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漫过淳安的山脊时,乌桕树先蘸了橙红作笺,将千岛湖的秋意写在蜿蜒的山道上。这不是寻常的登山,是脚与土地的私语,是心与长风的对话——当城市的喧嚣被山雾滤去,每一步石阶都成了叩问自我的木鱼,每一缕山风都成了抚平褶皱的清弦。
循安阳乡的步道而去,41.2公里的路程分作三级,像极了古人踏遍山河的从容。A级道是探秋的急章,脚下的碎石沾着晨露,似在提醒行路莫急;B级道绕着山腰缓行,恰好容人驻足,看枫叶从枝头旋落,如千万只红蝶驮着秋阳起舞;C级道隐在林间,偶有松鼠跃过石阶,惊起满地松针簌簌,倒让人想起《兰亭集序》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意趣。原来登山从不是征服,是循着自然的节奏,让脚步与草木的生长、云絮的流动同频。
再往高去,便见金紫尖刺破云层。1450.8米的海拔,因“旭日照灼则金紫闪烁”得名,倒比“五岳独尊”多了几分灵动。龙潭峡的步道旁,登山驿站的木柱刻着前人的题字,坐凳上还留着晨露的痕迹;红岩湾的护栏绕着山势蜿蜒,像给青山系了条素带。待攀上峰顶,才懂“登高方见远”的真意——云海在脚下翻涌,千岛湖的千岛如散落的碧玉,阳光洒在湖面,碎成万点金波。此刻方知,古人“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原是与天地对话时,心底自然生出的辽阔。
若说金紫尖是壮怀,公山尖便是清逸。658.3米的海拔不算高,却因淳杨线绕山脚而过,多了几分“车马喧中见幽寂”的妙处。凌空栈道悬在山腰,走上去时风从耳畔过,似在说“别怕,这是山在托你”;小憩凉亭的飞檐沾着松影,坐下时看曲水绕山流,忽然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原来真正的宁静,从不是隔绝尘世,而是在山水中找到一份“闹中取静”的定力。登顶时极目远眺,山色如黛,云气如纱,所谓“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大抵是山的静默,洗去了人心里的浮躁。
霞源山的千级石阶,是写给大地的情书。一步步往上走,听自己的呼吸与山风应和,待登上山顶,才见汾口镇躺在群山的臂弯里——阡陌纵横如棋盘,村庄的屋顶飘着炊烟,霞源山水库像一面镜子,映着蓝天与青山。这“山顶千岛湖”没有烟波浩渺,却多了几分“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情。忽然明白,山的治愈从不是轰轰烈烈,是让你在俯瞰人间烟火时,懂得“岁月静好”从不是童话,是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炊烟都在认真生活的模样。
千岛湖国家级健身步道的草木,藏着最温柔的秋。280米的海拔刚好容人慢下来,景观亭里可看中心湖区的波光,摄影平台能框住小镇的夜景,连山地自行车道的痕迹,都像是给秋山画的五线谱。
梦姑塘的石板台阶通向魁星楼,每一步都踩着历史的回响。这声响里,杂糅着方腊在此屯兵的古老传说、新安江大坝合龙的澎湃号子,与如今游人的轻声赞叹,层层叠叠,谱成了这座山的时间赋格。登顶时看落日吻着湖面,千岛湖的群岛被染成金红色,忽然懂得:登山不是为了抵达顶峰,而是在攀登的过程中,与万千时空里的自己相遇——那些被生活磨出的棱角,会被山风揉软;那些藏在心里的焦虑,会被秋光晒化。
暮色降临时,风从山巅吹下来,带着乌桕树的香气。回望走过的山道,才发现每一步都是与秋的对话,每一座山都是治愈的良药。原来淳安的秋山从不是风景,是让你在与自然相拥时,懂得:人生如登山,不必急着赶路,慢一点,才能听见心的声音;不必执着顶峰,沿途的风、脚下的石、眼前的景,都是生命最好的馈赠。
风又起时,我对着山影轻声说:下次再来,还与你赴这场秋的约。山不语,却用漫山的橙红作答——这是秋的承诺,也是心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