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朋友说,本市建湖县九龙口景区的淮剧小镇很值得一游,看到他们发过来的照片和视频已让我心动。其实,这地方在早年我曾去过几次,有时是陪单位客人去的,有时是朋友邀请。那个时候,这里就是一个普通的临河自然形成的古村落,其行政名称叫沙庄村。村子尽头有一个码头,从这里坐船去沉浮岛看五谷树,这村是必经之路。 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比较落后的、不显眼的、少有人关注的一个普通古村落已华丽转身,当地政府和文艺界还给它起了一个有艺术气息的名字——“淮剧小镇”,其名气愈来愈大,也成了本市游客非去不可的网红打卡地。
今年仲春时节一天的中午时分,我和夫人在家吃过午饭,就驾车走省道,约莫四十多分钟,就来到了淮剧小镇景区。水汽氤氲的湖畔,九条河流如龙蜿蜒交汇,形成了独特的“九龙戏珠”奇观。在和煦阳光照耀下,青砖灰瓦的沙庄古村显得分外明亮和富有诗意。
我们一进入小镇吊桥模样正门,就沿着青石板路向里徐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剧中主人公朱文轩的家。这座按照经典淮剧《小镇》原型复原的建筑,青砖小瓦,木门虚掩。推门而入,院落整洁,堂屋内摆放着旧式家具,墙上悬挂着淮剧名角的剧照。我们仿佛看见朱文轩正在院中踱步,思索着那笔意外之财带来的道德考验。这部剧作讲述了一个以道德闻名的600多年小镇如何面对人性考验的故事,而此刻,我俩正站在故事发生的原点上。
转过街角,是朱老爹的故居。老式的灶台,竹制的摇椅,墙上还挂着蓑衣斗笠。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长者正在院中编织竹器,见到我们走来,便含笑点头。我忽然想起淮剧《小镇》中朱老爹的唱词:“清白二字重千钧,诚信一世传家远。”这简单院落里,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人生哲理。
快嘴王小卖部里飘出阵阵香气。柜台后,一位中年妇人正手脚麻利地包着藕粉圆子。“尝尝吧,这是咱们建湖正宗的特产。”她笑着递过一个白瓷碗。晶莹剔透的藕粉圆在糖水中微微颤动,入口即化,清甜爽滑。我们边品尝边听她讲述沙庄古村的历史:这里曾是射阳湖东岸的商业中心,往来贸易繁荣,走南闯北的商贾与四处演出的淮剧艺人大多在此落脚。她说话又快又利索,果然不愧“快嘴王”的名号。
粮仓艺术中心是由旧时粮仓改造而成。高大宽敞的空间里,既有传统的农具展示,也有现代的艺术装置。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戏台,台上正在排练淮剧《金殿认子》。演员们水袖轻扬,唱腔悠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忠孝二字重如山。”台下散坐着几位老人,闭目击节,俨然已沉浸其中。
信步至九龙九坊,这里是传统手工艺的聚集地。剪纸坊内,冈西剪纸传承人正在教授游客剪纸技巧;陶艺坊中,孩子们在师傅指导下捏制陶坯;绣坊里,绣娘飞针走线,绣出栩栩如生的九龙图案。我们驻足观看一位老匠人制作淮剧脸谱,他手法娴熟,勾勒之间,一个忠勇的红脸关公已然成形。
“叔叔阿姨,可要试穿戏服?”冠服体验中心的姑娘热情相邀。我俩随她入内,只见满室华彩,各式淮剧戏服按行当分类悬挂。在姑娘的建议下,我试穿了一件老生戏服。对着铜镜整理衣冠时,忽觉自己仿佛变成了淮剧中的角色,即将登台唱一曲人生百态。
接着,我们来到沙庄戏苑。戏台上正在演出淮剧《卖油条》,讲述一个卖油条的小贩拾金不昧的故事。演员唱做俱佳,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最让我惊讶的是,观众中不乏年轻人,甚至还有几个外国游客,虽然听不懂唱词,却也被精彩的表演所吸引。
戏苑旁是有戏书局,这里收藏着大量淮剧文献和音像资料。我们在阅览室遇到一位淮剧研究者,他正整理老艺人的口述历史。“淮剧最早是由香火戏和‘门叹调’发展而来,”他告诉我们,“清朝中叶,徽商和徽剧戏班的到来给淮剧带来了新的营养,使其成长为行当齐全的大戏。”说着,他播放了一段1953年的录音,那时经周恩来总理建议,江淮小戏正式定名《淮剧》。老唱片的音质略显沙哑,却掩不住表演者嗓音的圆润醇厚。“中国淮剧之乡”的美名不是随便冠的,它名副其实来自这方水土深厚的淮剧文化底蕴。
夕阳西下时,我们登上了小镇的一座拱桥。放眼望去,水巷纵横,舟楫往来,一幢幢青砖灰瓦古建筑倒映水中,宛如一幅水墨长卷。桥下有船娘摇橹而过,轻声哼唱着淮剧小调:“水乡人家枕河住,戏韵悠悠传千年......”地道的苏北糯米腔唱不尽婉转缠绵。
夜幕降临,灯笼次第亮起。我们来到逆光书屋,这是一家以淮剧为主题的书店。临窗而坐,要了一壶当地特产的荷叶茶,随手翻阅着淮剧剧本集。窗外忽然传来锣鼓声,原来是沉浸式秀演《小镇有喜》开始了。
我们随着人流来到表演区,但见附近街区几乎都成了舞台:街巷、桥梁、民居、店铺,无处不是表演空间。演员们身着戏服,在实景中演绎着小镇的故事。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跟随剧情在不同场景中穿梭,成为戏中的一部分。当演到朱文轩面临道德抉择时,演员竟然与观众互动,征求大家的意见。这种打破观演界限的方式,让人真切体会到剧中人的两难处境。
演出高潮处,钟鼓齐鸣。演员引领众人来到“清白至重”钟亭,共同敲响警世钟。钟声悠远,回荡在水乡夜空,也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我忽然明白,淮剧小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景,更在于这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
夜色渐深,我们坐在古树下的茶座小憩。邻桌是几位刚结束演出的年轻演员,还带着妆,正热烈讨论着今天的表演。一位淮剧名角女演员告诉我们,在沙庄戏苑演出时,和游客距离很近,他们的现场夸赞和认可是演员的最大满足。“以前觉得淮剧是老人家看的戏,”她说,“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它,我们觉得自己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当晚返程的路上,我们从后视镜里回望夜色中渐行渐远的小镇灯火,还真有点依依不舍。在沉寂的车厢内,我们思绪涌动,在思考着淮剧小镇建设为什么如此出色: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它找到了生态、文化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以湿地生态为本,以淮剧文化为魂,通过文旅融合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了新生。
“戏在村里,村在戏里”——这八字真言,道尽了淮剧小镇的精髓。现在我们虽已离开小镇,但心却仿佛还留在那方戏韵悠扬的水乡,时不时还会想起晨钟暮鼓声中,那份“清白至重”的千年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