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小梅的头像

张小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6
分享

汨罗江上的永恒坐标

五月的晚风掠过汨罗江面,将楚地千年的叹息揉碎在粼粼波光里。暮色中的菖蒲在江畔摇曳,青翠的剑叶割裂晚霞,将残阳染作血色。江水裹挟着青铜编钟的余韵向东奔流,将时间的刻度冲刷成永恒的记忆。

我怀着无比虔诚敬仰的心伫立江岸,思绪的潮水伴随着江水一起奔腾,漫过岁月的堤岸,穿越在千年的时空隧道。公元前278年的那个黄昏,您义无反顾,抱石纵身跳江的身影再次重现:白发如瀑散入江风,衣袂翻卷成招魂的云旗,青铜剑与岩石相击的火星点燃了天边的晚霞,汨罗江见证了您惊心动魄的精神涅槃。您纵身一跃的弧线,不仅划破了战国末年的阴霾,更在中华文明的天空刻下永不磨灭的星轨。江面激起的浪花至今仍在时空深处回旋。这浪花并非寻常浪花,而是文明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涟漪。您纵身一跃的决绝,让汨罗江从此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而成为丈量民族精神的永恒标尺——既标记着忠贞与气节的高度,也丈量着文明传承的深度。

漫步江畔,沿着您用香草铺就的诗歌小径前行,江水在月光下铺展成流动的竹简。我俯身掬起一捧江水,《九歌》的韵律在掌心水纹中起伏渐变;眼前郁郁青青,清劲瘦雅的菖蒲叶脉里,《天问》的篆纹若隐如现;远处河床上被浪花反复磨挲的青石上雕刻的《离骚》平仄愈发清晰;游鱼穿梭的水草间,依然缠绕着《哀郢》的时空断章。岁月悠悠 ,江水东逝。带走的只是您的躯体,带不走的永远是您那高尚忠贞的灵魂和震彻古今的天道叩问。您用生命画下的问号,早已化作文化基因,在华夏血液里代代相传。文天祥过零丁洋时的长吟,与江底《怀沙》的和鸣共振;谭嗣同"去留肝胆"的绝唱,同《惜诵》的余韵交响。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的誓言,恰似《橘颂》在新时代的汨罗江上空交织成璀璨的星图,构建成永恒的坐标。

暮色渐浓,江风送来龙舟鼓点,如大地的心跳穿透古今。岸边您的青铜雕像沐着月光,衣袂永远保持飞扬的姿势-——这不是凝固的死亡,而是永恒的新生。您忧思的目光穿越千年的迷雾,注视着这个您深爱的民族如何从烈火中淬炼成钢。那些镌刻在崖壁上的诗行,已化作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那些浸透血泪的"香草美人",早已在民族记忆里生根抽芽。龙舟划破的不仅是江水,更是蒙昧的迷雾;粽叶包裹的不止是糯米,更是文明的薪火。当孩童腕间五彩丝线在晨光中闪耀,您的爱国情怀早已化作人间烟火。 江水滔滔,星辉浩荡。江水用奔腾不息守护着大地的血脉,星辉用亘古之光守护着苍穹的深邃,而汨罗江用永恒的精神坐标守护着文明的航向。这个坐标的横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纵轴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守,原点则是"哀民生之多艰"的赤诚。

岁岁端阳,今又端阳。我们立于江岸,不仅是在追忆两千年前的您,更是在为民族精神的天平道德上增添新的砝码。当无人机编队在汨罗江上空组成《九歌》星图,当数字屈原在元宇宙中续写《楚辞》,我们终于理解:那些被浪花磨挲的诗行,那些被岁月淬炼的精神,正在与时代碰撞中迸发新的光芒。我们纪念的是屈原,又何止是屈原!我们纪念的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不灭的信仰和不朽的灵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