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宓的头像

杨宓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06
分享

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进蒙古国

“外蒙古”这个名字如同远方传来的驼铃声,悠悠地响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那时,我对它的印象仅限于地图上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和课本里成吉思汗的英勇的传说。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是蒙古人把酒当歌的豪迈,是蓝天白云下奔腾的马群,是马头琴声悠扬的长调……

真正的蒙古,它的山川风貌、文化底蕴、人民的生活状态、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对我来说,始终如同蒙着面纱,神秘而遥远。去年10月,心中那份久远的向往化作了脚下的每一步坚实。作为一名中国作家,带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敬畏,随中国作家代表6人团,踏上蒙古国的土地参与到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学盛宴中。

10月22日,夜幕低垂,我们乘坐夜间9点10分蒙古国的红眼班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经过2个多小时穿越夜空的飞行,抵达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当飞机掠过天际,右侧机翼下,那片城市的灯火如繁星点点,璀璨夺目,几乎要穿透夜幕的帷幔,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宁静尽收眼底。耳畔不由自主地回响起《乌兰巴托的夜》那悠扬的旋律。通过这首歌我知道了蒙古诗人桑堆扎布。他的诗句如同草原上的风,温柔而深情。这首歌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土乌兰巴托的深深眷恋。

对蒙古国的文学我知之甚少,只读过齐.其木德的长诗《我是蒙古人》。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原、炊烟、江河等自然景象,展现了蒙古人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腾格尔在读过《我是蒙古人》后,觉得太美了!便取其中两段作了曲,这就是后来被大家耳熟能详的《蒙古人》。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生在牧民的家里/辽阔无边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沐浴我的那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

遐思还在飞扬,航班却已落地。夜间11点飞机降落在了蒙古国的成吉思汗国际机场。踏出关口的那一刻,蒙古姑娘娜娜以温暖的笑容迎接了我们,她是我们此行的导游。我们步出机场,凛冽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人不禁一颤,连忙紧裹衣襟。外界,是零下六度的银装素裹,积雪覆盖的大地与中国南国我生活城市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踏入了另一个静谧而神秘的银色世界。

随后,一辆中巴车载着我们沿着机场高速朝市区而去,抵达栖身之所。这是一家由中国人经营的宾馆,设施温馨而周到。拉开窗帘,窗外寂静的街道,寂静的夜晚,此时已是凌晨一点,城市人家的灯火已变得稀疏。不知哪一盏,是《乌兰巴托的夜》中讲述中的那位痴痴等待的姑娘留给男主人公的。这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深深的触动。

蒙古国,这片被历史风霜雕琢过的土地,仿佛每一粒沙、每一片草都藏着故事。它历史上被称为漠北蒙古,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曾被称为漠南蒙古。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悲欢离合,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乌兰巴托不仅有《乌兰巴托的夜》中温柔的月色,也有焰火般的烈日。翌日当我醒来虽然不到7点,可乌兰巴托的天已经亮了,这里与国内没有时差。拉开窗帘,阳光淌进了屋里,外面是满血复活,一个充满活力的乌兰巴托。特别是远处的几个高烟囱,在烈日里的蓝天下冒着浓浓的白烟,颇有些壮观。

广袤的蒙古高原上,乌兰巴托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蓝天白云之下。然而,这颗明珠的光芒,却因工业化的大烟囱而蒙上了一层阴霾。煤炭,这个古老的能源,既是乌兰巴托工业生产和居民取暖的支柱,也是这座城市污染严重的根源。每当晨曦初现,那高耸的烟囱便吞吐着滚滚浓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发展与代价的故事。但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并未放弃希望,当地政府正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以期在发展与环保之间找到平衡点。

早餐后我们在导游娜娜的带路下,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六人,冒着凌厉的寒风,前往蒙古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文化交流。车缓缓行驶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上,路边还有未化的积雪。道上车辆如织,塞车现象非常严重。乌兰巴托,这座集中了蒙古国350万中近一半人口的城市,每户人家平均有两辆车。市区的建筑高楼大厦的不多,有些还略显陈旧,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成长。终于,在约定的时间,汽车停在了国家图书馆的门前。

