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还乡河畔。温暖的风裹着金色的阳光,将大地铺得一片金黄。
浭水田园的几千亩水稻,在清澈还乡河水的滋润和人们的辛勤劳作下,沉甸甸的稻穗渐渐地失去了往昔的高傲,微笑着低下头。每一簇成熟稻穗都浸着秋阳的温度,微风过处,稻浪从田埂这头涌到那头,簌簌声响里,满是丰收喜悦的私语。
在还乡河南岸,矗立在稻田中的“八一”渡槽,是当地农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靠肩挑手抬建起的引水丰碑式建筑,更是粮农丰收的希望。靠着这条几百米长的渡槽,南岸龙塘“八一”水库的库水得以跨过还乡河,源源不断流进河北岸干涸的土地。曾经只能种玉米的旱地,就此变成了能种小麦的水浇地。
岁月流转,为人们立下汗马功劳的“八一”渡槽,终究没能经受住五十载岁月与自然的侵袭,几节凹型槽身与母体脱离倒地,成了一段难以复制的时代记忆。
就在渡槽渐渐沉寂时,21世纪的乡村迎来了新变化。村民们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与致富不忘乡亲、揣着“回馈桑梓”初心的王氏兄弟企业联姻,将零散土地流转整合,调整种植结构,让几千亩土地蜕变成“春披绿装、秋涌稻浪”的有机水稻基地。那几节脱落的渡槽也被特意保存在稻田里,成了人们追忆过往、缅怀前辈战天斗地岁月的历史印记。
如今走进这片千亩稻田,观赏“风吹稻花香两岸”的自然美景时,抬眼便能望见横跨还乡河南北的残缺渡槽,父辈们当年的艰辛与执着,也随之浮现在心头。
近处的稻田令人流连,远处淡墨色的山峦、湛蓝的天空、红蓝相间的村居,更让人旷心怡神。
昔日稻田里人山人海薅草、割稻的热闹场景早已不见,如今只剩三五个新农人站在地头摆弄无人机。这“嗡嗡”作响的高科技,撒药、施肥麻利极了,顶得上几十号人干活。科技不仅帮乡亲们省了力气,更改变了传统种地的老观念——稻田里不再只种稻子,还套养了河蟹与鲫鱼。蟹子在稻棵下啃食杂草和害虫,鱼儿在水洼里游动增氧,它们的排泄物成了天然有机肥,稻子不用打农药、少施化肥也能长得旺盛,蟹子、鱼儿也因吃天然饵料格外肥实。到了秋收时节,稻穗饱满,蟹子上岸,乡亲们的腰包鼓了,饭桌上也多了几道鲜灵灵的硬菜。
田间地埂上,几名青年男女舞动着红绸带,在金黄色的稻田里跳跃。他们的身影虽小,却像瑶池仙子般灵动,舞在秋的怀抱里,成了浭水画卷中最鲜活的风景。
日头往西沉时,稻叶边缘被晚霞镀上一层金边,与天边红霞交融在一起。红、金、黄三色晕染开来,满田都是暖融融的色调。还乡河的水慢悠悠流着,水汽混着稻谷的甜香钻进鼻腔。这香味儿,把春天的雨、夏天的热,还有乡亲们一年的汗珠子,都酿成了醇厚的滋味。人们不必再听打谷场上的“轰隆”声,也不必看粮袋堆成山的热闹,就这片静穆的金黄,沉甸甸的,把秋天的厚重感稳稳当当地搁在了庄户人的心坎上。
晚风渐起,稻浪一浪叠着一浪,连时光都慢了下来。这股晒透了的暖意,裹着村里的炊烟、田埂的泥土气,还有乡亲们脸上的笑,便是乡村最实在、最贴心的乐子——啥也比不过守着这片地,盼来满仓粮的踏实。
注:浭水,庚水,还乡河的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