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我返乡途中经过兰滩古渡口,它位于鄂陕交界处,正值盛夏时节,两岸树木葱郁茂密,江面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站在临江亭下,我驻足沉思,昔日的兰滩古渡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令人不禁感慨万分。那石阶斑驳的渡口埠头已淹没在滚滚的江水中,下游新建的跨江大桥上车流不断,这也为这座承载百年汉江航运记忆的古渡口,保留了一处可以触摸历史痕迹的文化空间。
望着夕阳映照下的两岸青山,晚霞染红了整片江面,汉江流水滚滚向前,浪花持续拍击两岸的河石,我不由得想起明朝文人杨慎《临江仙》里的诗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词句正好与此情此景相契合,我忍不住回想起过往的一些旧事……
2000年前后,国家扶持地产政策的二次助力,一次性注入10个“太阳”,让原本稍显低迷的地产行业再度“回光返照”。工程领域也随之水涨船高,全国建筑工程招标总量同比增长41%,商品混凝土月均产能利用率达到86%,超高层建筑新立项数量比政策前增长两倍,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营收增幅普遍超过35%,绿色建筑认证项目占比从9%提升至23%,无数包工头在这次时代红利的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的。
当时的临汾,由于90年代前依靠煤矿经济获利颇丰,对第二代住房的需求广泛,工程行业一片兴盛。开发商多为河南籍私企,包工头则以陕南、鄂西北一带的人为主,也有部分来自重庆和四川的。因陕南人“善于交际”,在临汾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甚至还有地方商会。那时的世界风酒店成为包工头们最热衷的场所,各类活动庆典、私人聚会、宴请接待、商务会谈等都在此进行。酒店门口常年豪车聚集迎来送往。那些豪车的主人们,大多是从工地直接赶来。他们穿着或许还带着尘土的工作服,但脸上洋溢着自信与豪爽。酒店内部金碧辉煌,水晶吊灯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大厅里,觥筹交错间,生意谈成的笑声此起彼伏。而酒店的包厢更是别有洞天,精美的装修、柔软的沙发座椅,为商务会谈增添了几分私密与舒适。每一桌宴席上,都是山珍海味,酒香四溢。这里不仅是商业交流的场所,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缩影,各色人等穿梭其中,编织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故事。
曾经,我参加了一位同乡的生日宴会,各路包工头无论大小都纷纷前来助兴,众多宾客欢聚一堂。门外豪车如奔驰、宝马等汇聚一堂,场景格外盛大。宴会上,大家推杯换盏,气氛热烈非凡。有人高谈阔论着最近拿下的大项目,有人分享着工地上的趣事,也有人趁着酒劲儿诉说着在外打拼的不易。角落里,几位同乡正围坐在一起,用家乡话亲切地交谈着,仿佛这样才能让他们暂时忘却异乡的漂泊之苦。服务员穿梭在人群中,忙碌地添酒加菜。桌上摆放的精美蛋糕,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诱人。随着生日歌的响起,寿星成为全场目光的焦点所在,他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那一刻,时间仿佛定格在这热闹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画面之中。
我身旁坐着一位热情的大姐,她开口问我:“看到这样令人羡慕的场景,你心里有何感想?会不会想象有一天自己也像他们那样……”我心里早已有了答案,眉眼带笑,并未回应。因为当时我很明白,现场的大多数人不过是站在了时代红利的浪尖上,要么根本没有公司,要么就是“空壳公司”,既无施工能力,也缺乏技术和管理实力。赚到的钱,首先进行物质享受,高档场所消费成为他们炫耀财富的方式。接着买一辆极为奢华的轿车将自己“包装”起来,再购置房产,整天沉迷于酒局、牌桌吃喝玩乐,却鲜有人真正思索怎样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位大姐或许并不了解这些背后的真相,她只是单纯地被眼前的繁华所感染。我环顾四周,看着那些意气风发的面孔,心中却生出一丝复杂的情绪。这种繁荣究竟是真实的成长,还是昙花一现的假象?
