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铭岭的头像

郑铭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6
分享

杭城屐痕:追寻郁达夫的文学足迹(散文)

如果说,有哪位现代作家的文字能让我反复品读、心生敬意,郁达夫先生必在其列。青少年时读他的《沉沦》与《春风沉醉的晚上》,便被其自叙传式的率真所打动;后来了解到他与杭州的不解之缘,以及他为国家民族奔走的一生,更添几分钦佩。这个秋天,我决定沿着他在杭城留下的足迹,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寻访。

01.富春江畔故人宅

仲秋既望,我来到富春江畔的达夫公园。入园不远,便见一方庭院,石库墙门,低矮围墙,一幢二层木结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这便是郁达夫先生的故居。1896年12月,先生就出生在这里。 

故居门前,矗立着一座郁达夫铜像,他手执书卷,凝神远眺富春江,眉宇间带着几分清苦,这座雕像名为"独居苦学"。步入客堂,迎面便是先生一幅清瘦儒雅的画像。一楼还原了当年郁氏一家的生活场景,墙上悬挂着鲁迅的诗作和郁氏三兄弟的照片;二楼则保留了家人的居室以及先生少年时独居苦学的房间"夕阳楼"。 

先生曾回忆,他16至18岁在此居住的两年,是他一生收获最多、影响最大的预备期。1913年,先生离开家乡,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故居内还陈列着大量文字图片,介绍他的生平、书画和著作,展示了这位文学巨匠不凡的人生。 

辞别故居,我前往拜谒"双烈亭"。沿江行至鹳山东麓,拾级而上,半山腰的"双烈园"面江而立,为纪念郁华、郁达夫兄弟而建。郁华先生是著名法学家,因坚持司法公正遭日伪暗杀,与弟弟一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双烈亭"内有郭沫若、茅盾题写的"双松挺秀"诗碑,令人肃然起敬。 

02.风雨茅庐梦一场 

坐地铁至万安桥,前行数百米右拐,便看到了"风雨茅庐"的牌匾。这座位于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的中式花园别墅,由郁达夫亲自选址设计,学人马君武题名,是他在杭州藏书、读书和写作的地方。 

步入故居,斑驳的木门与古朴的庭院瞬间将人带回那个年代。这是一座带有日式民居风味的平房别墅,清水砖墙体,坡屋顶盖着小青瓦。布局分为正屋和后院两部分,四周筑有台阶和回廊,内有假山花木点缀,环境清幽古雅。 

展厅通过"一生传奇"、"一世创造"、"一心爱国"和"一意杭州"四个篇章,详尽介绍了郁达夫的生平事迹,包括他在杭州时期的活动、发表的文学作品、书信往来以及社会各界对他的追忆评述,多维度呈现了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和坚强的文化风骨。

1933年,郁达夫终于移居杭州,1936年5月迁入"风雨茅庐",在此与王映霞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舒缓岁月,并创作了小说《迟暮》及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然而,"风雨茅庐多风雨",度过短暂的蜜月期后,两人因性格差异出现情感裂痕,直至激烈冲突。1940年,郁达夫公开发表"毁家诗纪",王映霞无法忍受其暴露自我的病态,这对"富春江上神仙侣"最终劳燕分飞。先生在"风雨茅庐"居住不久后,便离家远赴南洋,以笔为戈,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如今,"风雨茅庐"已成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3.东梓关里迟桂香

郁达夫的小说中,我尤其喜欢《迟桂花》和《东梓关》,其创作意境清丽明净,颇有魏晋隐逸之风。1932年,先生发表《东梓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当时,人到中年的郁达夫漂泊多年,身染肺病,听从母亲劝导,到东梓关请名医许善元治疗。小说主人公文朴,分明就是先生的化身。故事虽不离奇,但对自然景物和淳朴民风的细腻描写令人陶醉,一个恬静悠闲的江边小镇跃然纸上。

那天,我携笔友自驾前往东梓关,一路的田园风光和山居野趣让人心旷神怡。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村史馆。从村志中得知,东梓关原称"东指关",是古代水上关隘,后因宋将军孙瑶葬于此,坟上梓木枝皆东靡,故改名东梓关。古时这里地处水运要道,商贾云集,繁华一时,至今仍遗留近百座明清古建筑。

东梓关人许廷询娶三妻生有十子,后人称其为"许十房"。许家人才辈出,三房长子许善元便是为郁达夫治病的名医。他医德高尚,经营"许春和"药房时,对穷人一概不收诊金,半施半卖。

古村异常静谧,游客稀少。古朴的石板街道旁,一边是水光潋滟的池塘,一边是古老的民宅建筑。池塘边树影婆娑,古宅粉墙黛瓦、翘角飞檐,最迷人的莫过于古建筑和树木倒映在宁静水面中的景象,如梦似幻。我沿着池塘寻访了许家大院、安雅堂、积善堂和大药房,尽力追寻小说中描写的地方,体验那份宁静质朴与闲适。 

