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银发文学”点赞
我的邻居张伯伯,退休前是位一丝不苟的机械工程师,整日里与冰冷的图纸和数据打交道。前些日子,竟在某个颇有名气的微信公众号文学平台上读到了他的散文。写的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些故乡的旧河道、厂区里斑驳的红砖墙、还有他年轻时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穿越大半个城区去上班的事,但那文字,质朴得如同秋日晒干的玉米,颗粒分明,带着阳光的暖意和土地般的厚实。读着读着,那早已被都市霓虹遮蔽的、属于老一辈人的青春图景,竟一点点地在我眼前清晰、鲜活起来。
这并非个别现象。不知从何时起,从各行各业“到站下车”的许多老同志,仿佛约好了一般,纷纷拿起了笔,或者说,敲起了键盘。他们以散文的形式梳理跌宕的人生,以游记的笔触记录寻访山川的足迹,甚至兴致勃勃地创作起诗歌、小说与剧本。他们主要的舞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而主要是那些生机勃勃、门槛更亲民的公众号平台和网站。在那里,他们相互品评,彼此鼓励,俨然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佳作频出的创作群体。于是,便有了“银发文学”这一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叫法。
我以为,银发文学的勃兴,首先是一场迟来的、规模较大的“自我找寻”。他们这代人,人生的前半程,大抵是为国家、为集体、为家庭而奋斗。个体的喜怒哀乐、内心的微澜与风暴,常常被宏大的时代叙事所淹没,他们或主动让道,或是将其无限期后置。退休,在带来些许“失重感”的同时,也终于将那一片完整而宁静的时间交还给了他们自己。于是,那支笔,便成了他们打捞记忆、审视自我、安顿灵魂的最佳工具。他们写下的,是“我”的故事,“我”的感受,“我”的思考。这看似简单的“我”字,对于他们而言,却重若千钧,是一场灵魂的归位,一次生命的加冕。
再者,银发文学的魅力,根植于其文字背后那份独特的“时间质感”。年轻人写作,往往倚重的是才气、想象与技巧,字里行间或许飞扬灵动,但有时不免失之轻浅。而老同志们的文字,是“泡”在岁月这坛老酒里的丰厚人生。他们的笔下,有时代的刻痕,有生活的包浆。他们写三年自然灾害,字里行间满是胃里真实的灼烧感与对一粒米的敬畏;他们写改革开放,笔下是扑面而来的新风与内心真实的激动与憧憬。这种“在场者”的叙述,带着历史的体温与呼吸,绝非后世多数凭借史料与想象的虚构所能企及。他们的文字,因而拥有了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一种由光阴锻造的、无可替代的真诚与厚重。
尤为可贵的是,银发文学的创作心态,常常呈现出一种“非功利”的澄澈。他们写作,大多不为稿费,不为虚名,更不汲汲于文坛的认可。那是一种纯粹的表达欲与分享欲,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与通透。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文字得以摆脱许多束缚,显得格外放松、本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柴米油盐,俱见真趣。这种“玩”文学的状态,反而更贴近文学创作的本源——发自内心,归于快乐。
从内容上看,银发文学是一座无比丰富的“民间史志库”。官方史书与文人著作,记录的是时代的骨架与脉络,而老同志们笔下流淌的,正是填充这骨架的血肉,是弥漫于脉络间的烟火气。他们回忆童年玩过的游戏,唱过的童谣,便是一部生动的民俗史;他们记录工作生涯中的技术革新、人际交往,便是一部微观的行业史;他们书写家族的变迁、邻里的故事,便是一部有温度的社会生活史。这些看似零散的个人化写作,汇聚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无比鲜活、细腻的世纪全景图,为后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最珍贵、最贴近时代底色的样本。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银发文学的创作,也存在美中不足。例如,部分作品在艺术技法上可能略显传统与朴拙,题材选择有时会陷入重复性的怀旧。但这一切的“不完美”,恰恰构成了其最动人的“本色”。那是一种未经充分雕琢的、带着毛边的真实。我们不应以学院派的、苛刻的文学标尺去丈量它们,而更应珍视其中所蕴含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浓度。况且,在许多老同志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打磨中,他们的写作技巧也在不断进步,其潜力不容小觑。
我为之点赞的“银发文学”,其意义远不止于文学本身。它更是一种积极老龄化的生动范本,一种璀璨的“夕阳红”精神价值的彰显。它有力地表明:衰老并非意味着精神的枯萎与创造的终结,它完全可以成为另一段精彩旅程的开始,是生命在积累了丰厚底蕴之后,一次绚烂的井喷与升华。他们伏案写作的身影,本身就是一个昂扬的姿态,是对“年龄焦虑”最优雅的反抗,是在告诉这个世界:我依然在思考,在感受,在创造,我的生命,依然在热烈地生长。
窗外,夕阳正将天边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壮丽而安详。我忽然觉得,这蓬勃生长的银发文学,不正如这片夕阳吗?它没有朝阳的喷薄锐气,也没有午日当空的炽烈骄阳,但它拥有漫天的云霞,拥有沉淀了一日的温暖与光辉;从容、丰厚、美得令人心醉。它不是在哀悼白昼的将尽,而是在以最丰富的色彩,庆祝这一整日的圆满,并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星空,献上最深沉的序曲。
所以,让我们真诚地,为银发文学点赞!为每一个在人生秋日里,依然选择用笔尖点亮星辰的老同志,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愿他们的笔耕不辍,愿他们的故事,如涓涓细流,汇成我们时代最温暖、最厚重的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