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新集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还乡河南岸。
1984年暑假开学那天,大哥用从单位借来的自行车驮着我,沿着野兴公路,穿过绿油油的庄稼地,送我到离家二十里外的新集高中入学。
刚到校门口,就见一条小河把学校和道路隔开,一座宽不过五米的小桥,成了连接学校与北面村庄的唯一通道。
小桥下河水淙淙,清澈见底,似少女之眼眸,澄澈透亮。两岸绿树摇曳,青草如茵,仿佛为这河儿披上了翠绿的衣裳。
初见还乡河,我以为它只是一条平凡的小河,直到后来查阅了资料,才知它承载着近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是我们家乡的又一条母亲河。
还乡河,古称浭水(庚水),发源于凤凰山脚下新集镇泉庄村,距离母校不足一公里。水泉四季不涸,宛如大地的脉搏,源源不断地为河流注入生命力。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上午,我约上几个要好的同学,沿着河岸一路向东,探寻它的源头。
在泉庄村中央,一个石头上长满了青苔的方塘映入眼帘,一潭泉水从泉眼中汩汩涌出,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里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附近的村民们挑着水桶,在方塘里装满水后,倒进自家的水缸,舀上一瓢直接饮用。那方塘里的泉水宛如明镜,映照着岁月与天地,吸收着日月精华,喷涌而出,汇成小河,一路向西,缓缓流淌。
河水继续向西,经过一片稻田。稻田里,稻穗饱满,遍地金黄。清风吹过,稻香扑鼻,令人陶醉。远处的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当微风拂过,宁静的水面便荡起层层涟漪;蛙声和蝉声,如琴弦轻拨,弹奏着优美的乐章。
坐在河边的草地上,看着缓缓西去的浭水,遥想当年,风流皇帝宋徽宗被掠五国城,途径此河。他立于浭水桥上,回首故土,心中涌起无限感慨:故土之思,如河水般绵长,感慨而发“万水向东,唯此西去。过此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的悲叹,并写下了“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浭水自还乡”的诗句。故此后人将浭水更名为还乡河,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还乡河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代人的情感与记忆。泉庄村里,至今流传着“百江汇海,龙女抗命,孑然西去,护佑乡亲,唐王征东饮马还乡河、抗日小英雄雨来”的传说和故事。孩子们则一边听着老人讲故事一边在河边嬉戏玩耍,摸着蝌蚪和鱼虾,美丽的还乡河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欢声笑语。
几十年间,新集中学数千名学子,伴着还乡河的宁静与温柔,带着梦想走出校园,走向了四面八方。当年激情四射的我们,也由过去的青葱少年到了花甲之年,学校也由繁荣到裁撤,只留下一座残破荒凉的院落。唯有门前的还乡河水仍然千古不变地缓缓流淌着,宁静地守在母校身旁,像妈妈又像父亲一样默默守护着曾经美丽而激情的校园,给这里走出的学子内心留下一丝丝的念想。
而今,又站在还乡河岸边,望着这缓缓流淌的河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这河水,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感,一种对故乡和母校的深深眷恋。
近些年,随着旅游市场的兴起,当地政府对还乡河源头进行保护性的发掘,重新垒砌方塘,修建亭台,整修河道,静谧的“还乡河源头”成了一处游人向往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当地政府遵循保护与开发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挖掘“唐王文化和宋帝还乡历史典故”,致力将还乡河沿岸打造成历史文化和山水田园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不久的将来,古老的还乡河更会以靚丽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
缓缓流淌的还乡河,见证了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的成长与变化,也见证了家乡的繁荣与发展。愿这充满故事的还乡河水永不停息地流淌,继续诉说着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故事。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感动和记忆,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追寻自己的梦想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