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国家图书馆馆长伊琴浩日勒与作家和诗人代表那琴、占巴道尔吉等几位作家已在等候,热情欢迎中国作家代表团的到来。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着各自的创作心得,探讨着文学的未来与发展。

作家交流离不了落到具体的作品中,蒙古诗人那琴首先用蒙古文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寻找光明》,他看上去清秀俊郎,不紧不慢地朗诵着。他的声音清澈而富有磁性,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随后,另一位蒙古诗人占巴道尔吉朗诵了他的诗歌《母亲》。这首诗,如同一幅温馨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人们的眼前。它讲述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以及她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中国代表团中的蒙古族诗人海勒根那和领队赵晏彪,也分别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巴图家的牧场》和《母语,在血液中流淌》。接待我们的导游娜娜临时充当了翻译的角色。当时我还在想,她能准确翻译诗歌的内容吗?陪同前来的海勒根那的朋友王全,是内蒙呼伦贝尔大学的教授,到蒙古国大学读博,他对娜娜的翻译大加赞赏,询问才得知娜娜虽然是名导游,可她的经历并不简单,她名叫金戈壁,在蒙古的大学毕业后,去到中国哈尔滨的林业大学读硕博,是位博士生呢!作家代表团的成员向国家图书馆赠送了各自出版的图书,我赠送的是两本新出版发行的《异国恋人》。

24日清晨,当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乌兰巴托光明学校,铺满白雪的校园时,作家代表团成员们踏入了这片充满生机的校园。执行校长鲍英女士,以她那如春风般和煦的笑容,迎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她的话语如同潺潺流水,讲述着光明学校的辉煌历程,以及中文教育在这片土地上的独特魅力。她提到,尽管中文并非应试科目,但许多家长怀抱热望,将孩子的未来寄托于这所培育语言之花的殿堂,学生们对中文的热爱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交流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不同班级的学生,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吟诵着唐诗宋词,那悠扬的旋律在校园里回荡,如同天籁之音。他们还用纯真的歌喉,唱起了中国儿歌,那份纯真与热情,让作家们深受感动。

作家代表团还移步至光明出版社,总经理依亲女士以她那温婉的笑容和深情的话语,讲述了集团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她特别强调了光明出版社在推广中国作家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让作家们倍感欣慰。作家代表们向出版社赠送了书籍,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定格了这一美好的瞬间。

下午,中国作家代表团前往位于成吉思汗广场附近的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交流中心。这里,是中蒙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心主任,也是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李峙,以及中心的其他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李参赞温文尔雅、博学多才。他向代表团详细介绍了蒙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近年来中蒙两国在文化和文学作品交流上取得的积极成果。在李参赞的提议下,作家代表团的成员们在中心的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寄语。我写的是:“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表达了对中蒙两国文化交流的期待与祝愿。

随后作家代表团来到蒙古国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这里是中蒙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又一重要阵地。一场关于蒙中文学互译经验和成果的讲座在这里举行。礼堂外,北风呼啸;礼堂内,却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这是一场高规格的讲座,作报告的是孔子学院的老院长其米德策耶教授。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蒙古国汉学家、翻译家。他温文尔雅地步入讲台,开始了他的报告。他开言道:“‘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就应该去了解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去阅读这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中蒙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图书互译源远流长,对增进两国人民了解和友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报告中他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蒙建交75年来,两国在出版交流和图书互译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以及未来如何推进中蒙经典作品互译,作了深入浅出、精彩纷呈的演讲,迎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他的报告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交流在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中的重要作用;认知到一批秉承中蒙友好的人士,在致力于中蒙文化的传播。

10月25日,乌兰巴托的天空一改往日的晴朗,细雨绵绵而至,气温也随之骤降。然而,午后时分,雨收云散,阳光重现。正在蒙古国乌兰巴托进行文学交流活动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受邀来到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与使馆工作人员共聚一堂,开展座谈交流活动,并参加庆祝中蒙建交75周年中国大使馆开放日。

