。

春来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结篱在此境,皆是车马喧。多伦多的雪,落地无声。恰如人生如梦,一切皆是过眼云烟。这便是执着的人生。

加拿大生活单调而浮躁。浪迹天涯二十多年,周游列国,侨居海外,一直想找机会坐下来回归文学的自己。也到了蛇年伊始,便沉下心为诗人陈晓旭写些文字,谓之蛇年梦语。

             二

我和陈晓旭在海南相识。那是1989年的秋天,也是蛇年。陈晓旭24岁,是她的本命年。

1989年3月,当我过完了23岁生日,从繁华的京城踏上海南岛的时候,正是海南那儿的天气和人才都热得一塌糊涂的季节。为了一个不复存在的承诺,我离开京城一家出版社,决定把自己流放到海南。

我唱着三毛的流浪歌曲,手里攥着杨志广大哥手书,盖着《中国作家》杂志社大印的介绍信,要凭胆识和勇气在海南开创一片自己的新天地,慷慨悲歌豪气干云。几天后临时找了家信息杂志上班。三两个月的过度,便顺利地进入了海南特区报负责副刊,多元世界副刊还有明星版。

每天忙于采访和写作。写小说也写纪实文学。那时互联网尚未普及,在报刊发表些文字,就有了些尘世虚名。工作之便,采访了许多赴琼走穴演出的当红女明星如胡月、杭天琪、陈爱莲以及港台潘美辰梁雁翎等。有些就交往成了朋友。前网络时代,纸媒为王,艺人能登上明星版,也算露脸了。想当年燕大侠捧过的闯海青春歌女有陈慧冯慧苏喜丽虹邹薇赵芳张咪小王菲等等。那些女孩儿当时也都20岁左右,几十年后能坚持唱的都成了腕儿。如当年南蒂歌厅少女黄晓霞,现在是可与韩红比高音的黄绮珊黄妈,当年的歌手小苏芮苏喜现在是东南亚红歌星苏家玉。

那年的秋季,陈晓旭随红楼梦剧组来海南演出。剧作家周雷当时在海南办影视公司,他通过作家张曼菱找到了我,送了几张票,让我去看演出和采访。我带着几位记者就去了海口工人影剧院。那场演出还有几个当红港台歌手。记得有齐秦,穿着一背心,唱《大约在冬季》,还抱怨海南天气热。我坐在第一排,等待陈晓旭上台。陈晓旭出现在舞台的时候,霎那间我眼前一亮,感觉自身像充了电。如沐春风心旷神怡。陈晓旭一颦一笑如此美丽如此熟悉。按捺下小激动,揉一揉眼睛,屏幕上的林黛玉,真真就在眼前。聊斋里那书生遇上仙女,也就这感觉了。

红楼剧组美女如云,当时舞台上花团锦簇。演的什么节目,几十年过去,现在记不起来了。可能是些小品,红楼片段,再唱些电视剧插曲。陈晓旭兼主持人。印象深刻的是陈晓旭和其他演员的串场词,其中有一句梗引来笑声。饰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如此介绍陈晓旭:“我和林妹妹虽然在戏里最后没有成为一对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故意停顿。两个人互看几秒,表情互动,陈晓旭接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没有成为一对儿。”

一位港台女歌手出场的时候,我就离座走进了后台。我扎进明星堆里,直接做自我介绍。依次给陈晓旭张莉欧阳奋强等分发了名片。寒暄一番,便约定第二天下午去他们下榻的温泉宾馆组队采访。迅速聊完,依次握手而退。临了深握晓旭的手,顺口告诉她我需要的一个采访名单。剧组人多,乌压压几十号人,我的明星版决定选发6人,组成一个整版。

第二天双方如约在温泉宾馆会面。简单分工,我把宝玉欧阳奋强和袭人袁枚安排给名记卜凡中,把凤姐儿邓婕和刘姥姥沙玉华安排给老编王若谷。我自己来采访林妹妹陈晓旭和宝姐姐张莉。她俩在我这儿就归了队。

摄影记者小林噼里啪啦照完相,三个小分队各找房间开始采访。陈晓旭和张莉刚好同住一个房间,这么一来我就直接进了林妹妹和宝姐姐她俩的闺房。坐下来,喝口水,插着花儿问了些问题,飞快地在本子上记。问完记完,握手告别。说好晚上再来,让她们看稿。骑车十分钟回到龙昆上村特区报小楼,吃了晚饭就唰唰唰开写。年轻时手快脑子快,妙笔也生花。几根烟抽完,500字一页的稿纸就写了6页,林妹妹宝姐姐各三页。写好稿子,天还没黑下来,再骑车返回温泉宾馆陈晓旭张莉的房间,把写好的稿子拿给她们看。然后找些话题聊开去。张莉小姐姐和陈晓旭一样,也属蛇。我顺口开玩笑:二蛇游海。

