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读书,有什么用?读什么样的书有用?我读陈年喜的《微尘》中,说文学不死,让所有人在命运里相遇。我读罗翔的《法治的细节》,说在读书中寻求有限的今生。大部分的人谈起读书,总觉得喜欢读书是一个多么高尚的爱好,笃定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不认同,也不否认,更多的是疑惑,读书,有什么好?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快要走进而立之年,我早就忘记了自己的文学启蒙,只记得小学的时候喜欢看各种作文书,也曾对那个叫“佚名”的人充满好奇,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个小男孩,因为犯了错被他的爸爸惩戒,夜晚的时候,爸爸悄悄走进他的房间,心疼的轻抚着挨打过的印记,小男孩藏在被窝里偷偷流眼泪,这是大致的情节,情感细节描写的很动人,我也忍不住偷偷落泪。也是上小学的姐姐看到后,大笑着说:“爸爸你看,妹妹看作文书都看哭了。”我连忙擦干眼泪,看书看哭了好像是一件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
中学的时候,校门口的教育书店里,摆满了六角丛书,提前到校的时间,我接触到了很多的外国文学,从《海蒂》到《绿野仙踪》,从《茶花女》到《简·爱》,从猎奇到三观的建设,我看到了阿尔卑斯的雪山,冷冰冰又暖烘烘的爷爷,玛格丽特爱情的悲剧,自尊自重,坚韧又独立的简·爱,坚守内心,敢于追求。还有少年时候读不懂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无法理解看起来像是一个傻子的骑士《堂吉诃德》,资本主义国家传来的直白的情感与哀愁,好像一直跟随我直到今天。
青春丰富多彩,我热爱读书生涯每一个阶段的语文课,那时候还有敢微醺着就来辅导晚自习的语文老师,晕头转向的品鉴诗词和课文,我已经忘了哪一节语文课讲了什么,但总觉得每一节语文课都很美妙,时而登高望远,时而壮志凌云,有悲愤,凄惨,还有生活,生命,乐观积极与沉默着接受与爆发,直到今天我都在期待着《寻隐者不遇》里的场景,“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直到二十几岁,我终于有机会等登上一些高山,见识到云雾包裹着的盛大的绿,山寺氤氲着的香火气息飘进我的脑袋里,不知道千百年前哪一座山,哪一科古松下,有修行的老道,和稚嫩的道童,他们是否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这些都是文学,文学的情感,文学的力量。也许读书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拥有一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成年以后,告别了学业的“枷锁”,我拥有了更多的读书的时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娱乐影音的风靡,数字时代各种资源的崛起,虚拟与现实让人沉醉,沉沦,我也一样,会熬夜追一追电视剧,碎片化的时间刷一刷综艺和短视频,我的眼睛接触的光影色彩越多,我的脑袋就越空白,越空白就越焦虑,焦虑,忧愁,味同嚼蜡的生活,一杯杯白开水被接满又喝进肚子里,没有什么味道,没有什么感觉。
人离青春越远,就离绝望越近。这些年来,我没有停下过读书的脚步,从不局限题材、类别,也不在意书的评分和排名,不是很喜欢的,看不懂的,也会坚持看完,不知道有什么用,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也许这一本书读完我就忘记了,也许陌生的领域和生涩的知识读的时候都很痛苦,读完了也没有收获,也许有压抑,但我总坚持把每一本翻开的书都读完,时间虽不停歇,但我的一生总是有限的,我无法将整个图书馆的每一个字都收进眼底,但这一本我也想看看,那一本我也想再看看。读书时间的累积,有时候也会换来身边人的感慨,觉得你喜欢看书真好,觉得喜欢看书的你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我很害怕这样的“标签”和“期待”,这让我觉得读书好像是为了功利,好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什么虚荣心,这是读书的意义吗?
最近一次感受文学的力量,在读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时,那时候我因为突然的失业回家,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也没有走出家门的勇气,在《人性的枷锁》里,我看着菲利普·凯里的成长历程,看到年少的他无法面对自身的残疾,无数次虔诚的祈求上帝,通过持续的阅读逃避现实,在艺术殿堂追求无果的理想,窒息的爱情,窒息的贫穷,在绝处逢生,最终挣脱精神的枷锁,走向平静。“生而久难,久难而终。生命没有意义,人活着没有目的。一个人是否降生在这世上,是否还活着已经死去,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无足轻重。”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之后,最终实现自我救赎,所以人生的珍贵,就在于经历。
生活告诉我,一个成熟理性的人应当没有情绪,应当没有个性,想上进就要先学会臣服。书本告诉我,你可以自由,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心情与感受当中,可以冲破枷锁,成就自己,也可以失落绝望,走向“死亡”,每一个人都是一场传奇,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神明。
当我意识到人生就是渺小的我在有限时空里的一场经历之后,我不再追求一切虚妄的意义,越艰难就越勇敢,越艰难就越迎难而上,人生有终点,但前行,没有终点。
我总在行走,总在行走,我仍愿在行走的路上,看人,看事,看风景。读书,看报,不停歇的学习。不刻意的追求意义,只认真的去感受,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