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做了游颐和园的详细攻略,说颐和园之大,是我们无法一次性能逛完的,通过网友了解,选几个最佳景点游玩。
走进颐和园的东门,眼前豁然开朗,微波荡漾的昆明湖让我心旷神怡。不禁感叹:真不愧是皇家后花园,这气魄果真不凡!
往左看,十七拱桥映入眼帘,倒映在水中,像一串沉静的月牙。桥上游人慢慢欣赏,留下一张张美好的照片,桥下小船悠悠划过,划出一道道细长的波纹。远处山色翠绿,天光云影共徘徊,仿佛一脚踏进了画卷里。
湖边一位女士正对着远处的拱桥微笑,显得轻盈又自由,像是在和拱桥打招呼,她站在那儿,不是在看风景,倒像是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她又走到了另一处栏杆旁,远山与佛香阁静静立在身后,太阳镜遮住了她的眼睛,却遮不住那份从容的笑意,她换了个角度便像换了种心境。湖水湛蓝,天空更蓝,人影与山水之间仿佛有某一种无声的默契。
望着她,竟忘记自己前行的脚步,直到同伴呼唤我,才急匆匆登上游船。抢占了一个靠边的位置。我倚靠在红栏杆上,迎着秋风,颐和园的美景尽收眼底。瞧!佛香阁渐渐显露全貌。它踞于山巅,层叠的屋檐如展翅欲飞,朱红柱子撑起一片庄严的天空。彩瓦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绿树环抱中,它不像是人工所造,倒像是从山里长出来的。才明白什么叫“一阁镇山河”。难怪后宫娘娘们每每到此游览都流连忘返。
下了船,直奔画中游景点。画中游依山而建,每处的亭台楼阁都别具特色,亭顶彩绘斑斓,飞檐翘角挑向晴空,像是要把这份好心情也拖上天去。沿着山路拾级而上,“画中游”三个字悬在金色牌匾上,红柱绿瓦的建筑掩映在浓荫之中。“秋实”二字题于其侧,仿佛提醒着人们,美景之外,还有岁月的沉淀。枝叶垂落屋檐,光影斑驳,站在这里,真分不清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人心中流转。
一个小孩从一座绿柱红栏的亭子里探出头来,她笑得俏皮。金色的装饰在头顶闪烁,亭外绿叶繁茂,墙白如纸,映着她的身影。她不说话,只这一探头,便让古朴的亭子多了几分生气,像是老建筑忽然做了一个童年的梦。
每一处华丽的亭台楼阁都是人挤人,肩挨着肩,要想拍张照还真的不容易。偶遇一对新人在画中游的楼阁前定格幸福。新娘一袭红旗袍,新郎黑西装笔挺,两人依偎着,笑得纯粹。摄影师在一旁调整角度,背景是飞檐与湖光,小船悠悠划过,仿佛连风都为他们放轻了脚步。这一刻,传统与现代、爱情与美景,在颐和园的怀抱里,悄然相融。
转个弯,眼前出现一家人为两位老人拍照留念,孙女教老人双手交叠比爱心,逗得游人驻足观看,竖起大拇指给他们点赞,两位老人笑意温婉。红柱、蓝瓦、黄檐,色彩浓烈却不喧闹,反倒衬得他们衣着素净格外清新。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柔得不像话。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最美的风景不在湖上,也不在阁中,而就在这细水长流的陪伴里。
颐,是安顿,是滋养,是让心慢下来的节奏。走在这座园子里,每一步都像被时光轻轻托住。昆明湖的水波不急不躁,佛香阁的影子静静卧在山腰,连游人的笑声也像是被风揉软了边角。这里不催人赶路,只劝人驻足——看一座桥如何把天光剪成弧线,看一片叶如何在石阶上写下秋的私语。
我原以为来寻的是皇家气派,却意外拾得一份生活的静气。颐和园的“颐”,不在匾额上,不在画梁间,而在那位对桥微笑的女子眼里,在祖孙比心的瞬间,在新人相视而笑的刹那。它藏在人与景的默契里,藏在岁月不语却处处留情的温柔中。
这一日走得不算远,却像把心洗了一遍。原来所谓颐养,未必是深居简出,而是能在喧闹中守住一份安然,在行路时不忘回望初心。走出园门时,秋阳正好,我忽然明白:有些地方,不是你看了风景,而是风景看了你,然后悄悄把你,也写进了它的四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