             三

后来有了与陈晓旭单独接触的机会。我们算是同龄人,星座血型相同,性格相近。两个正处于芳华岁月的年轻人有着不少的共同语言。晓旭有诗人气质,也写诗,写爱情诗朦胧诗。所以那种交谈时刻都得到对方共鸣,也会碰出火花。

在那个炎热的秋天,海口温泉宾馆一楼咖啡厅,陈晓旭与燕大侠坐下来畅谈文学与远方。晓旭文学造诣甚高,也喜欢写作。拍完红楼她和同伴曾写过一本书,叫做《梦里三年》。我们各自珍惜那段交往,在后来的岁月里,保持通信和见面,成为生活中的朋友。

影视剧《红楼梦》,一次次翻拍,世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林妹妹就是陈晓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陈晓旭就是曹雪芹笔下坠入凡间的林黛玉。语笑嫣然,形神俱似。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21岁的陈晓旭一夜成名。戏剧家曹禺说过,从梅兰芳到现在,我看过十几个林黛玉,陈晓旭这个最好。

陈晓旭饰演的林妹妹形象不可超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陈晓旭是诗人,所以我们一人一杯咖啡,还可以谈文学。陈晓旭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年轻时浪漫而激情四射,我热衷于为一个又一个女孩子编织梦幻的赞歌。采访和写作,我乐此不疲。许多精灵般的女孩子在我的生活和笔下跳跃,闪烁,我眼花缭乱。当时应《海南开发报》主编姜贻斌之约正在写长篇纪实文学《海南:女人的世界》,边写边连载,风靡一时。我和陈晓旭每人一杯咖啡相对而坐,聊到了这个话题。陈晓旭问我打算要写多少个女人,我当时神情迷茫,说,且不知呢。林妹妹相觑嫣然一笑,说,那你就写满100个,也算你为这一代闯海的女孩子们树碑立传了。我说,好。

然后我做到了。年轻时做事情快马加鞭雷厉风行。和陈晓旭那次谈话不久之后,我的纪实小说《100个女孩在海南》便在《海南青年报》等几家报刊上开始了长篇连载。

诗人陈晓旭生于辽宁鞍山,从小喜欢读书。读夏洛蒂的《简爱》,雨果的《悲惨世界》,当然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个中外名著。也读当代朦胧诗。因父母在鞍山剧团任职,陈晓旭13岁就进入鞍山杂技团。苦于每天练功,半年后转入鞍山话剧团,演一些小配角,算是学员。十几岁的女孩子,未谈过恋爱,却会写爱情诗。晓旭的爱情诗。满纸忧伤和惆怅。

当初《红楼梦》剧组选演员,17岁的陈晓旭给导演王扶林寄的自荐信里,就包括她14岁时写的一首诗,《我是一朵柳絮》。晓旭把诗写在她照片的背面。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我是一朵柳絮

生来无忧又无虑

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诗人气质也是后来王扶林导演选她出演林黛玉的重要原因之一。陈晓旭参加《红楼梦》剧组在圆明园开设的演员培训班时,导演问他除了演林黛玉是否考虑其他的角色?晓旭拒绝了。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是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角色。

电视剧《红楼梦》自1984年开机,三年艰苦拍摄,陈晓旭等于上了一个红楼大学。听红学家讲课,琴棋书画的陶冶。陈晓旭在1987年的回忆长文《梦里三年》中说,我拥有无数个美丽的梦,所有的美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后来的岁月里,陈晓旭觉得人生中最美好的印象和回忆就是饰演林黛玉以及拍摄《红楼梦》的那段经历。

              四

九十年代初,有次回北京,又和陈晓旭见了一面。还聊了一些人生哲理大义。

100个女人在海南的连载越写越多,反响热烈。有一天我把厚厚一摞写满100个女人故事的方格稿纸打包寄给了北京《十月》杂志社。《十月》的副主编田珍颖慧眼识珍珠,看上了我写的100个女人在海南的故事,改了个文学化的名字隆重推出,那便是后来发表在1994年第6期《十月》杂志上的《海南无梦》。发表后引起新一轮轰动,包括《解放日报》《重庆日报》《芜湖日报》《湛江晚报》等几十家报刊开始连载《海南无梦》。紧接着又张罗在北京找出版社出书。期间回了两趟京城,改稿之类。其中一次见到了陈晓旭。

那次回京,一帮朋友接风洗尘。有《中国文化报》刘强和徐晓,诗人马高明张海雷,还有《小说选刊》杨丽等。当时大家都年轻。二十多岁的燕大侠身份是海南青年报总编辑助理,当红青年作家。那时通讯不发达,大家还不知手机为何物。海南是特区,改革开放前沿地带。收入也比内地高。记得我腰上挂了个BB机,张海雷还为此好奇。那次本想请陈晓旭一起来用餐,也提前联系了。电话打到她宿舍的传达室,人不在,留言让传达室师傅转告,说文化圈朋友小聚,盼她能拨冗出席。说了时间地址,也让她回复我BB机。

