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敦楼的头像

刘敦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0
分享

“小报迷”

在人生旅途中,有些习惯和兴趣总能在少儿时代找到根据或影子。就例如,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几十年,无论手头经济是拮据还是稍宽裕,每年总要订上几份报纸。在开始,有同事提醒我,你一个月工资才五十来快钱,订报刊杂志就花去了二十多元,这个月你还要不要吃饭?成家之后,订的报刊并未减少,为这笔开销还与家人赌过气呢!后来家里有了台式电脑,网络也日益发达,可以从网上即时看新闻和了解各种知识,我仍在订阅报纸,像《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和一些办得比较好的地方晚报是必不可少的。一直到现在,我还订阅了二到三份自已爱看的“数字报”。有时我也在想,家人也帮我分析,我生活几十年下来为何对报纸如此着迷,恐怕与我少年时代就是一个“小报迷”有很大的关系。

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农村度过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北农村,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我就读的村小也仅是七八间破旧的教室,设施极为简陋。没有阅览室和活动室,教科书和学校为学生订阅的几份报刊成为我们了解外面世界和课外知识为数不多的窗口。在我的印象中,首先引起我兴趣和着迷的是《中国少年报》。

每当穿着绿色衣服,骑着绿色自行车的邮递员叔叔送来报纸的时刻,校园里便弥漫着一种兴奋而期待的气息。同学们如同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围在邮递员和老师身边,眼巴巴地望着那一摞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而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属于我们班级的那份《中国少年报》。只要它一到手,我便如获至宝,和几个同学一起,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迫不及待地翻开,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我记得,当时《中国少年报》上的内容丰富多样,犹如一座绚丽多彩的百花园。那些知识性文章,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为我开启了一扇扇认识世界的大门。从宇宙的奥秘到大自然的奇妙现象,从历史的长河到现代科技的发展,每一篇文章都让我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惊喜的知识殿堂。而各类文艺作品,则像灵动的音符,在我的心间奏响美妙的旋律。那些充满童趣的故事、优美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也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在众多的栏目中,“小虎子”“小灵通”“动脑筋爷爷” 无疑是我心中的最爱。“小虎子” 勇敢、聪明,他的冒险故事总是让我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跟着小虎子一起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刺激的冒险。每一次阅读,我都为小虎子的机智和勇敢而欢呼雀跃,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小灵通” 则带着我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他的那些新奇有趣的发明创造,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每当看到 “小灵通” 又有了新的发明,我都会兴奋地和同学们分享,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而 “动脑筋爷爷” 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一个个有趣的谜题和生动的解答,启发着我们的思维,培养着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我总是绞尽脑汁地思考着 “动脑筋爷爷” 提出的问题,当终于找到答案时,那种喜悦和成就感简直无法言表。

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听到数学老师王老师说,整理老师集体办公室,腾出有限空间,要把一些积累下来的旧报刊当废纸处理卖掉。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些陪伴了我一起度过学习生活的《中国少年报》,就像我最亲密的伙伴,即将离我而去,我心里是多么的难过和不舍!于是,我就鼓起勇气,向父亲提出回收这些旧报纸,好让我在寒暑假时能够慢慢重新阅读。当时,我们家经济条件并不好,几只老母鸡和豆腐作坊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父亲看着我那充满渴望的眼神,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那一刻,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喜悦,仿佛这个世上只有父亲最理解我。.

从那以后,寒暑假便成了我与《中国少年报》亲密相伴的美好时光。我把那些旧报纸整整齐齐地放在床头边一张方凳子上,每天早上一睁眼,便能看到它们,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满足。我会再次翻开那些熟悉的页面,重温小虎子的冒险故事,感受小灵通的奇妙世界,与动脑筋爷爷一起探索智慧的奥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久违的老友重逢,总有新的收获和感动。

我的这一爱好,在同学、家人甚至老师眼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于是,“小报迷” 这个绰号便不胫而走。同学们常常会带着好奇和羡慕的眼神看着我,问我这些报纸上到底有些什么有趣的东西使我如此着迷。家人有时见我读报很入神,情绪常被一些故事情节牵动而眉飞色舞,则在一边笑着摇摇头,提醒我别成为“书呆子”。而老师,却总是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读报如同犁地,日积月累自有收获。”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我对报纸的兴趣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少年报》了。渐渐地,我开始对《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及其他成年人看的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有些内容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些困难,但我依然如饥似渴地读着,仿佛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

后来,我随父母进城进入县城学校读初中和高中。在这段历史非常时期,许多报纸已停刊,我喜爱的少年报和青年报也在其中。新进学校的班级没有一份报纸,但我喜爱读报的兴趣并没有减弱。每次下午放学回家,只要时间允许,我都要拐个弯,路过县政府南大门前位于左侧的公众读报栏,把当天报纸上我喜欢看的文章尽可能的都浏览一遍。否则,晚上我是难以入睡的。有许多次,家人见我放学迟迟不见人回来,就叫妹妹出去找我,发现我一个人很入神地站在报栏前……后来,他们见我到了该回家的时间还没回家,也不去找我了,全家人耐心地等我,或者把晚饭留在锅里……

我的大叔了解我的爱好。他就把生产队里大家看过的报纸又整整齐齐,一期不漏的放好。每到一个月的月底,他就把这些旧报纸打捆托人带给我,成了我小书房最重要的藏品。高中毕业后,由于当时高校已停止招生,我已难以正常升学,就主要通过阅读旧报和新报来打发时光,寻找属于自已的乐趣和追求。

高考制度恢复后,我异常地兴奋,满怀信心地积极报考和备考。我报考的是文科。经过全县八万多考生7月7日、8日、9日三天高考的激烈竞争,不久高考成绩出来了,我除了数学这门成绩稍低些外,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成绩都在八十五分以上,成了我生活的这片区域的“文科状元”,考上了自己心仪的本省的一所师范大学。从此,我就从“小报迷”华丽转身为大学生,眼前是一片光明。

进入大学后,每次放假回来,碰到一些过去的同学,他们还在戏称我是“小报迷”,并且调侃我“现在是不是仍在每天看报和收藏报纸啊?”我的回答很干脆:“那当然,这个兴趣和习惯恐怕一辈子难改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