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粒特别喜欢去谢妈妈家,她家住在古色古香的西街,家里弥漫着一种温馨而专注的氛围,走进门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午后阳光斜斜地洒进客厅,照在墙上墨香未散的书法作品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房间的角落挂着传统的挂毯,门边的花瓶里插着几枝新鲜的花卉,整个空间被一种安静的力量填满。
我站在房间中央,看着眼前的谢妈妈和谷粒,他们正坐在鼓前,双手专注地敲打着鼓面。那鼓色彩斑斓,随着他们的动作发出富有节奏的声响,像是在回应他们的热情。谢妈妈是一位陪伴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她有时张开双手,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轻声讲解着节奏的变化,希望他能更好地理解鼓点背后的律动,她看着谷粒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调整,谷粒额头上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丝毫没有松懈的意思。她微微点头,表示满意。
他们的眼神里有一种纯粹的投入,像是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们和那面鼓。这样的练习时光,既是一种技艺的传承,也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谷粒原本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手脚也停不下来。自从有一次去谢妈妈家玩,听见那面鼓响,他的脚步就再也迈不开了。谢妈妈没说什么,只是笑着说:“来,试试看,听鼓说话。”
起初他只是乱敲,鼓声杂乱无章,像雨点砸在铁皮屋顶上。可谢妈妈从不打断,也不急着纠正,她只是坐在一旁,轻轻打着节拍,像在哄一个刚学步的孩子。慢慢地,谷粒开始听,不只是用耳朵,而是用身体去感受那股从鼓面传来的震动。他发现,原来每一个鼓点都有呼吸,有情绪,有的像清晨鸟鸣,轻快跳跃;有的像黄昏脚步,沉稳悠长。
有一次,他敲到一半突然停下,皱着眉头说:“谢妈妈,我觉得……刚才那段,像是有人在伤心。”
谢妈妈笑了,眼里闪着光:“你听到了,对吧?鼓不会说话,但它会讲故事。你心里有什么,它就会回应什么。”
从那以后,谷粒去得更勤了。他不再只是学节奏,而是在和鼓对话。有时候他开心,鼓声就跳跃如溪水;有时候他闷闷的,鼓点也变得低沉缓慢。谢妈妈从不追问他的心事,只是陪着他,用鼓声接住他的情绪,再一点点带他走出来。
我常想,这面鼓或许不只是乐器,更像是一座桥,连接着两个不同年纪、不同经历的人。谢妈妈深居小巷,本可以清闲度日,可她偏偏愿意花上整个下午,陪着一个孩子,一遍遍重复最基础的节奏。
“教孩子打鼓,不是为了让他成为多厉害的鼓手,”有次她对我说,“而是让他学会听——听自己,听别人,听这个世界。”
我站在门口,看着谢妈妈轻轻抚摸他,阳光落在他们身上,像镀了一层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未必是宏大的仪式或庄严的授艺,它可能只是这样一个寻常的午后,一面鼓,两个人,和一段慢下来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