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泉州北郊,清源山中泉声激越,百鸟争鸣。沿盘旋山路越往上雾越浓,时有云朵从四面车窗进来,又从顶篷飘飞出去,中峰高处长年云蒸霞蔚,故又称“齐云山”。在峰峦起伏的山间行走,成荫的花树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无边美景若隐若现,仿佛进了仙境。
山顶远望,云海中的温陵古城市井街巷,与远处奔流的江海波涛尽收眼底。这是宋元时期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这里的二十二处世遗点,见证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在涨海声中梯航万国的壮阔辉煌。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成了世人向往并流连忘返的地方。
清源山起于闽中戴云山脉,绵延向东南而来,至泉州城北为府治屏障主山,俗称“北山”,亦称“齐云山”。山中奇石、活泉、古树及岩洞遍布,有十八胜景闻名于世,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像岩、赐恩岩、南台岩、清源洞、虎乳泉、灵山伊斯兰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群诸胜为著,享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上大学时,我常与同学结伴游走山中,寻访历代权贵、仕子、僧道题留满山的摩崖碑刻,如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现代高僧弘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等,计有五百余方。工作后,虽生活在清源山脚下的市区,离山更近,但世事纷扰,倒少来登山,与山疏远了。
如今,年过不惑,常有出离尘嚣之心,想回归山林,找一树荫安然读书,寻一岩洞静听风语,在山水间寻遇澄澈的自已。若得一日闲,山中度千年,总觉人世繁华,终抵不过“青山隐隐水迢迢”。现四方云游,不单是视觉上的欣赏,更是心灵的遇见和触动。钟灵毓秀的清源山,清淑之气郁积磅礴,是个读书修行的好地方。曾有唐代的欧阳詹、林蕴、林藻,明代的李光缙、王慎中、顾珀等名士结庐山中耕读,也不乏方外之士隐居山林修行得道,其中流传着诸多典故与传说,使名山更具秘境的文化内涵。地灵而人杰,唐宋以来文风蔚起,时任泉州郡守的王十朋,赞此“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
沿清源古道穿过静寂时空,恍若千年之旅。位于中峰顶峰的清源洞,为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称“第一洞天”,是我此行登山的目的地。天刚破晓,清源洞住持吴历田道长早已在洞口等我;见他一袭古风素衣布鞋,飘飘欲仙,身后跟着几只刚喂食过的公鸡,欢快地打鸣拍翅。一缕茶香从洞中逸出,满山青翠云雾氤氲。
清源洞又称清源上洞、纯阳洞、裴仙岩、蜕岩、齐云岩等,传说与一大蟒蛇有关。吴道长慢斟一杯茗茶,悠然说道。
相传,古时候清源山下住着一位家财万贯的李员外,生一独女名阿蓉,二八芳华待字闺中,长得花容月貌。一日,李阿蓉随母到弥陀岩礼佛,巧遇每天到山中习武练剑的秀才吴重九。一个文武双才的有为青年,一个情窦初开的花样少女,他们一见钟情,心生爱慕,便相互私订终身。
不料被瑞像岩旁三蟒洞的蛇妖撞见,蛇妖觊觎阿蓉的美貌,便化身为一美男子,带礼金先赶到李员外家提亲。员外想考察蛇妖所化青年人的才学,便令他以门前的刺桐花为题作诗,蛇妖不假思索,献上吴重九在清源山吟过的《刺桐花赋》,博得李员外的赏识,顺利订下了亲事。
古早时的儿女婚姻,都是听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阿蓉回家后,得知这一消息顿时花容失色,她认得《刺桐花赋》乃吴重九所作,赶忙将其中隐情连同与吴重九私结鸾盟之事告知母亲,转与父亲相商。李员外得知后大怒,责骂女儿行为不端,执意要将李阿蓉嫁给蛇妖所化的青年人。
待吴重九来提亲时,遭李员外一番斥责,被轰出门外。李阿蓉闻讯赶往吴重九处安慰,却被蛇妖尾随劫走。吴重九挥剑与蛇妖大战,从老君岩打到清源山顶,又从山顶杀到弥陀岩。后因吴重九久战乏力,又中了蛇妖毒雾,在弥陀岩含恨而亡,阿蓉悲痛欲绝,自刎于吴重九身旁。翌年春天,弥陀岩畔长出两株相拥合抱的树,一株重阳木和一株榕树,浑然一体,人们都说那是吴重九与李阿蓉的化身。现在,我们走到清源山弥陀岩的石崖边,就能看见这对交缠而生的情侣树,千百年来它们根相盘枝相缠,“天侣呈瑞”难分难舍,演绎着一段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传说。
