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当我骑着电摩汇入城市的车流,向安仁镇进发。路旁那抹一闪而过的紫色,总会撩拨起我作为林业人的职业神经。九月的风已有凉意,那成串的蝶形花序在晨光中摇曳,像一个个未解的谜题,催促我去辨认。这成了忙碌生活中一个温柔的执念:我必须停下来,看清这熟悉的陌生人。
当我终于驻足,谜底揭晓:是葛藤(Pueraria montana var. lobata)。专业的目光迅速捕捉到每一个细节:腋生的总状花序,旗瓣基部的黄斑,羽状三出复叶背面的白色茸毛。在龙泉,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乡土藤本,也是林业工作中需要警惕的“生态竞争者”。那一刻,熟悉的认知带来了一丝淡淡的失落:原来惊艳我的,不过是这漫山遍野的寻常。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常常为远方的风景心驰神往,却忽略了身边最熟悉的存在。而真正的熟悉,往往始于一种专业性的“祛魅”,当我们用理性的尺子丈量万物时,最初的诗意便会悄然退场。
然而真正的启示,在棋盘山的吊桥边等待着我。那是一片葛藤构建的“绿色帝国”:它们凭借缠绕茎的强势生长,对新植的苗木形成了全面的覆盖胁迫。从专业角度看,这是典型的生态入侵:茂密的冠层截获阳光,粗壮的藤蔓进行物理绞杀。那漫天遍野的紫色花海,实则是其生殖能量的极致爆发,更是生态位争夺战的胜利宣言。
站在这片绚烂的紫色面前,我的心情复杂难言。作为林业人,我痛心于苗木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作为自然的观察者,我又不得不惊叹于这种生命力的磅礴。这恰如人生的许多境遇:美丽与残酷共生,繁荣与牺牲并存。我们追求事业的繁花似锦,是否也曾无意间覆盖了另一些正在成长的可能?我们在某个领域的极致绽放,是否也意味着其他方面的被迫让位?
葛藤教会我的是一种关于“位置”的智慧。它本应是森林演替中的先锋物种,安于林缘地带,为更高大的乔木让渡空间。但当系统失衡,它便成了霸道的主宰。人生或许也是这样一场关于“度”的修行:我们的才华、欲望、野心,都需要在更大的生命生态中找到恰当的位置。过度扩张的繁荣终难持久,唯有各安其位,方能成就健康丰盈的生态系统。
九月的山风清冽,吹动着这片紫色的矛盾体。我忽然明白,那份初见时的失望是因为我用了欣赏乔木的标准来要求一株藤本:期待它挺拔自立,却忽略了它缠绕攀援的本性。这何尝不是我们对他人的苛求?总是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别人的生命形态。
下山时,我依然期盼着这片山坡能长出参天大树,但那已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排斥。我期盼的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未来:葛藤在它的位置上点缀山野,苗木在阳光雨露中长成栋梁。就像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找到自己最适生的那片土壤,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出独一无二的花。
葛藤花开九月,热烈而谦卑。它不问值不值得,只是尽情活成自己的模样。而这,或许就是生命最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