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明刚的头像

张明刚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509/21
分享

耙耕,从田间到军营

   呈现在您眼前的这本叫作《军履回望》的书,是我的作品自选集。

   戎马倥偬,光阴似箭。我自18岁参军入伍,到2024年10月,已走过40多年的军旅人生。孩童时总盼望快点长大的我,如今已至耳顺之年了。

   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出生在鄂北随州市的一个小山村,村里有所小学校,在这个小山村里我度过了童年,在这所小学校里我读了小学和初中。就在初中将要毕业时,农村分田到户了。作为6岁丧父又是长子的我,彼时年方15有余,纵然心里有千般不舍,却不得不中断心爱的学业,回家种那分得的12.5亩地了。

   穷乡僻壤,晴耕雨读。我一边种地,一边读我所能找到的书。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匮乏,精神食粮短缺,我经常为无书可读发愁。时值初夏,正是收割了小麦,准备种水稻的时节。最先干的农活,是耙田,即把水田里的土块耙平整、松软,以便插秧。我的这个农之初,刻骨铭心,影响深远。

   那天,我起了个早,太阳刚一露头就扛着耙、赶着牛来到了田间。没有师傅,也没实习,上来就干。学着别人的样子,我在耙前用牛套子和牛兜嘴套好两头耕牛,赤脚站在耙上,一手拉着系在耕牛头部的缰绳,一手拿着牛鞭并握住提耙用的另一根绳子,开始耙水田。

   或许耕牛欺我年少不听话,或因我是新手驾不住,开局不顺。任我大声地叫喊着驾驭耕牛的口诀——“哒哒”“咧咧”,不断地挥扬着手中的牛鞭,那两头耕牛却无动于衷,拒不配合,要么耍赖站着不走,要么故意猛走两步,如此反复,步调一致。我实在没招也没耐心了,就用牛鞭抽打耕牛,没想到耕牛突然使劲往前一蹿,将我摔倒在耙下,尖利的耙齿刺破了我的腿肚子,浑浊的水面上顿时漂出了殷红的鲜血。

   咬紧牙关,忍着疼痛,止住眼泪,一骨碌从水田里爬起来,不顾满身泥水,也不包扎伤口,若无其事地继续耙耕……再摔倒了,再爬起来……就这样,一天下来,耕牛被我驯服了,耙地的技术被我掌握了。

   到了晚上,尽管我累得精疲力竭,但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首战告捷,我豪情满怀,信心十足,坚定地认为今天收获很大,将终生受益!村里一位老庄稼把式曾对我说耙地是最难、最危险的农活,而这个“难题”今天已被我“拿下”,今后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呢?我深感痛并快乐着,回味今天,憧憬未来,放飞思绪,浮想联翩,以至于最后,我向自己宣布:从此,我长大了!从此,我心无苦,我脑无难,我肩有责,我手有策了!……

   很快,各样农活我都学会了。人勤地不亏。我种的地第一年就有了好收成,终结了吃不饱饭的历史。我书也读得不错,尤其是文科大有长进,常有写作的冲动、激情和幻想。劳作之余,我舞文弄墨,做起了作家梦。

  “明刚,你去当兵吧!”两年多后的一个晚上,我正在煤油灯的微弱光亮下写作,母亲悄然走过来,坐在我的对面,认真地对我说。见我发愣,母亲接着解释说,她这段时间里总是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明刚以后怎么办呢?”可是她想过去、想过来,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只能送你参军了”。

  “那家里怎么办呢?”我怔怔地望着母亲。她平静地说:“家里还有我和你二弟他们呀!你父亲走得早,我这个当妈的不中用,已经耽误了你的学业,你再不出去当兵,一辈子窝在家里,能有啥出息?再说,你现在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是男子汉就要走出去,为国家出力!……”母亲的话让我热泪盈眶,我点点头,然后站起身来,深深地给她老人家鞠了一躬……