至南宋绍兴年间,有位道人叫裴思休,浙江绍兴人,自幼学道,四处云游济世。常戴一通草花行歌于市,吟唱:“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安乐是便宜”,自在逍遥。时云游到泉州城,闻有一蛇精作祟,祸害生灵,决意降服它。裴道人从市区百源清池一路追蛇到清源山,巨蟒逃入清源洞中,裴道人索性坐洞口封住,使巨蟒不能再出来为祸人间,最后他竟坐化成仙。百姓感激裴道人的恩德,就在洞内塑裴仙的真身泥像以祭祀,其岩因裴道人在此蜕化,称“蜕岩”,洞亦称“裴仙洞”。
我随吴道长漫步洞前,仰望洞顶一天然岩石,形似大蟠桃,古色苍然,山藤攀挂。岩上刻有“蜕岩”、“羽化登仙”、“有仙则名”、“棲碧”等历代石刻数方,还有一方大字“出世清真”,笔力遒劲,系康熙帝称为“江南第一清官”、素有“施青天”之誉的施世纶所题。后人在洞口构筑裴仙石室,约一人高,宽有两米,门柱石楹刻有“道满好斟三盏酒,山灵长笑一枝花”,历千年读之,仍觉裴道人那股飘逸的超凡仙气,扑面而来。
来日皆可期,山水有相逢。谁知最高处的清源洞,竟能通到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所在的洛阳江。要话说,清未民初,泉州城内有位乡绅,见裴仙坐像破损,便鸠资雇了一位塑佛匠前往清源洞修缮。听说裴仙坐像下有个窟窿很深,可究竟有多深,谁也不知道。整修的塑佛匠也好奇,于是他拿一竹竿向洞里头一探,果不见底,又用绳子系了一块石头抛下,仍无果,遂作罢。趁着停工吃饭的空档,塑佛匠的小徒弟偷学师傅的样子,把绳子系在扁担上往下探,结果一不小心,扁担给掉进窟窿里去。塑佛匠回来找不着扁担,一番盘问后哭笑不得,此事便不了了之。
约半年后,有位洛阳街的商人到塑佛匠的店铺,说那根丢失的扁担被他捡到,老师傅自是惊疑不信,问商人如何断定捡到的扁担就是他丢的那根。只见那商人拿出扁担,上刻“整修清源洞裴仙塑像用”几字,还署着年月日!塑佛匠忙问商人,哪里捡得,却听商人说是行船在洛阳江时捡的,塑佛匠恍然大悟:原来掉落清源洞窟里的扁担,溜到洛阳江去!自此,清源洞通洛阳江的传说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清源洞竟通洛阳桥》的故事,收集于吴藻汀先生的《泉州民间传说》中。吴藻汀(1888~1968年),名堃,泉州城区东街菜巷人,是中国近代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史学家,也是吴历田道长的爷爷,著有《泉州民间传说》等六辑作品;于1958和1961年曾两次晋京,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和全国各民主党派中央全会扩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首长的接见。吴藻汀的泉州民间传说研究,塑造了两个泉州的形象,一个是世界中的泉州,一个是中国的“民俗泉州”。
吴道长受他爷爷的故事思想影响至深,他说:“我是听爷爷讲民间传说长大的”,“小时候,家族、邻里间讲古的氛围很浓,里巷、树下、豆棚瓜架都是民间传说的好地方”,“我会为长辈们搬椅子、端茶杯,每天缠着他们讲故事,有地名、民俗、历史轶事、名胜古迹等等”,“然后再将故事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那时的吴道长身边就常围着一群小故事迷,粉丝团。这种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文学,成了滋养泉州这片土地的养分,成了流淌在百姓身上的气血,成了他们的根脉传承。
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历史上曾有6000多座宫庙,供奉着500多位神祇,耸立泉州各处的宗教建筑和遗址,其风格迥异独特,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个人神共居的奇妙地方。小时侯的吴道长常跟随母亲到处点香烧金拜拜,如天后宫的妈祖、花桥宫的保生大帝、玄妙观的三清道祖、关帝庙的关公、狮头岩的李仙公、清源洞的裴仙公……等等神明,从小耳染目濡了人可修炼成神成仙的事迹,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些传说故事里,顺理成章地仰慕并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现为泉州市道协常务副会长、福建省道协副会长、中国道协理事的吴道长,自幼对道家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有着极深的不解之道缘。