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尹清泉的头像

尹清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2
分享

一只行李箱的意外旅程

出游前几天,我打算买个大号行李箱。上网一看,合适的都要两三百元。正犹豫时,一个朋友把我拉进“闲置转让群”,说里面常能淘到行李箱。果然,没多久就看到有人发了一条信息:“黑色大行李箱,九成新,二十元出。”

我心动了。约了几次才见到卖主。箱子外观看着挺新,就是密码打不开。卖主说:“那十五块好了,你拿去试试。”

打开密码算不上什么难事,于是把箱子提回了家。几番琢磨,果然打开了锁。心里暗暗高兴,这个箱子捡漏了。

临行前,我和妻子、女儿三人各自收拾好行李。那只黑色大箱归我使用。为了防止遗漏,我仔细检查了几遍。衣物、洗漱包、护照、照像机、充电器,全都摆放妥当。

出发那天,我们从上海浦东登机,飞往大阪关西,一路上很顺利,落地时天色已暗。过关时因为语言障碍,来回折腾了一会。女儿先出了关,把三个行李箱都取好,我们一出来就匆匆上车。到大阪时,已是晚上七点多。我们放下行李就去吃饭。饭后休息了一会,我打算整理一下行李。行李箱一打开,我整个人愣住了。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女式衣服、化妆品、手饰包、吹风机等。心想,难道女儿昨晚和我换了行李箱?怔了一下,赶紧去翻女儿和妻子的行李箱——没有我的衣物。心里一紧:糟了,在机场拿错了行李箱。

妻子看着我发呆,女儿笑着说:“没事,明天一早带去机场换回来。”

话虽轻松,可我一夜未眠。脑子里反复闪过各种念头:我的箱子是不是也被人拿走了?箱子没上锁,会不会有人动了东西?如果我的箱子还在机场,机场会不会不给我取?失主的箱子没上锁,被我打开了,要是失主少了物品,会不会怪在我身上?特别是曾有报道说有工作人员盗窃旅客行李箱内的贵重物品……我越想越乱,不知如何是好。

以前在网上看到遇到类似的事情,非常麻烦:工作人员要联系失主并反复核对失主身份;要留下关系人身份证号、手机号。如果失主没来,关系人还得写“责任声明”;一旦牵涉贵重物品,可能还要警察介入。每一个环节都在提防,都在假设你“可能有问题”。那种被怀疑的感觉,是种无声的消耗。人往往不是怕麻烦,而是怕被当作不可信的人。

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赶往关西机场。一路上,我依旧忐忑,设想着各种场面:失主没来怎么办?工作人员要清点箱子,我该怎么解释?要是失主说少了东西,我该怎么证实清白?

可到了机场,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我拿着那只错拿的黑箱,向工作人员解释。对方听完,用翻译器和我确认了行李牌编号,然后笑着点头:“没关系,我们来处理。”十几分钟后,他从仓库里推来我那只黑色行李箱,我急忙道谢。工作人员淡淡一笑,说:“谢谢您送回来。”他们收下错拿的行李箱,既没要求清点,也没查看箱内物品,更没有让我签字或留下身份证。整个过程,不到二十分钟。我一瞬间有些恍惚,原先想着处理这件事恐怕要各种繁杂的手续,得耗上大半天。可在这里,一切都干净利落,像一场互相信任的默契。我忽然明白,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温度,它不需要多说什么,只做在细微处。

取回行李后,我支付了两笔费用:我的行李箱在机场的寄存费约一百多元人民币,邮寄失主行李的费用也差不多。加上往返车费、过路费,这次“十五元淘货”,最后花了六七百元。

女儿笑我:“这便宜买得够贵的。”我苦笑着点头。可心里却并不懊恼。这趟折腾,让我真切体会到一种文明程度。许多地方,制度更像一道防线,层层设卡,是为了防止问题;在这里,制度更像一种信任,它假定你是好人,是想解决问题的人。同样是管理方式,出发点不同,带给人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一个社会的温度,不在街道整洁与否,而在它是否相信普通人的善意。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种“被信任”的轻松。这种感觉,比取回行李还让人欣慰。

回到家里,我再次打开那只熟悉的行李箱,衣物整齐地躺在里面。这只黑色的行李箱,已经成了这趟旅程中最难忘的记号。它让我见识了“便宜”的代价,也让我明白了“信任”的价值。十五元买来的箱子,最后花去数百元,却换来一段难忘的经历。

有时候,人活到一定年纪才懂得:省下的钱,总要从别处花回去;省掉的麻烦,总会绕个弯再来。但信任这种东西,一旦遇到,却能让你重新相信世界的温柔。那只黑色行李箱,我带回国后一直放在储物间。每次路过,它都静静地立在那里。我总会想起那天大阪的天空,机场的灯光,工作人员温和的笑容,还有那句轻轻的“没关系”。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文明,不是繁琐的制度,而是默默的信任;不是对人的提防,而是对人的理解。也许信任,本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能让人放下防备,让社会更有温度。人这一生,可能会遇到许多“拿错行李箱”的事情,有的来自生活的偶然,有的来自心里的偏见。可只要彼此肯相信,很多误会都会化作温情。有些东西,越便宜,越贵;有些经历,越意外,越值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