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铭岭的头像

郑铭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7
分享

白露垂珠·核桃香

白露,这个名字便是一首诗。它悄然栖在九月的眉梢,像一粒清透的露水凝结在时间的脉络上。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太阳黄经达165度,天地间完成了一次精准的契约——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终于踏着露水而来。这凝结的秋露里,早映着满山核桃的金黄,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清脆的丰收密码,亦是浙西土地上延续数百年的生命节律。

“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这流传百年的农谚不是写在书里的诗句,而是刻在淳安土地上的生存密码。淳安的山是陡的,像被斧劈过的黛色屏障,山核桃树就长在这陡峭的褶皱里,把根扎进岩缝,把枝桠探向云天。瑶山乡的农户王伟臻在天亮前点燃灶火,蒸汽托着米粿的香气漫过窗棂,像一场无声的仪式。女儿将手套塞进背包,竹竿斜倚门扉,这个场景在淳安千家万户重复了数百年,却每一年都带着新鲜的期盼——“一家人一起干活,再累也甜”,寻常对话里藏着最朴素的幸福观:丰收从不是单打独斗的勋章,是全家老小手手相传的温度。

瑶山乡的凌晨三点,爱国村的值守点已亮起马灯。村干部裹着薄外套,在进山路口数着星星,等天蒙蒙亮时放行村民。这值守,守的是安全,更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山核桃树高且滑,往年总有人为了多打几斤果,冒险攀到最细的枝桠上,如今村里早把安全事项印在红纸上,贴在每户的门框边。山道在晨曦中苏醒,电瓶车的鸣响与三轮车的“突突”声交织成溪流,载着竹竿和干粮流向群山。当第一声鞭炮划破黎明,整片山林忽然沸腾起来——竹竿敲击树干的声音如雨点般响起,山核桃噼里啪啦坠入网中,像是大地的心跳。树上的人踮脚挥杆,身姿如舞蹈;树下的人弯腰拾取,指缝间流淌着金秋的丰饶。这些深褐色的果实带着毛刺,却让每个人眼角漾起笑纹。在这里,丰收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扁担压弯的弧度,是麻袋鼓胀的曲线,是汗珠滚落时咸涩的甜。

但今年的丰收之歌里,混入了科技的韵律。这颗小小的核桃,曾是淳安人“靠天吃饭”的牵挂。老农们总说,以前采果要背着竹篓爬陡坡,下山时扁担压得肩膀红一片,稍有不慎就会滑跤。可如今,威坪镇的示范基地里,机械臂代替了爬树的身影,高频振动让核桃如雨点坠落;屏门乡的山巅,无人机掠过沟壑,一次吊运百斤果实,将“最后一公里”的天堑变为通途。老农仰头望着铁鸟飞过,眼神里有惊叹也有怀念。科技不是冰冷的机器,是让“金果”更安全抵达掌心的温柔,是接续香火的桥梁——那些必须离乡谋生的年轻人,正沿着这条桥梁归来。

最动人的正是这些归来者。杭州请假回来的何先生、大学未开学就上山帮忙的女儿、主修电子商务拍摄采收视频的小王……白露时节返乡打核桃,早已超越农事本身,成为血脉里的文化时钟。在外求学的游子、城市打拼的白领,此刻都变回山的孩子。竹竿敲击声成了故乡的摩斯密码,山核桃的香气是刻在基因里的导航。一个刚参加工作的00后说:“这是陪父母最好的方式,也让我们记住根在哪里。”而更多年轻人选择永久留下,用新知识浇灌祖辈的土地。电商直播架设在核桃林间,手机屏幕映着青山的轮廓,山核桃化作飞行在光纤里的数据流,却依然带着露水的清润。四世同堂的家庭里,老人教孩子辨认核桃的成熟度,年轻人教老人用手机查市价,代际的隔阂,在打核桃的默契里消弭无踪。原来,传承从不是复刻过去,是像山核桃树一样,把根扎稳,再让枝桠向着新时代生长。

杭千派农业科技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机械筛选机嗡鸣作响。宋冰慧送来今年新收的2600斤干籽,浓郁的焦香裹着奶香弥漫空气。这里的生产线依然保留着炒制的手艺,却多了精准温控系统的守护。隔壁车间的方珩正清点新收购的30万斤山核桃,这个90后老板笑着说:“这是淳安人共同的记忆和财富。”在他身后,包装流水线上滑过各式新品:山核桃油、核桃肽、琥珀核桃仁……一颗山核桃正在裂变出整个产业链。从“卖原料”到“卖品牌”“卖文化”,变的是销路,不变的是深山里的本味。

暮色四合时,山林渐渐安静。村民们挑着沉甸甸的麻袋下山,扁担吱呀作响,奏出最朴素的丰收协奏曲。瑶山乡党委书记方升林望着绵延的核桃林感慨:六万亩山林、两千吨干籽,这些数字背后是千家灶火、万家灯火。王阜乡的五万七千亩、屏门乡的无人机运输队、全县三十六万四千亩的种植规模——山核桃撑起的不仅是地方经济,更是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日头渐高时白网上越堆越厚的核桃,此刻都成了村民肩上的收成,沉甸甸的袋子里,装的不只是核桃,是一年的汗水,是全家的期盼,是淳安人对土地的深情。

白露的夜露悄悄凝结,挂在晾晒场的竹席边缘。明天这些核桃将去往远方,成为城市白领的茶点、学子包裹里的乡愁、异国餐桌上的东方风味。但它们的根永远扎在淳安的红壤里,扎在竹竿敲响的节拍里,扎在代代相传的白露之约里。站在山巅四望,忽然懂得白露的真正深意——它是盛夏的终曲,亦是金秋的序章;是告别,更是迎接。就像山核桃必须经历敲打才能脱落青皮,传统唯有经历变革才能延续生命。那些竹竿声里既有数百年的回响,也有无人机螺旋桨的嗡鸣;扁担挑着的不只是果实,还有整个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希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晨曦再次照亮挂满露珠的蛛网,当竹竿声重新在山谷回荡,你会发现:白露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轮回中的逗点。那些坠落的核桃埋进土壤,正在酝酿下一个春天;而那些挥杆的人们,早已在晨光中站成永恒的诗行——他们用最古老的方式,叩响最现代的未来。任凭人间世情翻涌如潮,总有些深扎于泥土的根脉,在时代的风中静默生长,岁岁捧出金果,让白露的香,留在淳安的每一寸土地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