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面目狰狞的日本士兵将一位中国母亲与婴儿关在同一房间,接着不断给房间的地板加热。他们的目的极其残忍,就是想观察当地面温度升高到多少度时,这位母亲会丧失人性,把婴儿垫在脚下以求自保。然而,他们彻底低估了母爱的伟大。面对持续升高的温度和死亡的威胁,这位母亲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始终将孩子高高举起、紧紧抱在怀里,直至生命终结……
这并非电影虚构的场景,而是二战期间发生在我国东北的真实惨剧。日本法西斯在东北建立的秘密细菌战部队——“731部队”,曾犯下“母爱实验”这样令人发指的罪行。这一实验只是日寇在华实施的众多人体实验之一,是他们累累暴行中的冰山一角。
“啊——啊——” 随着一位我国中年妇女撕心裂肺的惨叫,电影画面骤然切换。镜头里,日寇暴徒又开始了残酷的冻伤实验…… 坐在电影院后排的我,根本还没从上一幕的冲击中缓过神。胸口剧烈起伏,愤怒、震惊、激动与悲伤在胸中交织翻涌,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恍惚间,脑海里的历史画面拉回到1937年——南京沦陷,日寇正对手无寸铁的同胞施以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忘记?怎能忘记!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又怎能轻易淡忘日寇曾经在中国这片领土上犯下的滔天暴行?怎能对他们从未熄灭的侵略野心视若无睹?南京城30多万死难同胞的冤魂,那些在屠刀下绝望呼喊的老人、孩童、母亲……他们能允许我们忘记吗?那些被鲜血染红的河流,被尸身阻塞的街巷,能允许我们忘记吗?
14年山河破碎,14年浴血奋战。正是这14年,我们的先辈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用生命点亮胜利的黎明。抗战烽火背后,是千千万万英雄将生命奉献给黎明前的黑夜,是他们用血肉挽救了破碎的山河。他们中,有孤悬敌后、至死不渝的杨靖宇;有百折不挠、铸就铁骨忠魂的赵尚志;有太行山上运筹帷幄、血染十字岭的左权;有纵横皖东边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骑兵将领彭雪枫;有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佟麟阁;有挥舞大刀、奋勇杀敌的赵登禹……还有那狼牙山五壮士砸毁枪支、纵身跳下悬崖的决绝,淮水之畔刘老庄连82位勇士寸步不让、全部壮烈牺牲的忠勇,乌斯浑河刺骨的急流中,八位女战士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手挽着手走进滔滔江水的坚毅……每一位英烈的名字都镌刻在民族的记忆里,他们的精神如明灯,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观影读史看世界。从《南京!南京!》《南京大屠杀》《南京照相馆》到《731》;从《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拉贝日记》到《魏特琳日记》,这些影片和著作的存在,难道是我们大家对日本纠缠不休、无法释怀吗?不。回望历史与当下:从明代的倭寇袭扰,到甲午战争的屈辱,再到八国联军的恶行;从强行占据台湾,到九一八事变的炮响、七七事变的全面侵华,再到731部队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南京大屠杀的血流成河;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到在南海的无端搅局,再到如今美日韩勾连的野心、对《和平宪法》的不断架空……日本何曾有过一天,停止过对我们的觊觎?说到底,不是我们放不过,而是他们从未真正放下过我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的屈辱和惨痛早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就要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正因刻骨铭记这沉痛的教训,觉醒的中华儿女痛定思痛,奋发图强,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砥砺前行。他们众志成城,前赴后继,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和挫折,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壮山河的斗争史诗,终于让昔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蜕变为今日这般自立自强的泱泱大国。
我的前排坐着几十个小学生,他们自始至终一声不吭,小小的身躯挺得笔直,目光紧紧锁在屏幕上,那专注而凝重的表情里,没有孩童惯常的嬉闹,只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从这份沉静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一种力量——那是新一代接过历史记忆的力量,更是民族血脉中不曾断裂的担当。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警世箴言,始终在历史长空中回响。那些浸透血泪的苦难,那些刻入民族骨血的伤痛,之所以要刻骨铭心、代代相传,从不是为了播撒仇恨的种子,而是为了警惕战争、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与暴力。铭记历史,吾辈自强,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才能更好的前行。
走出电影院,秋日的天空一碧如洗,几群白鸽正舒展翅膀,在错落有致的楼宇间悠然盘旋,鸣叫清脆。街道上车水马龙却井然有序,远处不时有警车缓缓驶过,警灯闪烁的红光蓝光,在和平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安心。 我在路边的长椅坐下,从包中取出纸笔。指尖微颤,却仍一笔一画郑重写下:“勿忘历史,吾辈自强。”笔尖停驻的刹那,仿佛有万千过往的声音在耳边呼啸——是硝烟中的呐喊,是深渊里的低语,是历史的无声倾诉;又如看见无数未来的道路在眼前铺展,无数坚定的脚步正踏响征途,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