宴会结束后,我独自走在回住处的路上,夜晚的凉风吹散了白天的燥热,也让我更加清醒。街道两旁灯火通明,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建筑工地已经停工,钢筋水泥裸露在外,像是一幅未完成的画卷。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速度和利润,忽略了质量与风险控制,导致资金链断裂或项目烂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虽然暂时被表面的辉煌所掩盖,却如同阿拉斯加的火山,随时都可能膨胀爆发。
回到住所,我坐在窗前,望着远处闪烁的霓虹灯,脑海中不断浮现宴会上的一幕幕场景。我知道,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每个人都在努力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全身而退。有些人凭借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成功转型,而另一些人则在盲目跟风中迷失方向。想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潮水退去,究竟还有多少人能够稳稳站立?这种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患,许多包工头一味追逐短期利益,忽略自身的经营问题,既不强化自身管理能力,也不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更不稳固施工作业团队的战斗力,这种行为存在巨大风险的。还有一些人盲目跟风投资,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便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尽管如此,在那个特定的时期,这些人依旧享受着时代的馈赠,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我深知,这样的局面难以长久持续,未来的路必定充满挑战与变数。
一些包工头还想着,接着扩大人脉关系网,以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然而,随着2020年开始的三年“口罩事件”,整个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工地停工、材料短缺、人员流动受限,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包工头开始感受到压力。那些依赖短期利益和人脉关系维持的“空壳公司”首当其冲,资金链断裂的消息接踵而至。一些人试图通过缩减开支或抵押资产来渡过难关,但更多的人却因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而被淘汰出局。
与此同时,政策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逐渐加码,绿色建筑标准成为硬性要求,资质审核更加严格,过去那种依靠灰色操作获取项目的方式已难以为继。部分有远见的从业者开始尝试转型,将目光投向新兴领域,比如装配式建筑、智能化施工以及乡村振兴相关工程。然而,对于大多数习惯了传统模式的人来说,改变并非易事。
在临汾,曾经热闹非凡的世界风酒店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门口不再有豪车云集,大厅里少了觥筹交错的身影。一些包工头迫于生计,不得不转行另谋出路;还有些人选择回到家乡,用攒下的积蓄开个小店,过着平凡的生活。昔日的地方商会微信群变得冷清,偶尔有人发言,也只是询问哪里还有新的机会,语气中透着无奈与迷茫。
江风拂过,送来缕缕寒意,数只江鸥鸣叫着乘风飞向远方。我的思绪被拽回到当下。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江面,波光粼粼间映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苍凉之美。我想起那位大姐的话,以及宴会当晚的种种画面,不禁感慨万分:人生如江河,有涨潮时的汹涌澎湃,也有退潮后的平静深沉。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短暂的辉煌,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沉淀与积累。不要将短暂的风口视为永恒的趋势,也不要把平台当成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正如那滚滚东逝的汉江水,潮起潮落本是自然规律,而人若不能在风平浪静时修好船帆,又如何能在波涛汹涌中稳步前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智慧和勇气迎接每一个挑战,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荣光或遗憾之中。
渡口旁的老槐树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枝繁叶茂,根系深深扎入泥土之中。即便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这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行业洗牌中幸存下来的人——他们或许没有赚得盆满钵满,但凭借扎实的技术、稳健的经营策略和对风险的敏锐洞察力,在变革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相比之下,那些曾经风光无限却忽视内功修炼的人,就像无根的浮萍,最终被时代的洪流冲散。
这些年,我用镜头记录了许多关于这座城市的变迁,从繁忙的工地到冷清的酒店,从意气风发的包工头到如今归于平淡的小商贩。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一段人生。而这些故事,无不印证了一个道理: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其周期性,只有懂得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在浪潮退去后依旧站稳脚跟。
正如那滚滚东流的汉江水,时代的大潮总是向前奔涌,不会为任何人停留。那些曾在红利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大多已消失在人海之中,只留下一段段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供后人评说。或许,这正是每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所必然经历的阵痛——当浪潮退去,才能看清谁真正具备立足的实力。
或许,对于那些曾经历过辉煌又跌落谷底的人来说,这段旅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毕竟,唯有经历过高峰与低谷,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值得珍惜的东西。
眼前的兰滩古渡口虽然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它承载的历史记忆却依然鲜活,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价值并非来自表面的喧嚣与浮华,而是深植于脚踏实地的努力和长远的眼光。(文/余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