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明刚的头像

张明刚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2509/21
分享

忠实善耕人生路

1991年,我在驻吉林某部队担任新闻干事。春节刚过,便开始例行张罗举办新闻报道培训班的事儿。很快,各营连把“秀才”名单报上来,我几乎不假思索,首先翻阅“红军连”报来的名单,何德宝,也就是本书的作者映入我的眼帘。

 那时,我并不认识他,但部队有个惯例:好兵优先挑选到“红军连”。一看简历,果然不凡:一个来自沂蒙山革命老区的高中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班干部,还有闪亮的头衔: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硬笔书法报》特约记者,现任职务是文书。求才心切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名同志作为新闻报道骨干好好培养。

 培训班即将开课的一天上午,随着“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的办公室进来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生硬的普通话里带着山东口音:“报告张干事,我是红军连文书何德宝……”原来,连队马上开训,一系列准备工作急需尽快展开,作为连队文书兼军械员,德宝同志不能参加这次培训班了。于是,我从书柜里拿出两本书,一本是《胡世宗诗集》,一本是《雷锋故事》,连同培训教材一并递给了他,满怀期望地说,“德宝同志,希望你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好好学习,多动笔!”

 那个年代,部队没有电脑打印机,我们每天晚上点灯熬油“爬格子”。一篇文章,如果哪个地方做了修改,整篇稿子就得重新手工抄写。抄稿子这事儿,我自然不会“放过”何德宝,经常抓他的“公差”。我曾开玩笑说:红军连文书抄写的稿子中稿率高,还能上头条。我还把德宝同志推荐给其他领导抄写材料,不管是谁找到他,他总是乐呵呵的,从无怨言,不辞辛劳,稿子抄写的工工整整,常常深夜才返回连队。期间,我曾试图把德宝同志调到宣传科,但是连队“以工作需要”为由亮起“红灯”。后来,连队把德宝同志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送到教导队淬火加钢,他也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成为一名“四会”教练员。

 1992年底,部队精简整编,德宝同志调往驻辽宁部队,在某步兵团政治处从事专职新闻报道,我也先后调到军区和军委机关工作。自此虽天各一方,但彼此目光和心灵一直关注着、牵挂着。德宝同志在《解放军报》和《前进报》上发表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读过。他的学历并不高且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进步如此之快,成果如此之丰硕,令人敬佩。不管是在基层部队,还是在军区机关,德宝同志采写的稿件始终坚持以教育训练为中心,始终坚持以战斗力提升为标准,大视野开启,大格局定位,大思维收放,以其敏锐的新闻视角和深厚的军事素养,深入挖掘每一个新闻素材,写出了很多优质稿件。

 在描述激烈的军事训练和战斗场景时,德宝同志的文字犹如冲锋的号角,激情有力,磅礴而出,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枪炮的轰鸣,感受到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德宝同志采写的军区侦察兵大比武、国际特种兵集训和竞赛的稿件,展现了德宝同志一名优秀革命军人的良好军政素质和文学素养;在刻画军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时,德宝同志的文字细腻圆润,内涵丰富,如同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读者的心田,让我们看到了钢铁战士背后的柔情与坚守。德宝同志采写的抗击非典的一系列稿件就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还获得了许多大奖。

 这部作品集,是德宝同志多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晶,也是他对军事新闻事业热爱与执着的见证,更是一部凝聚着正气、智慧和牺牲精神的壮丽篇章。他以文字为画笔,以激情为墨汁,勾勒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军事画卷;以镜头为明眸,用敏锐为利器,捕捉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一串脚印、一段故事,即便是细小的文字,也描绘着情与景的交融,镌刻着人与文的完美。

 文字有声音,山河可作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愿这部新闻作品集能激发更多人的爱国爱军情怀,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共同在这一篇篇精彩的报道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一路长红!

 是为序。

(本文系张明刚为《一路长红——何德宝作品集》〈新加坡世界联合出版社,2025年版〉一书所作序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