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凉意阵阵袭来,我开启了一次向往已久的西安之旅。走出咸阳机场大厅,天空飘起了针尖儿似的雨丝,仿佛为这座千年古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五六年前,我偶然看了电影《白鹿原》,进而又找到了同名电视剧。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我一下子沉浸到了剧情中。看完后我意犹未尽,就像啃完了面前的鸡腿,吮吸一下油乎乎的手指,心里想如果还有的话,照样可以风卷残云。
我无法评价影版和剧版的优劣,因为二者我同样的喜欢。就像如果条件允许,谁会对鱼和熊掌进行选择呢?一举兼得才是最正确的!那段时间,我的情绪被带入了剧情中,经常神不守舍。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田小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时地在我的眼前浮现。从小我就有个习惯,每次看完喜欢的电影,那一阵子就会像丢了魂似的。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逛书店,就像女人喜欢逛街一样,买与不买并不重要。那一年年末的一天,我在购书中心发现了小说《白鹿原》,它的作者是陈忠实。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惊喜。我之前看的电影和电视,原来都是由此改编的!五十多万字,我竟一口气读完了。小说终究是原创,叙事与描写比起影视都要精彩而生动。从此,陈忠实这个名字刻在了我的记忆里,他成了我十分敬重的作家之一。
这次西安行,我是为了《白鹿原》而来,也是为了陈忠实而来。我要在白鹿原影视城里,寻找白嘉轩们留下的足迹,遥想老先生创作这部伟大的作品时的情景。
我入住在大差市地铁站附近的一家酒店,距离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芙蓉园,以及钟楼和鼓楼等著名景点都很近,出行十分方便。黄昏时分,雨渐渐地下大了,我不无担忧明天的天气。秋天的雨是缠绵的,如果撑着雨伞走在白鹿原上,那可就大煞风景了。但如果天公不作美,所有的担忧都毫无意义,好好地睡一觉才是正道。
翌日,蒙眬中一缕金色的晨曦洒落床前。我欣喜地赶紧起来,洗漱完毕去楼下的餐厅吃早餐。我念兹在兹的白鹿原,我来了!
车子刚一停稳,我便打开门下来了。抬起头,远远地望见原坡上镶嵌着六个镏金大字:白鹿原影视城。我兴奋极了,立刻打开了相机镜头。也许是国庆节假期刚结束的缘故,售票处冷冷清清的,根本不用排队。不远处的广告海报上,详细地介绍了购票事宜。我选购了一组套票,因为可以观看“二虎守关”和“黑娃演义”。我尤其对后者感兴趣,海报上说,观看时可以全程参与电影拍摄。有机会当一次演员,想一想都感觉美得很。
检完票进入景区,一条长长的观光扶梯,把我送到了大概有二十层楼高的地面。我找到一个视角极佳的位置,几乎将整个影视城尽收眼底。走在白鹿原上,清凉的风拂过我的面颊,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落我的身上。
蓦地,我发现右前方的不远处,静立着一尊酷似陈忠实的雕像。我赶忙加快了脚步,近前一看果真是他!雕像是铜质的,大约有两米高。陈先生端坐在一张椅子里,左手好像夹着一根烟,胳膊肘随意地搭在扶手上。他的眼神沉静而深邃,仿佛正凝视着白鹿原的千年风雨,又好似在洞察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我观看和阅读过很多关于他的信息,他的样貌早已刻入我的心里。我买来的那个版本的小说,正文前附有他的多张照片。可是,在那么多的视频和照片里,我却很少见他笑过。严肃、质朴、坚毅,是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里,他就是一位干完了农活,和大家坐在一起闲谝的邻家大叔。这位朴实的大叔,却可以妙笔生花。他的字字句句充满了温情,读起来细腻入心。
说起陈老先生,我不由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们同样出生在兵荒马乱的一九四二年,确切地说,父亲比他早出生一个半月。他们留着大致一样的发型,抽烟的姿势也是极其地相似。不过,他们的命运却迥然不同。父亲曾两次参军,各项条件均符合要求,却都因祖母的干预,而不得不放弃。这是他一生的遗憾,也是他一生的伤痛,每每提及都面露惋惜之情。父亲一辈子辗转于田间地头,成了全村知名的种田“老把式”,最大的荣耀“官”至生产队队长。
2016年4月29日,陈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一年后的9月19日,我的父亲同样因病驾鹤西去——那一天是农历7月29日,距离中秋节还有十五天。他们的忌日都含有“9”字,这样的巧合,使我对老先生除了内心的敬重,又平添了几分亲切的情愫。我停下脚步,仰望着深邃的苍穹,祈愿二位老人在天堂里安然安息。
穿过青砖砌就的白鹿镇牌坊,走进了白鹿村。按照路标导向图,我来到了白嘉轩家。门口已然涌了很多游客,需要排队买票才能进屋。我探起头往里面瞟了一眼,就转过身去了不远处的鹿子霖家。没想到和他的对手白嘉轩家一样,门里门外都是人。我不太喜欢凑热闹,再说他们家中的布局和陈设,小说和影视剧里都有详尽的描述,于是立即赶往下一家。
