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成的头像

李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1
分享

笔墨纵横三万里.侠之大者话金庸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江湖,都有鲜衣怒马仗剑天涯的意境,记不清多少个炙热漫长的暑假,嗡嗡电风扇声翻开了“美人如玉剑如虹”的梦中呓语,窗外飞雪矮挤在邻居家火炉旁,仰望黑白电视机里策马奔腾的弯弓射雕,从此有了青春期的浪迹天涯热血憧憬,更忘不了“依稀往梦似曾见”的韵律情怀。

直至天命有五,才明白你我皆为骡马,规规矩矩跪地捡碎银时,更懂得那些年所梦想的“寒江孤影,江湖故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原来只是经历后对世事无常的淡然…

金庸,家喻户晓,年少离家、乱世求学,长大后做翻译、编剧本、写武侠、撰社评……从没有忘记南湖的雨、钱江的潮,或是氤氲不散,或是洒满衣襟,于金庸而言,无论何时何地,都免不了叹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终成为一代武侠文宗大师。

查良镛,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或是记住的人大概就相许少些。1955年,查良镛创作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第一次使用笔名金庸,金庸,由“镛”字拆分而来,到1972年宣布封笔,他以十五部武侠小说构建了一个兼具豪情与哲思的武侠世界,让“侠”的精神深深根植于国人文化记忆中,火遍大江南北。

但是他还曾出过一本书,叫《论祖国问题》,署名黄爱华。笔名的言下之意是:我是黄种人,我爱中华,最早体现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精神信仰。

在近代武侠文学的星空中,金庸的如同一颗璀璨的恒星,其笔下的江湖影响了几代人。书中的萍踪从不只是刀光剑影的厮杀,更是人性与道义的考场。所谓一个武字拆开就是止戈,意在和平制止。在他的作品里,侠义不再是单纯的哥们义气和除暴安良。

金庸曾用书中郭靖讲出: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他塑造的郭靖以一生践行与襄阳城破共存亡的诺言;萧峰豪迈悲壮,在民族大义与兄弟情深间做出痛彻心扉的抉择;杨过历经磨难,终以“神雕大侠”之名扛起宋军抗敌的责任。这些人物跳出了“非黑即白”的扁平设定,有挣扎、有信仰、有遗憾,有呐喊、更有家国情怀。

我们每当翻阅,感觉书中人物的生命在字里行间跳跃喘息,让读者在热血沸腾之余,更能触摸到人性的复杂与阴暗。

金庸小说的背景,多在王朝更迭碰撞之时,如宋辽对峙、宋元交替、明清更迭。从他的第一本《书剑恩仇录》初现江湖,到最后一本《鹿鼎记》杀青,迎难而上的英雄形象层出不穷,家国情深的侠义之士接续不绝。

这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是一以贯之的,他的文字兼具文学性与通俗性,将历史背景与虚构情节巧妙融合。《鹿鼎记》借韦小宝的市井视角窥探康熙朝的风云变幻,《射雕英雄传》以宋金对峙为舞台展开江湖传奇,历史的厚重为武侠故事增添了真实感,而江湖的灵动又让历史叙事更具张力。

同时,他将儒家的仁、道家的逸、佛家的悟、融入故事,使武侠小说跳出“娱乐读物”的范畴,具备了深刻的国学文化内涵。

2003年十月西岳华山北峰秋高气爽,云潮翻涌。一场承载着无数文人骚客期待的现实版“华山论剑”在此拉开序幕。金庸先生亲临参与这场活动,其细节充盈着文化韵味,展现了武侠文学与现实的江湖意境,可真是“华山论剑,心随意动,笔气纵横,无需刀剑相加,以意御气,谁人挡其锋……成为现实经典盛事的江湖佳话。

那天登上北峰后,活动迎来标志性时刻,金庸先亲笔题写的“华山论剑”摩崖石刻揭幕。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兼具侠气与书卷气,放下笔,当即吟出“笔锋挑云海, 独步问苍峦”,高山云雾之巅的他是何等的豪迈,这既是对小说中经典情节的致敬,也将这份武侠记忆永久镌刻在华山的山石之上。这一刻,文字、峰峦、与武侠情怀相互交融,让“华山论剑”从文学想象落地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叹的文化符号,现场掌声与山间风声相互交织,仿佛穿越时空的江湖喝彩。

随后,金庸先生与三位文化界的“江湖同道”展开深度对话:“巴蜀鬼才”魏明伦以犀利文思解读“剑影江湖”中的人性善恶,“关中刀客”杨争光从地域文化视角畅谈“侠旅萍踪”里的江湖百态,“北大醉侠”孔庆东则以灵动笔触剖析“情为何物,只影向谁去……”中的“李莫愁”情怨遗憾。

众人从不同维度切入,与金庸先生共话武侠世界的精神内核、文化内涵及影视传播,既有对小说情节的细致拆解,也有对“侠之大者”等核心思想的深度探讨,让这场“论剑”超越了娱乐互动,成为一场现实版的且兼具观赏性剑舞风华。此次华山论剑、风起松涛,云涌天际,直至金乌西坠玉兔东升,皆在谈笑中。

金庸先生不仅是编织侠客梦的宗师,更是是一位唤醒大众独立思考的“大侠”,以《天龙八部》北宋丐帮为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庸武侠小说深远的寓言价值。他绝非仅仅在书写一场快意恩仇的江湖旧梦,而是在进行一场犀利的社会病理与民族矛盾解剖。

丐帮中人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连他们都张口闭口民族大义,是因为宋朝时长期受外族欺凌,边患不断。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上至皇帝公卿,下到市井乞丐,都对国家危亡深切关注,甚至成为抵御外族侵略的有生力量,做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通过笔下人物的悲剧,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却呼吁独立思考与精神觉醒。真正的“侠义”,不应是盲从和狂热,而应是基于理性、人性和爱国价值的判断与行动。

乔峰从宋人眼中的“契丹狗”到“辽国罪人”的身份困境,与雁门关崖下一跃止战的“苍生”观,正是对这种侠义、和平、无奈状态下的终极超越,也代表了金庸的止戈为武高深所在。

世人说“有井水处有柳词,有华人处有金庸”他的武侠故事里所反映出家国情怀,伦理道德,善恶正邪,爱恨情仇,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主题!这些经典作品还要不断地传承下去,翻卷有益,点亮心灯。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对人性天理的维护,多一些对美德良行的爱护,多一些对凡人善举的保护,爱憎分明,惩恶扬善,侠风道骨,匡扶正义!这才是江湖不朽的传说!

2018年,这位“武林泰斗”悄然离世,但他留下的江湖从未远去。他的作品被反复改编为影视、等多种形式,“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被无数人铭记。

一代宗师,留下了一个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江湖,留下了一个剑胆琴心,侠骨柔情的江湖,留下了一个倚天屠龙,书剑恩仇的江湖,更是一个无数人心中自己的江湖!

真真正正担起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金庸以止戈之笔,写华夏精神,讲中国故事。骨子里多年孕育一脉相承,是中华传统文化厚重的蕴藉,是故乡情结和家国情怀。“侠”的精神更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

金庸用一支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有温度、有风骨的江湖,而这个江湖,永不枯竭,终将在岁月长河中永远流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