在使馆内,作家代表团首先受到了使馆文化参赞李峙及使馆有关领导的亲切会见。随后,代表团成员与使馆工作人员围坐一堂,进行了座谈。期间,报告文学《中国北斗》的作者、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龚盛辉,为使馆的20多位工作人员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随后大家移步至使馆大厅,参加了使馆举办的开放日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乌兰巴托几所学校的400多名学生代表前来参加。我国驻蒙古国大使沈敏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沈敏娟大使和作家代表团领队赵晏彪共同启动了“新丝路文学艺术之灯在蒙古国点亮仪式”。这盏灯火不仅象征着中蒙两国文化的交流,也寓意着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接下来代表团的作家们进入到了对中国援建企业的采访环节,我和龚盛辉老师分在一个组。26日,我俩前往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东亚区域公司蒙古国办事处采访,了解中国援建蒙古国口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办事处主任陈先和办事处的顾问公司负责人图格索接受了采访。他们的故事,如同草原上的风,带着力量与温情。陈主任的话语中,透露着援建口岸的艰辛与荣耀,那些被克服的困难,如今化作了促进口岸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而图格索则从蒙古人的视角,讲述了口岸建设带来的巨变,人流、车流、货流的激增,在采访完离开办事处时,看到一堵墙面上悬挂有一块匾额,上书:忠诚奉献,坚韧卓越。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八个大字。

10月27日,我和龚盛辉老师,踏上了前往新桑斯尔有线电视有限公司的采访之旅。新桑斯尔由内蒙古隆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8 年与蒙古国桑斯尔公司合作成立。2019年,项目正式迈入工程建设阶段。对老桑斯尔网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成功构建了全新的数字电视平台,实现了光纤入户的壮举,从而在蒙古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启了高清电视直播、点播以及宽带上网业务的新篇章。

当踏入新桑斯尔公司的那一刻,仿佛走进了一个科技与梦想交织的殿堂。公司总经理高传进、总工耿晓毅等领导们的热情,如同草原上的篝火,温暖而热烈。在机房、控制室等关键设施建设的参观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震撼。他们的援建故事如同草原上的传说,引人入胜。

28日,我们来到了中铁四局蒙古国区域分公司,了解他们在建设从成吉思汗机场到乌兰巴托市区的机场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以及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污水处理厂工程。这两条生命线,如同草原上的动脉与静脉,为蒙古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蒙古采访的日子,寒风凛冽,却吹不散心中那份对中国企业奋斗精神的敬仰。每一家援建企业,都是一座矗立在草原上的丰碑;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是中国建设者们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每个人都用情怀,乃至用生命书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在蒙古国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炫丽的花朵。

11月29日,这天是我们结束在蒙古国采风交流,返回国内的日子。这天的蒙古国,天空如洗,白云悠悠,仿佛是大自然纯净的馈赠。前往机场的沿途,山峦起伏,田野辽阔,木屋与蒙古包点缀其间,牛羊成群,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原野风光。山坡和地面出现了积雪,我看到一匹白马独自在雪地里悠然自得地漫步,仿佛与这片天地融为一体,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这片土地更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飞机在夜间起飞,机翼下方的乌兰巴托,依然灯火阑珊。我心里默默念道:“别了,蒙古国。”我们的采风交流活动,始于和结束于乌兰巴托的星辰,这里不仅有《乌兰巴着托的夜》中温柔的月色,更有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奇妙景象。这晚,乌兰巴托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也在为我们这段跨越国界的采风交流活动的圆满作证。

飞机闪着夜航灯,在夜空中穿行,朝着南方祖国的方向飞去。耳畔不由自主地又回响起《乌兰巴托的夜》这首歌:穿越旷野的风啊/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诉你/我醉了酒//飘向远方的云啊/慢些走/我用奔跑告诉你/我不回头//乌兰巴托的夜啊/那么静/那么静/连风都不知道我/不知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