转过几道弯,找到了田小娥家。残破不堪的窑洞前,冷冷清清满目萧然。这个沦为权力斗争牺牲品的女子,悲哀地结束了短暂的一生。据说她是陈先生在查阅《蓝田县志》时发现的人物,虽然出场的机会不多,但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精神,以及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博得了读者或观众们的唏嘘感叹。她的遭遇是时代的耻辱,也是对伪君子的讽刺和鞭挞。
我在白鹿原上信步而行,仿若成了《白鹿原》里的一员。沿着蜿蜒的慢坡,我拾级而上。蓦地,一处幽雅的院落呈现眼前。浅黄色的院墙,灰瓦苫顶。古朴的门楼上,一对红灯笼格外醒目。檐壁上的鸱吻,与蔚蓝的天空遥相呼应,尽显宅子的宁静与厚重。我在心里暗忖:居住在这里的人家真是惬意,如此静谧恬淡的环境,想必少去许多喧嚣和烦扰。及至看到了路标,才知晓原来是陈忠实故居。我的心再次沸腾起来,脚下顿时生风似的加快了速度。
跨过了门槛,我站在院子里追忆先生的音容笑貌,空气里仿佛弥漫着他的质朴气息。我挨个儿房间参观,最后来到了《白鹿原》小说创作室。室内的陈设比较简陋,临窗是一张写字桌,桌前置放一把椅子,左侧是一个简易的书柜,都陈旧得有些斑驳了。然而就在这间陋室里,却诞生了《白鹿原》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正如他在《秦人白烨》中所言,蚕儿没有簇可上时便把茧子结到墙上,母鸡下蛋找不到窝时可以随时下到地上,作家肚里有文章找不到桌子便扑马路进厕所,是肚里有货要倒出来。肚里没货的蚕和鸡和作家,即使安置到五星级酒店即使坐进金銮殿,照样拉不出丝屙不下蛋写不出文章来。先生的观点,我十分叹服。这无疑在说,真正的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都会体现出它珍贵的价值。
读完《白鹿原》之后,我一头扎进了先生的世界里。他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我几乎读遍了。他的那篇《晶莹的泪珠》,深嵌在我记忆里。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令我非常感动: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安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沦。这是一篇散文,他用这个排比句描述了一位女老师对他的关切之情。当时因为家贫交不起学费,他不得不休学回家。在教务处办理手续时,那位女老师终因无力留下他,而滚落辛酸无奈的泪珠。
对于先生的遭遇,我不能说我感同身受,因为我不曾遇到这样的老师。但那种求学的窘境,我深有体会。而且我是在读完初中二年级,由于家贫直接辍学了。毕竟不管什么时代,都不会缺少穷人。人生的际遇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先生的妙笔下,我知道了肖洛霍夫和他的《静静的顿河》,知道了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知道了很多振聋发聩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跟随着他的笔墨,我踏遍了多个国家的土地,领略了他们的风土人情。
午饭很简单,一块肉夹膜,一碗“裤带面”,填饱了我的肚子。稍作休息,便匆匆赶去“二虎守关”的表演现场。“二虎”即国民党将领杨虎城和李虎臣。1926年他们守护西安城,坚决抵御了军阀刘镇华的围攻。尽管这是一场表演,但炮声隆隆杀声震天的战斗场面,恍若真的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这一历史性事件,陈先生在小说中略有描述。
黑娃可以说是《白鹿原》中比较出彩的人物,他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族长白嘉轩。但同他的媳妇田小娥一样,命运多舛,受尽了苦难。我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一直关注着他的动向。所以“黑娃演义”的节目,我是绝不能错过。选择购买套票,主要就是冲着它来的。
到了剧场,发现早已人潮如涌。这与买门票时的冷清相比,着实令人不可思议。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我换上了一件灰色的长袍马褂。放眼望去,观众都身着中山装或者旗袍等具有民国特色的衣服。据说这是景区颇具特色的节目,目的在于游客可以化为剧中人,在演出过程中,亲身体验黑娃跌宕起伏的人生。在导演的指挥下,我们全景式地演绎了黑娃成亲、黑娃革命、黑娃寻仇、黑娃祭祖、黑娃之死等五个情节。演出结束后,我竟获得了“最佳演员”荣誉,并且景区还为我颁发了“金鹿奖”证书。这份纯属娱乐的活动,为我带来了一份不经意的欣喜。
陈先生简直把黑娃写活了,似乎他不是小说中的人物,而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某个人。从个人的角度,我非常欣赏他具有叛逆和反抗的精神。在权力和道德的双重压迫下,唯有敢于打破桎梏,方能获得新生。
走出剧场,夕阳已挂在了树梢。苍茫的暮色里,我向原下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