   母亲领着我报名当兵。我的体检、政审都合格,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领导却不同意,因为“你们家就明刚一个劳动力,他当兵谁种地”。眼看着征兵的日子就要结束了,母亲仍在挨个找领导央求表态:“让我儿明刚当兵去吧,天大的困难我们自己克服,决不给政府添麻烦!……”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母亲的坚持下,我在两难的抉择中,背着一挎包书,第一次走出故乡,南下武汉、北上京城,然后继续一路北上,经过三四天的行程,最终来到位于原中苏边境的绥芬河畔,成为一名边防战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深知自己心中的向往和肩上的重担。凭着一颗上进的心和一股不怕苦、不畏难、不服输的劲头,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严格训练,用心做好每件需要我做的事情……东北边境守边关,老山前线去打仗,军委机关献智囊,天安门城楼搞保障,新疆反恐上一线……不知不觉中,我的军旅生涯已有40多年。

   40多年里,东南西北、风霜雨雪,金戈铁马、边关冷月。我学习过、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经受过爱与恨、苦与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有过耕耘、有过收获,有过悲伤、有过欢乐,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但我一刻也不曾忘记,我是个军人是个战士,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必须保持着战斗姿态,一如从前、一往无前。

   40多年里,我的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加深,战场在转移,岗位在变动,职务在提升……一切都在变化中。不变的是,我一直没有忘记初心使命,一直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这支笔。“从戎酷爱一支笔,乐在边陲写春秋”,这是我在团里当士兵时,集团军机关总结我个人事迹材料用的题目。一位深知我的师长,也常对我说:“明刚,你是扛着一支笔杆闯天下!……”

   萌发出本文集的想法是2021年秋天的事,原因有三。一是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有多位朋友数年前,就曾希望我能将散发于报刊的文章结集出版。二是想更好地发挥这些作品的作用。近几年,每次我的文章在中央级大报发表后,有关网络媒体均予转发,有些文章转发版本达百余个,有的单个转发版本浏览量即达150万+,浏览总量数以千万计。我的文章被当作教学范文拆解学习赏析,朋友们也纷纷点赞,给予好评。一些军地单位还组织集中学习,并邀请我为他们作理论学习辅导授课、讲授专题党课。顺应这些需要,编个集子也是为需求者和读者提供方便。三是2022年恰逢我从军40周年,这是我人生和军旅生涯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想想觉得也有必要打个结儿,回望一下自己走过的路。而我散见于报刊和书籍上的文章,就像我走过的一串串脚印,是对过去40年军旅生涯的最好纪念。盘点这些脚印,有利于自己继续砥砺前行。

    可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是资料查找难。时间跨度40年,其间纵横驰骋6个战区级大单位,转战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多次的调动,记不起次数的搬家,资料难免散失,查找起来着实不易。二是稿件取舍难。40年里,我一直在写,文学的、新闻的、理论的,手写的、打印的、刊发的……都不少,尤其是机关的各种内部文稿,多得不可胜数。看着每篇稿件,都像是自己的孩子,抛弃哪个都舍不得,而集子的容量终究是有限的,即便只选公开发表的作品,那也是从几百万字里挑出几十万字。十选一,选什么?怎么选?确实犯难。三是时间保证难。编辑整理和出版这部书稿,头绪繁多,工作量不小,需要大块时间;加之我这个人凡事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好,这就更需要时间了。而我所在的部队担负着特殊的光荣使命,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本人又身兼数职,军务繁忙,难以抽身。时间,是个大问题。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下定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师长和亲友在期待、鼓励、支持和帮助着我。我决心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见缝插针、零打碎敲,用一年时间做好这件事情。资料基本找齐之后,困难就集中在如何取舍稿件上。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忍痛割爱,原则上只选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尚未发表的和内部的文稿,一律不选。在此前提下,注重突出思想、精神、品质、价值、时代、人物、故事7个关键词。坚持做到:一般性稿件不选,过时性稿件不选,以图片为主的稿件不选。

   基于上述考虑,最终确定,选集收入本人作品183篇(首),长的万余言,短的仅有20字,总计79万余字(含24万余字的评论,这要特别感谢人民出版社,重印过程中先后2次加量不加价)。全书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分别与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相对应,三卷合一、不再分册。各卷分门别类,设置相应板块,共计31个。各板块之内,本着宁缺毋滥原则,精选代表性篇章。时间顺序上,大体从现在到过去,以逆时针为序编排,内容重要的,适当前置予以突出。原文刊登时配发的社论、评论、短评或编者按、编后等,以及几篇与原文或我本人有紧密关连的文章,作为一个整体,一并收录。各篇均在首页下方注明原载报刊或书籍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刊发位置等,如非本人独立采写完成,则注明合作者姓名。为方便阅读,对第一卷的“调研报告”“十论写作”和第三卷的“血战封丘”“荧屏回声”等板块或文章有关背景情况,作必要提示说明。

