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翻开《羊道》,指尖仿佛触到了阿勒泰“春牧场”的风——随着李娟的文字踩过转场路上的青草,连空气里都飘着雨后田野的清香;再读时,那份身临其境感愈发浓烈。像真的蹲在毡房门口的火堆旁,看火焰蜷曲着身子舔舐干牛粪,听远处风声裹挟着羊群的低咩漫过来,连胡尔图汤的浓香与溪水的清冽,都真切得能钻进鼻腔。令人早已跳出对游牧生活的浅层窥探,转身沉浸入草低现牛羊,阳光日子里的惬意,触摸到人生与土地、牛羊与牧场、帐篷与骆驼、风雪与生命交织的本真脉络。
李娟笔下的日常,从不是刻意包装的“诗与远方”,而是藏着生存智慧的“人间烟火”。就像给产后虚弱的母羊喂粥:母羊瘫在地上站不起,妈妈端着熬好的小米粥,蹲得和羊一样低,铁碗贴着羊嘴慢慢灌。粥顺着羊嘴角淌下来,她随手用袖口一擦,眼神里没有丝毫嫌弃,只有“一定要让它活下来”的坚定——在牧民眼里,羊的命连着一家人的冬夏,这份认真里,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生存最朴素的担当。
到了夏天牧草最盛时,母女俩割草晒草的场景更显踏实:“指尖一碰满是草汁的清香,蓿割下来摊在阳光下,晒得软塌塌的,扎好的草捆摞在毡房后,像座敦实的绿色小山。” 扎克拜妈妈那句“多晒点,冬天羊才有得吃”,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晚煮奶茶”,却道尽了生存的底层逻辑:把当下的事做足,才能扛过未来的难。这些看似无波无澜的动作,藏着最动人的生存哲学:不是对抗生活的凌厉,而是认真对待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
书中最戳人的,是三代人之间悄然传递的“生活底色”。外婆总坐在毡房门口捻羊毛,线轴转得慢悠悠,往事也跟着飘出来:“以前转场靠人背,哪有现在的骆驼”“你外公找失散的羊群,在雪地里走了三天三夜”。她从不说“苦”,只在故事收尾时轻描淡写一句“都过来了”,可这份平静里,藏着比诉苦更重的分量——那是熬过无数风雪夜后,刻在骨子里的从容,像草原上的老树桩,默默把苦难岁月画进年轮里。
扎克拜妈妈则把这份“从容”酿成了实在的本领:她能凭草色辨草场,知道哪片坡的草最肥嫩;能靠云形识天气,清楚哪块洼地能躲暴风雪;还能用最少的面、最省的油,做出顶饿的馕。而李娟,从一开始跟着母亲跌跌撞撞学赶羊、连缰绳都攥不稳,到后来能熟练辨认牧草好坏,甚至在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时,主动扛起拆毡房的木杆——这份传承从没有仪式,没有嘱托,只是在日复一日的奔波里,把生活的担子悄悄接过来,让韧性在血脉里慢慢延续。
《羊道》的牧场里,人与“无常自然”的相处,更藏着值得细品的生存智慧。阿勒泰的天气像个没谱的孩子:前一秒阳光晒得人暖烘烘,下一秒沙尘暴就裹着雪粒扑过来,打得人脸生疼;刚搭好的毡房,夜里可能就被风雪压得变了形。可牧民从不对天抱怨,也不徒劳对抗——沙尘暴来临时,先把羊群赶进毡房后躲着,再顶着风用石头压住毡房边角;雪停了,一家人拿着木铲扫净毡房上的积雪,生起火炉,让暖意慢慢抚慰冰冷的毡布,把日子重新烘得暖和。
一次罕见的旱灾:牧草枯得发黄,羊群瘦得只剩骨架,肋骨根根分明。扎克拜妈妈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在戈壁里找那些还带着点绿意的草根,挖回来洗干净喂给最弱小的羊,嘴里反复念叨“能保一只是一只”。这份态度,不是与自然对抗的倔强,也不是向困境屈服的软弱,而是在无常里守住“力所能及”的清醒——接受自然的难,也尽自己的力,不慌不忙,不怨不馁。这份通透的坚韧,比任何“征服自然”的口号都更有力量。
而《羊道》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跳出了传统散文的抒情框架,用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笔触,全景式铺开哈萨克牧民的生存图景:既有“栽倒的骆驼”“走失的羊群”这类充满张力的生命叙事,也有“冰冷的转场之路”这类直击生存本质的残酷描写。这种“去诗意化”的写法,打破了城市人对游牧生活的浪漫想象,把“生命脆弱”与“生存艰难”的状态,赤裸裸地呈现在迁徙的路上。
相较于李娟早期《我的阿勒泰》的诗意氛围、《记一忘三二》的幽默轻快,《羊道》牧场的创作姿态显然更成熟、更深刻。像她曾经说的“人总是被困在某种境地”,像一条隐形的心线贯穿全书——既不回避游牧生活的心酸苦难,也不沉溺于悲情叙事,只用白描般简洁且有力的文字,把哈萨克人在极端环境里的生命韧性,转化成了震撼人心的文学力量。
就像她笔下的困境,从不限于草原:城市里的人不用怕房屋漏雨、风雪掀顶,却失去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少了在广袤天地间驰骋的洒脱;我们向往的“田园牧歌”,不过是疲惫时的想象——田园从不是完美的幻梦,它有清新的空气,也有赶不完的牛羊、更有躲不过的风雪。毕竟,任何一种生活都有两面,牧场雪夜迁徙的牛羊,没有谁总能一马平川,即便走了弯路绕远,也能看见不同的风景。但收获美好时,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生活永恒不变的法则。
李娟笔下的那条“羊道”,从不是一条只属于草原的迁徙路:它是生存之路,藏着认真生活的勇气;是传承之路,载着三代人的韧性;更是一条让我们“重新学会感受生活”的路。它从不用大道理说教,只用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从不在高处的幻想里,而在每一个“当下”里——其实从不是站在高处的幻想,也不是避开所有苦难的顺遂,而是守住对生命的温柔、对自然的敬畏——像扎西妈妈喂母羊时的耐心,像牧民面对风雪时的平静,既不轻视一株草的生长,也不抱怨一场雪的降临。
当合上书页的瞬间,闭上眼、城市的喧嚣便涌了进来——车鸣声、广场舞声、手机消息提示声,裹着“更快”“更多”聚集来的焦虑,压的把人们往向前冲的洪流里推。我们总忙着抬头看远方的目标,却忘了低头看脚下的路,忘了感受风的温度、阳光的和煦,月光的婉柔,听而不闻枝条草丛下的促织蝉鸣……
我想只有守住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保持对日子好坏的热爱,便是生活最该有的模样。这份质朴的道理,终究是《羊道》牧场给予了最珍贵的精神馈赠——让我们在喧嚣城市的奔忙中,困了、累了、找不到方向时、总能想起阿勒泰草原的星空夜色下,毡房门口那束跳动的火光,正映着牧民喂羊、捻线的身影,也映着那份“认真活着”的坚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