古宅大多呈徽派建筑特色,砖木结构,屋顶设"马头"和"风火墙",内有天井鱼池,窗棂雕刻精美,花鸟走兽栩栩如生。沿着小说的故事线,我跟随先生的步履穿过一座座古宅、一条条古巷,最后登上老码头远眺,顿感水天开阔,富春山居图般的美景尽收眼底。 

离开前,我顺道来到古村的"小兮烧仙草"店歇息。临窗而坐,看风吹池水、翠柳垂丝,品一杯清茶,忽然闻到阵阵桂香。我不禁想起先生在《迟桂花》中写道:"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先生的文字与情感,亦如这迟桂花,历久弥香。 

04.翁家山探梅忆旧文 

对翁家山的向往,源于年轻时读过的《迟桂花》。这座位于西湖西南侧的小山,是龙井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因古时山中翁姓者居多而得名。与杨梅岭、满觉陇、白鹤峰并称为"石屋四山",向来是登高望湖、赏桂品茗的好去处。 

和满觉陇一样,翁家山也盛产桂花,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开花时节要比别处晚十多天。《钱塘县志》称其:"地宜桂,秋时如入众香国焉。"《迟桂花》发表于1932年12月,描述了翁家山独特的山野风光和淳朴民情。作者与学友之妹翁莲同游五云山和云栖寺时,先是为她的健美形象和心灵美丽而心动,后在一株秀美的迟桂花面前自净其意,感情得到升华,愿与之结为最纯洁的兄妹。这篇小说赞美了迟桂花虽晚开却格外馥郁持久的精神,是郁达夫后期作品中格调高远的代表作。 

那天,我特意按照小说描述的路线行走:先坐车到四眼井,从山下石板路走进满觉陇,顺着烟霞洞石级,依次经过水乐洞、十里琅珰、狮峰,通过西山游客道抵达五云山,最后前往云栖竹径。途中,我不禁想起小说中对男女主角心理活动的精彩描写,笔调真挚细腻,洒脱自然。我想,郁达夫若生在宋代,定是柳永、周邦彦那样的名士。

翁家山的"迟桂亭"是一座十二柱木质结构的亭子,周边郁郁葱葱,景色宜人。牌匾"迟桂"和楹联"半庭人静莺初懒,九月秋迟桂始花",均为郁达夫所题。站在亭中,仿佛能感受到先生当年的心境。

05.皋亭山下觅诗情 

郁达夫居杭期间,寄情山水,写下了多篇与杭州相关的游记,如《杭州》《皋亭山》《玉皇山》《超山的梅花》等。这些作品富有诗意,旁征博引,又注入个人情怀,意境清远,值得细读。

皋亭山俗称半山,是天目山余脉,属杭州第三座高山,自然景观优美,尤以"桃文化"最具特色。宋代就有"皋亭观桃"的习俗,至今遗风尚存。郁达夫曾诗云:"相约皋亭山下去,沿河好看进香船。"我来到皋亭山时,虽非桃花盛开的季节,但山间林深树密,秋高气爽,风送松涛,别有一番景致。行至山腰,一片桃林枝桠虬劲,想见春日桃花烂漫时,必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盛景。我立于林间,闭目遐思,似闻当年进香船上传来的梵音与笑语,又似见先生与友人并肩赏花、吟诗作对的身影。

06.超山探梅忆旧文

超山位于塘栖古镇南,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而得名。1935年,郁达夫写了《超山的梅花》,文中描述:"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超山是中国三大观梅胜地之一,以观赏"古、广、奇"三绝的梅花而闻名。

我前往超山时虽非梅季,但仍慕名而来,欲寻先生笔下的意境。行至山脚下,见老梅数株,枝干苍劲,虽无花,亦自有风骨。山间石径蜿蜒,偶有残碑断碣,字迹模糊。登高远眺,远山如黛,田畴纵横,心胸豁然开朗。遥想1935年,先生踏雪寻梅,何等雅兴!虽无梅花可赏,但先生文中的清趣,已了然于胸。所谓"境由心生",果然如此。

07.塘栖古镇运河情 

塘栖位于临平区,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因居民"负塘而居"得名。明清时期,塘栖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拥有广济桥、乾隆御碑、明清古建筑群等主要景点。

我走进塘栖古镇,古街纵横,商铺林立,运河水波荡漾。横跨运河的广济桥始建于明代,气势恢宏,见证了古镇的兴衰更迭。我缓步桥上,看往来船只,听船工号子,桥下流水潺潺,似在诉说千年往事。古镇虽历经变迁,但那份水乡韵味依旧浓厚。我想,先生若再临此地,定会为今日之塘栖再赋新词吧。

站在广济桥上,看着运河里缓缓驶过的船只,我忽然觉得,郁达夫从未真正离开。他的文字,他的情感,他的风骨,早已融入了杭州的山山水水。这次寻访,遍历先生在杭之旧迹,或故居,或山水,或古镇。虽先生已远去,然其文犹在,其情尚存。与其说是追寻他的屐痕,不如说是完成了一场与先生精神的隔空对话。而那些藏在他笔触里的细节之美,也将成为我自己人生旅程中一份恒久的回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