一直到用完餐,打出租车把杨丽送回《小说选刊》杂志社,也未见晓旭给我的BB机回复消息。

到了更晚,BB机接到陈晓旭文字回复:不喜欢人多热闹,次日二人单约。

于是我又和晓旭见了面。我们在东直门附近一家整洁清净小馆子吃涮羊肉。老板娘似乎认识她,打招呼时会意一笑,刻意把座位安排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当时晓旭结束了第一段婚姻,处于感情的空窗期。

宝姐姐张莉那时已经出国,去了加拿大。

晓旭说她其实也曾跟风出了一趟国,不适应国外生活,很短时间就返回来了。

我们聊诗。聊红楼。聊爱情,也聊人生。陈晓旭说,她的人生目标是在她寿终正寝之前,能够把人生真正地想清楚,悟出人生真谛。

对于自己演艺事业的发展,陈晓旭并不看好。《红楼梦》播出之后,陈晓旭曾出演过电视剧《家春秋》中的梅表姐一角。但留给观众的印象始终是林黛玉的感觉。林黛玉的影子印在了陈晓旭身上,陈晓旭已成为林黛玉,林黛玉成为陈晓旭演艺途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在此之后,虽然她是明星,但没有导演敢请他演其他角色,因为陈晓旭的名字被林黛玉取代了。

陈晓旭说,《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又关上了一扇门。我无法进入,只好重新开辟一条路,相信它会通向更美丽的远方。

陈晓旭聊到她写的一首古体诗,《石竹》。

虚怀亮节生石隙,

 春露秋霜染青衣。

 风骨不朽作书简,

 留与人间写传奇。

那一次我们聊了很多,没有喝多少酒。



              五

北京相会之后,和陈晓旭互相写过几次信。却再也没有见过面。

几年后,陈晓旭就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和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一个男孩子又结了婚,带着他和几个人创业,步入商海。凭借陈晓旭的光环和智慧,财源滚滚而来。九十年代中期晓旭就身价上亿了。

世纪之交,我因为买新房,搬家认识了一个新邻居,生活轨迹就此改变。新邻居那时办好了手续正准备登陆加拿大。于是我从他们那儿知道了移民加国这回事儿,稀里糊涂就跟风办了技术移民申请。后来就来到了加拿大,在加国几个大城市几经辗转,定居大多伦多地区。

之后和陈晓旭隔洋相望。

虽知道宝姐姐张莉也移居加国,也在大多,却无机缘交集。多伦多冬季漫长,隔三差五大雪纷飞。茫茫人海,张莉在哪儿呢?想起《红楼梦》黛玉宝钗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从媒体上一点点知道关于陈晓旭的后来消息。

陈晓旭选择了出家向佛。彼时晓旭被诊断为乳腺癌。她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愿做手术。

知道陈晓旭患癌,周围的人劝她积极接受治疗。医生综合诊断后认为,做手术加化疗,乳腺癌是可以治愈的。可是,晓旭却拒绝了。陈晓旭追求诗意和完美,即使死,也要完美地死去。万般无奈,家人只好尊重她的选择。

陈晓旭爱美极致。为美而生,亦可为美死。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宁愿枝头抱香死,不教吹落北风中。

陈晓旭剃度出家,法明妙真。冷雨幽窗,拜青灯黄卷。入世为缘,出世也为缘。

2007年5月13日,林妹妹陈晓旭在深圳一家道场辞世。一世流芳,香消玉殒。远在在大洋彼岸的燕大侠听闻噩耗,那一刻肝肠寸断,撒下清泪。

天堂有了陈晓旭,世间再无林黛玉。在泪里寻找梦,在梦里忘却泪,这便是充满希望也充满苦难的人生。



                 六

九十年代我和陈晓旭有一段时间互通了几次书信。晓旭用水彩笔写信,最多写的是玉绿色瘦金体。有一次在信里聊到台湾作家三毛的死,她也写过“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的流行诗句。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得知了台湾作家琼瑶去世的新闻。琼瑶和三毛选择死亡的方式是一致的,都是让自己做主。她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如此平静。

陈晓旭亦如是。

早年和晓旭通信,她曾在信里用玉绿色瘦金体字写过一首诗,题目是《如果我死了》。岁月久远,颜色虽几已褪尽,字迹尚可分辨:

如果我死了

你是否失掉一些欢乐?

为了我,是否会让你哀伤?

在心头上停留片刻

在灯火辉煌的舞会上

你是否感到孤独?

在朋友们热烈交谈中

你是否在角落沉默?

在甜梦滢荧的仲夏之夜,

你是否会感到一丝凉意?

在冬日雪花纷飞的清晨,

你是否会感到寂寞?

当世人已将我名字淡忘的时候,

你是否会在心底

悄悄地为我

唱一首忧伤的歌?


                      乙巳蛇年多伦多瘦燕斋

(原载《天涯》文学杂志2025年第4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