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楼兰” 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从王昌龄 “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豪情,到李白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的壮志,再到杜甫 “楼兰斩未还” 的忧思,这个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古国,为何成为唐代诗人笔下挥之不去的 “仇敌”?当我们拂去时光的尘埃,就会发现这其中既有西汉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有时代精神的寄托。
楼兰古国的真实故事,早已湮没在罗布泊的风沙之中。这个曾经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城邦,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分道之处。
在汉代,楼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汉使赴西域三十六国的第一站,号称“当空道”,成为汉匈争夺的焦点。据《史记》《汉书》记载,楼兰曾反复依附于汉与匈奴之间,甚至拦截汉使。“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杀汉使”,先后劫杀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等三批汉使,并洗劫大宛、安息贡物,俨然成为汉朝西通西域的障碍。这或许是后来许多文人墨客,尤其是唐代诗人“憎恨”楼兰的主要根源。
公元前 77 年,汉平乐监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伊循城。到 4 世纪末,随着环境变迁和政治格局的变化,楼兰古城逐渐废弃,消失在茫茫沙海之中。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早已消失的古国,却在唐代诗歌中 “复活”,成为边疆敌对势力的代名词。这种意象的转换,源于历史上汉与西域、匈奴的关系,源于历史典故的象征化过程。在唐代诗人眼中,“楼兰” 不再是具体的历史地名,而是边疆侵扰势力的代称,是国家安危的对立面。
唐代诗人对 “楼兰” 的憎恨,也与当时唐朝严峻的边疆形势有很大的关系。唐朝虽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但边疆问题始终困扰着帝国。初年与突厥的连年征战,贞观年间虽灭东突厥,但西突厥仍控制西域;中期以后,吐蕃崛起,不断侵扰河西、陇右,甚至在 763 年一度攻陷长安;此外,回纥、契丹等族也时常在北方边境制造事端。边疆的战火连年不息,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更给边疆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诗人作为时代的敏感者,对这种边患有着切肤之痛,他们将对边疆侵扰势力的憎恨,寄托在 “楼兰” 这一意象之上。
王昌龄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其笔下的 “楼兰” 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这首《从军行七首・其四》中,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的壮阔与艰苦,“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句,将将士们不畏艰险、誓平边患的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 “楼兰” 显然不是那个早已消失的古国,而是指威胁唐朝边疆的吐蕃等势力。王昌龄曾多次游历边塞,对边疆将士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楼兰” 成为他抒发报国情怀的载体。
李白的诗歌则以浪漫主义的笔法,赋予 “斩楼兰” 更强烈的个人豪情。“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在《塞下曲六首・其一》中,李白描绘了边塞的苦寒与紧张的战斗生活,最后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渴望驰骋疆场、平定边患的壮志豪情。李白一生虽未亲身经历边塞战争,但他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斩楼兰” 成为他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象征。
杜甫的诗歌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边患不息的忧虑。“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中,杜甫通过对边疆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楼兰斩未还” 一句,既表达了对边疆战事未平的忧虑,也隐含了对朝廷未能有效平定边患的惋惜。杜甫一生饱经战乱之苦,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让他对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苦难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笔下的 “楼兰” 承载着对和平的期盼。
岑参和高适作为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中对 “楼兰” 的描绘更具真实感。岑参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写道:“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这句诗以豪迈的气概表达了击败边疆敌人的决心。岑参曾两次出塞,在边疆生活多年,对边塞的风土人情和战争场面有着直接的观察和体验,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对将士们英勇作战的歌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虽然没有直接提到 “楼兰”,但 “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 的诗句,与 “破楼兰”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平定边患、安定边疆的渴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唐代诗人对 “楼兰” 的憎恨,也是对汉代雄风的一种追慕和传承。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其开拓边疆、经营西域的壮举,成为后世文人向往的典范。傅介子斩楼兰的故事,体现了汉朝的国威和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唐代诗人借用这一典故,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激励,希望唐朝能够像汉朝一样,平定边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诗人对 “楼兰” 的憎恨,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基于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维护。他们憎恨的是 “楼兰” 所代表的边患和战乱,期盼的是边疆的安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在他们的诗歌中,既有对战争的描写,也有对和平的向往;既有对将士们的歌颂,也有对苦难百姓的同情。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 “楼兰” 这一意象更加丰富和深刻。
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唐代诗人笔下的 “楼兰” 诗句,依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那些 “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誓言,那些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的壮志,不仅是唐代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写照。它们见证了唐朝的强盛与危机,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边疆安定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