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时候开始有自己的书橱的,这话真不好说得太绝对。可以说,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书橱”了。不过,这与真正意义上的书橱比还相去甚远,仅是一个较大的,纸板较硬的纸箱子。
妈妈见我们兄妹几个看过的小人书以及用过的课本、作业本没地方摆,就特地找了一个弃之不用的纸箱出来,往一张大方凳子上一放,就成了我们最早的“书橱”。不过,这样的“书橱”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取书的时候是“翻箱倒柜”,而且兄妹几个人的书放在一起,有时为各人的书争“地盘”还闹出点“小矛盾”出来。
后来,父亲“偏心”,找出一件旧贮柜,为我单独改做一个能放书和学习用具的柜子,基本上是立体正方形,一米左右,两开门,里面还等距离横放着两层托板,我习惯地称它是“书柜”。它被放置在两张较矮的长条凳子上。这大概就是后来像模像样书橱的初形。
升入初中,我的书本渐渐多了起来,原来简易的书柜已明显不够用了,没地方摆的书散落在床头、窗台、饭桌上,像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父母见此既高兴,又于心不忍,决心要为我改善一下学习条件。在为我单独整理出一间学习房间的同时,特地为我在一家家具店定制一个书橱。
书橱高一米八左右、宽约一米五,其深度比书本宽一些。共四层,上三分之二部分是玻璃推拉门,下三分之一部分是木板制开拉门,呈竖立长方形,可随时整体移动。
新书橱是松木做的,打开时会散发出淡淡的松香。父亲还关照木工师傅在书橱两侧外表面雕了几朵祥云,寓意"平步青云",学习上不断进步,将来步步高升。新书橱搬进书房的那天,我迫不及待地把所有书都放了进去,看着它们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橱里,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和满足。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革”岁月,中学生的书橱里,大多数是课本和做过的作业本。那时,没什么课外书可读。在书店里见到少数自已喜欢的书也舍不得花钱去买。书橱里常年摆着的课外书就那么几本,我记得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烈火金刚》《红岩》《欧阳海之歌》等,而且已相当破旧,有的已出现页码不全。但是,我对于它们始终爱不释手,不知看了多少遍都不觉乏味,大概这就是名著的魅力。记得有一次,母亲整理房间时发现我正在读《水浒传》,她皱着眉头说:"这些闲书少看,别耽误学习。"我只好把书藏在床垫下,等到夜深人静时,才敢拿出来读上几页。
我上大学的时候,国家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时已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学术研究、文化与出版事业开始蓬勃兴起,书店里的新书一下子如泉涌出。每次放假回来,我总要带几本包括文学、历史、经济学等类的新书,以丰富我的书橱。在我小心翼翼地把新书放进书橱的时候,父亲有时会在旁边看着。虽然他识字不多,但总会问:"这些书都能读完吗?"我点点头,他就露出欣慰的笑容。
工作后,我与一起分配进来的几位年轻人共同住进单位的集体宿舍,使用的是公用“墙壁书橱”,共三层,两人合用一层,每人只能放十几本书。
结婚成家后,我们夫妻俩有了单位分给的住房,大约不到二十平方米,添置了家庭生活需要的必备家具,在生活空间很有限的情况下,放一张书橱是必不可少的。我租借一辆皮卡,请单位张师傅把老家的书橱搬运到自己的新家来。这时,书橱的漆面虽然有点斑驳,松木的香气也淡了些,但那些祥云图案依然清晰可见。
后来几经搬家,房子也愈住愈大,绝大多数家具都被淘汰换上了时尚的新式家具,唯独“祥云书橱”没有丢,在书房里还给它留有足够的位置,它就像一位“老大哥”与时尚而现代的书墙“小弟”作伴。虽然,它看上去有点不大协调,但它承载着父亲的期望和家庭的历史文化,留有我成长进步的轨迹。我同我爱人协商准备将它一直保留下去。
老书橱里,现在主要陈放一些自认为有收藏价值的旧书和“珍本书”。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小朋友》《稻草人》等,连环画《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 。还有我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使用的课本、教材。这些书现在已很难看到,可称得上是“文物”了。
我爱人的备课笔记、对外公开课的教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章原件,以及儿子在学生时代获得的各级表彰和各种奖励证书等都被我收藏在老书橱里,并放在最好的位置。
平常使用得较多的是时尚而现代的新式书墙。不过家人和我还是习惯地称它是书橱。是几年前,搬进新家时,由品牌家具商与家里其他家具统一定制的。中式风格,高端而大气,可容纳许多藏书。爱人的书占去了一部分,儿子的书占去一小部分。他已成家,已有自己的书房和书橱。书橱中大部分是我的藏书。多年的日积月累,基本上已把书橱全占满了。放在最上层的是教育教学用书。中间几层分别归类放置了经济类、文学类、历史与文化类书籍。其中有一格专门用来放置“家庭医生”、“健身保健”和“家常烹饪”等健康和生活用书。最底一层主要放置工具书和订阅留存的一些杂志等。
书橱里的书就像一排排严阵以待的士兵,随时准备听从我主人的召唤。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电子书、数字书以及AI的出现, 有些人认为,今后,纸质书不一定要买了,既省钱,又环保,家用的书橱也不必非有不可,想看什么书,想查什么资料,网上是“点之即来”。对此,我的看法是:电子书、数字书和人工智能等自然有它的明显优势,但纸质书和书橱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
从阅读体验来看,纸质书有独特的质感,翻阅时能带来真实的触感和视觉体验,还能让人沉浸其中,有助于深度阅读和理解。
在收藏和纪念方面,一些经典书籍、限量版图书具有收藏价值,摆放在家庭书橱中,不仅是知识的宝库,也是家庭文化品位的象征,还能记录个人成长和阅读轨迹。而且,纸质书不受电子设备和网络限制,随时可以阅读,不会出现电量不足、设备故障,也不存在丢失无法永久收藏的问题。
网络、电子书、数字书和 AI 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信息丰富,获取便捷;书体小,便于携带,存储量大;尤其是AI 还能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推荐和知识解答等。
是否继续购买纸质图书和拥有家庭书橱主要是依据个人喜好和阅读习惯,不存在什么哪优哪劣问题。两者可以优势互补,共同丰富我们的阅读生活。
对于我来说,目前阅读仍是以纸质图书为主,书橱仍是我每天必打交道的亲密伙伴。网上的电子书和数字书也常看,也不放弃现代阅读方式给我带来的精神享受。
坐在书桌前,面前是电脑,身后是书橱,共拥传统与现代。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汲取新知,努力书写出精彩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