他喜枕清风明月,与烟霞为伴,独居山中潜心修行,自1994年参加道教工作,2OO7年获正一派初授箓,2O17年得全国正一派升授箓,盟正道位;2002年任清源道观主持至今,曾出席第一至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多次率团赴东南亚、港澳台进行道教文化交流,把生活中的一切转为道用,他说:“让社会变得和谐,人生变得有意义即是修行”,要为祖国和平统一、繁荣发展尽一份修道人的诚心努力。一方面遁隐修仙证道,度己度人;一方面入世济世,广行善举,奉献社会,积功累德。居山野而安然,处闹市而不乱,红尘处处是道场。
人世的代代传承,像一棒接一棒的运动接力赛,每代人都在各自的使命担当中修炼前行。现任清源洞主持的吴道长谈起清源洞的历代兴废修建,如数家珍,像汩汩山泉娓娓道来。
早在秦汉,泉州就有隐者、方士和巫术的活动,民间信仰盛行。清源洞始建于宋绍兴年间,奉祀坐洞蜕化的裴仙,成道教圣地。洞西麓,有宋两任泉州知州真德秀题镌的四至界刻。遇时庆佳节,常有游客来此饮酒奏乐,有背道家的虚静清修,后有贤人在道室左侧构筑佛殿,供奉普陀大士,设蓍龟签筊供士庶百姓占卜祈求神灵,渐除荤酒喧闹风气。宋代,佛道文化已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民俗生活紧密相融。
宋朝末年社会动荡,山寺道观受毁废弃。至元十八年(1281),僧人法昙组织修复,时任梅州知州的蒲寿晟,与任福建平章政事的弟弟蒲寿庚捐巨资援建,规制超之前了许多。21年后的大德五年(1301),法昙的高徒一聪重修清源洞殿宇,得到时任万户的孙天有和蒲寿晟的孙子蒲仲昭(一卿)等人的鼎力相助,增建了应真阁和观空楼两处,又开垦新田地,用于祭祀香火用度。元统二年(1334),法昙的法孙契因再次重修纯阳洞的佛仙二殿和门楼,又得到蒲仲昭的资助。元朝期间三次修建清源洞的情景,刻于洞东楼后摩崖石壁,为至元四年(1338)万安禅寺僧人用平所撰《重建清源纯阳洞记》,约1150字。碑文:“天下山川岩洞幽胜之处,必仙佛所庐,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乃相与成物外之风致也”、“悟清净无为之理,了仙佛异派同源。”,体现了当时佛道合流的相互包容。令人惊叹的是,清源洞奉祀道教裴真人,元代的佛教僧侣、伊斯兰教徒、儒士、官员等多次协力共修,呈现出了泉州不同宗教间相互融合和谐共存,多元宗教文化开放包容的大气象。
现嵌在清源洞的石门墙上一方“清源洞”石匾,系明嘉靖年间历官户部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浙江参议的庄一俊所题。据《晋江县志》载,有一次庄一俊到清源山顶饮酒作乐,酒兴正酣时,看到有位头发秀长的青衣女子行酒,便让她背对着自己,用手捉住她的头发蘸墨汁,写下了“清源洞”这三个大字。性情如此潇洒,难怪自号初仙。
明万历中兴,二十六年(1598)泉州知府汪道亨命詹仰宪重修清源洞、郭惟贤作《重修纯阳洞记》。此次修建,让清源洞成了一个“文梁劲桷”的宏伟殿堂,其后有明室,室有幽堂,可供游人欢聚、宴会和休憩;旁有太清阁翼殿,矗立蜕岩之间;西侧有浮柱,一条蜿蜒甬道可达山顶的大士亭,是个观光、祭祀、祈福的好地方。站在山巅高处,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念天地之悠悠。
山门左侧有石亭,立一方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何乔远撰的纪德碑,上刻“泉山之句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此时清源山已然成了旅游胜地。
清朝入主中原后,实施汉化政策。自康熙起,大力推行儒家文化,汉传经典成为王公贵族在内的满族人的必修课;到乾隆中期,满人几乎全部以汉语为母语。梁启超称,清朝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护山灵兴文脉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许多名胜古迹因此得以较好保存。
顺治十六年(1659),泉州同知彭清典《修纯阳洞记》:“昔宋.裴道人成真于此,就洞祠之。……泉钜公辈出,科名甲海內,实此山钟秀。……是役也,非敢效张融舍宅、陆襄置殿,奢祈福报,特以修举废坠,为此邦护惜山灵,职不容诿。……”。表明了自己的修建是出于修举废坠,保护山灵的目的,是职责所在。
清朝期间修葺清源洞,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四.山川志.清源山》有记载的,就有七次。