   苦心人天不负。接下来的一切皆如我所愿,2022年10月,在我军旅生涯40周年的时候,本书如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在本书即将第10次印刷之际,我要再次特别感恩我们的党、国家、军队和人民。我从学生到农民,从农民到士兵,从士兵到将军,从立功受奖、破格提干到获得诸多荣誉,从入伍时的初中文化到后来取得的高等教育学历,乃至成为我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硕士生导师……所有这一切,虽然有我个人奋斗的一面,但归根结底,主要是党组织关怀、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是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学习、锻炼和提高的结果,是祖国和人民养育的结果。

   我要衷心感谢下列师长和亲友(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邵华泽先生;

    他们——我国文学界、新闻界德高望重的大家泰斗,于百忙之中,读了拙作样书后,分别欣然挥笔为我题词或题字。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我国书坛实至名归的掌门人,得知有关情况后,欣然挥毫泼墨,为我题写书名。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解放军报社原总编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原少将政委孙继炼先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徐贵祥先生;

   原国务院参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中国出版传媒公司原副总经理樊希安先生;

   他们——我国文坛德艺双馨的领军人,读了拙作样书后,不辞辛劳,分别欣然提笔为我作序。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我的老同学和战场上的生死战友线云强先生;

   解放军图片社社长、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高级记者王卫东先生;新疆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阿丑视界创始人李翔先生;

   他们——我国摄影界有实力有影响的摄影大家,得知我有部分文章需要配图后,慷慨相助,倾其所有,为我提供照片。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书法家李传印先生,闻讯后即为我撰题贺联。

    还有我的许多老师尊长、文朋诗友、亲朋好友、同学战友,以及我的弟弟张明军、夫人乔存秀、女儿张乔枝等等等,亦为本书的出版做出许多贡献。

    我要同时衷心感谢——

    40多年来,我工作和战斗过的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的师长和同志们,特别是那些有恩于我、有教于我、有帮于我以及与我有过合作的师长和同志们;

    40多年来,我遇见的各地方、各新闻出版单位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们。我还要感谢我的亲友团……

    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本书2022年10月首版后,次年1月即出第2版,2年时间7版10印,累计印数达15万册;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和诸多网络媒体倾力推介;铁凝、邵华泽、孙晓云三位主席和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名家高度评价;共青团中央和人民出版社,向全国各地1千余所高中推荐赠阅;一些机关、社团、学校、街道、企事业单位、部队和地方,相继举办读书会、朗诵会、分享会、研学会、导读教学、赠书仪式等活动;学友周报以【学习摘记】形式从头至尾逐篇对本书进行连载,并配发大量评论文章,带动上百家媒体和许多朋友圈跟进转载转发;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将本书制作成音视频,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运用新媒体、元宇宙广泛传播;许多师长亲友和广大读者,纷纷通过面谈、电话、微信、短信和自媒体,忆往事、谈体会、说感受、给鼓励,并撰写书评文章……一流出版社的抬爱,主流媒体的关注,顶级名家的好评,团中央的欣赏,学友周报的连载,中数联盟的支持,亲朋好友的鼓励,广大读者的喜爱,使本书产生了积极、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我在欣慰和感激的同时,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把这种精神和情感的力量转化为自己今后的实际行动了。唯有如此,才不会辜负大家。

   是啊,立足当下,回望过去,正是为了开创未来,走好今后的路。

   40多年后的今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的军旅生涯没有结束。我是将军也是士兵。

   我将一如既往,带着自己的这支笔,昂首阔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最后,我想说,回顾我60年来的人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耙耕。是的,耙耕,少时在课堂,后来在田间,如今在军营。

   耙耕,我将继续进行。

 (本文系作者为其《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一书所作后记,《文艺报》2024年08月09日、《中华英才》杂志2024年第3-4期、《世界英才》杂志2024年12月出版总第152期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军网等媒体转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