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铭岭的头像

郑铭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1
分享

李淑娟老师的追光手记

暮春的傍晚,风里还带着些微的凉意,李淑娟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指尖轻轻敲着手机屏幕,手机里循环播放的是海来阿木的《你在听吗》。歌声里那句“这半生,我在路上,在人来人往处流浪”飘出来时,她忽然想起几十年前,自己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在乡村的土路上颠簸的模样——车把上的包里挂着教案和馒头,车轮碾过雨后的泥坑,溅起的泥水沾在裤脚,却一点也不觉得狼狈。那时的她不会想到,许多年后,自己会因为一个彝族歌手的歌,重新触摸到青春里滚烫的梦想。

去年八月的杭州,黄龙体育馆里坐满了人。李淑娟坐在第一排,手里攥着一张折得整齐的演唱会门票,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当聚光灯骤然亮起,海来阿木穿着简单的黑色T恤走上舞台时,她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个从大凉山走出来的歌手,眉眼间带着山野的质朴,开口唱第一句“不如见一面,哪怕是一眼”时,声音里的沧桑像带着钩子,一下子勾住了她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体育馆里的掌声、欢呼声像潮水般涌来,可她却仿佛只听见自己的心跳——那是与歌声共振的节奏,是青春岁月突然翻涌的悸动。

她想起海来阿木说过的话:说自己曾是货车司机,夜里开着车走在凉山的盘山公路上,车灯照亮的只有眼前的一段路,其余的路都浸在黑暗里;说自己经营酒吧时,欠了一屁股债,每天看着账本到深夜,连喝口水都觉得苦涩;说女儿离开时,他在医院的走廊里坐了一夜,天快亮时才明白,生活的苦从来不会手下留情。这些故事,李淑娟听得格外真切——就像听着另一个版本的自己的故事。几十年前,她被分配到乡村小学任教,学校是一座废弃的古庙,教室里的窗户没有一块完整玻璃,冬天冷风灌进来,学生们冻得手都握不住笔。她住在古庙旁边的小屋里,夜里常能听见老鼠跑过梁木的声音,吓得她抱着教案坐到天亮。有一次学生发高烧,她背着孩子走了五里多山路去镇上的医院,回来时鞋都磨破了,脚底板全是水泡。那时的她也问过自己,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可第二天看到学生们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等她上课,又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海来阿木的歌里,总藏着生活最真实的模样。《你在听吗》里那句“那些锈迹斑斑的思念,有些寄往了天边,有些落在了山间”,让李淑娟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读过多少书,却总跟她说“讲台和舞台有相似之处,你的爱好几乎没变”。那时她还不懂,只觉得母亲在安慰她——她曾有过歌星梦,在学校的舞台上唱过歌,也拿过奖,可最后还是选择了三尺讲台。一次回娘家帮母亲整理旧物时,她发现一个铁盒子里装着自己当年的奖状,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母亲歪歪扭扭的字:“我家娟娟唱歌好听,教书也好听。”那一刻,她忽然懂了母亲的话——舞台不一定在镁光灯下,当她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们从懵懂无知到明事理,看着他们像小树苗一样慢慢长大,那三尺讲台,就是她最耀眼的舞台。

那些年,她追过的星不少。年轻时把程琳、费翔的海报贴在课本上,课间和同学一起哼《冬天里的一把火》;后来喜欢李谷一的歌声,觉得那声音里有家国的温暖;也为刘德华的敬业感动过,看着他在舞台上唱跳,觉得努力的人都该被偏爱。可从来没有一个歌手,像海来阿木这样,让她觉得如此亲近——不是因为他有多红,而是因为他的歌里有她的经历,他的故事里有她的坚持。她在家里练唱他的歌,在人行道边散步时哼起他的旋律,在公园里和老朋友们一起合唱,每一句歌词都像在诉说自己的过往。有人问她,一把年纪了还追星,不觉得幼稚吗?她笑着摇头——追星不是追着别人的光环跑,而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生活的朝气和力量。

海来阿木在歌里唱“生活的阴霾没有阻挡我奔着希望向前的心”,李淑娟的人生也是如此。从乡村小学到城市学校,从年轻教师到退休教师,她走过的路里有泥泞,有风雨,可她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她在讲台上站了三十六年,春来秋去,花开花落,把热血和青春都洒在了那里。她和学生一起演小品,把课本里的故事搬上舞台;她和学生一起板书,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个工整的汉字;她还会在课堂上唱几句歌,看着学生们惊讶的表情,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的舞台。那些没实现的歌星梦,没有消散在岁月里,而是变成了另一种模样——变成了学生们眼里的光,变成了讲台上的温暖。

如今的李淑娟,还是喜欢在傍晚时分练唱海来阿木的歌。歌声飘出阳台,落在楼下的花丛里,引得几只蜜蜂嗡嗡地飞来。她想起杭州演唱会上,海来阿木唱到最后一首歌时说:“谢谢大家来听我唱歌,希望我的歌能给你们带来力量。”那时她在台下用力鼓掌,手掌都拍红了。现在她才明白,真正的追星,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不是她追着海来阿木的星光,而是海来阿木的光,照亮了她心里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让她重新看见自己走过的路,看见自己坚守的意义。

风又吹来了,带着花香和歌声。李淑娟轻轻跟着哼唱:“山一重,水一重,你陪我孤独远行……”她知道,自己追的从来不是一个明星,而是追着那些藏在歌声里的岁月,追着那些未曾熄灭的梦想,追着那个在苦难里依然努力发光的自己。就像海来阿木从大凉山走到央视,她从乡村的讲台走到城市的讲台,每一个追光的人,终会在自己的路上,活成一束光。

暮色渐浓,阳台的灯亮了起来,温柔的光落在李淑娟的脸上。她拿起手机,在海来阿木的新歌评论区里写下:“谢谢你的歌,让我知道,无论多大年纪,只要心里有光,就能一直向快乐进发。”写完,她微微的笑了,像个小时候得到糖果的孩子——原来追星最动人的,不是看见别人的光芒,而是借着那束光,看见更好的自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