清源洞东侧石垣山门上,横刻楷书“第一洞天”门额,为康熙元年(1662)“粘国舅”粘本盛撰书。康熙十八年(1679),觉霍拓驻节温陵,“特以先贤旧迹,不忍湮没于将来,以贻山灵之憾”,“捐俸属山僧葺新焉,涉旬而工成”,作《修裴仙像记》。乾隆十六年(1751),泉州太守王廷诤重修清源洞,陈大阶撰《重修清源洞记》:“洞规制仍旧,惟西偏面南新筑小楼一楹,足供眺远”。
为“废者重新,颓者修整。……申严挖土之禁,从此林木葱蒨,脉气郁蒸,岳降有基,崧高再咏,……”,张光宪《严禁.兴岩记》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令王隽严禁兴岩,绅士颂其德政:“乘时兴工,从山门外上至观音厅、裴仙洞、观空楼、偕乐亭止,……绅士等以忠献、文庄二公皆源山降灵,功在当时,泽垂后世,为位于观空楼上,奉为本山司土明神。又以邑侯有造福山灵之功,于观音厅殿左奉安长生禄位,勒功贞珉,与源山并垂不朽。”。
忠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韩琦的谥号,在仁宗末年拜相,至神宗即位;史载:其“传为泉山降神”而生,“生韩宫”旧址在泉州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舍,现仍立有“韩琦出生地”碑。文庄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蔡清,历任礼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南京国子监祭酒等职,创立“清源学派”,其理学思想影响全国,被誉为明代朱子学者第一人;史载:“明文庄蔡先生发解,清源山鸣如玉磐者三日”。此次修建时,将忠献、文庄二公奉为本山司土明神设祀在观空楼,又以大邑侯秋圃王公(王隽)治理地方守护山灵有功,奉长生位在观音厅殿左侧。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绅士陈联捷、林聪、柯者仁等《公议修补赐恩后茂山龙公立碑记》,将蜕岩及观音厅与东楼僧房暨西边护房等寺宇次第修整,朋来轩旧址的观空楼改为观光阁,山门、林素庵公檀越祠也给予修葺一新。
清嘉庆十年(1805),“林君文时、王君日耀、黄君清和、蔡君泽曜同游于此,见古迹之颓废,共谋修葺,以复旧观。”。王恕思作《公修蜕岩前亭记》:“蜕岩石龛之前建广亭数楹,所以奉裴仙香火”,泉郡权贵官绅认定清源山是山灵发祥地,上应星魁,感乾坤之秀气,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为纪念并推崇本地历史风云人物,“又公修之而补祀顾柔佛巴鲁与韩、蔡为三公祠”,以聚山岳之降灵,望其精神文脉能福祚绵长。
补祀的顾柔佛巴鲁,亦传是山灵所生,见《闽书抄》:“顾少司徒珀生时,清源山鸣”。顾珀少年时,曾结庐清源山泰嘉岩(现址水流坑)读书,“朔望诣文庙,一夕还山,见二童灯导之,呼顾大人,忽不见。”,弘治十二年(1499)已未进士,在任南户部右侍郎署篆五年,“疏上《便宜十二事》,悉蒙嘉纳施行。……清望一时推重”。《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顾珀》:“年八十六卒。赐祭葬,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人题三公祠:“为相为师为儒,三贤均分岳降;立德立功立言,千载共仰山高。”,铭记他们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其事迹和精神永载史册。
诸多远古文明的遗迹散落于山水之间,山中有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传说,也有你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风景,对于山岳的敬畏和崇拜,形成我们宗教般的信仰,万物有灵,生生不息。我们像感受风岚一样,感受着梦幻般的天地气息,明末宰相黃景昉曾在此诗赞:“泗水真传,考亭旧跡。共企源山,永瞻磐石”。山岳降神生异材,景物因人成胜槩。
不知不觉一泡茶喝着喝着就淡了,第二壶高山泉水已又烧开,吴道长意犹未尽说到:“三公祠至民国时期尚存,岁月风雨,历史沧桑,清源洞一度荒芜,到1998年重建了裴仙祠,观音殿和文昌阁”,回头望,时光轻舟已过万重山,“风景依然在,人已非少年”。
开在山涧岩石旁的花,像似旧相识的故人,笑得亲切灿烂,落在半掩窗棂上的鸟儿,安然得不想飞走;云起时,我读着施琅将军题在清源洞裴仙祠“海静分明水月,山高咫尺神仙”的楹联,仿佛若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