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爬云门山是一个冬天的下午,寒风凛冽冻得我手脚有些疼。天上看不见飞翔的小鸟,只有一轮冷的发白的太阳挂在寥廓的天空上。
我和小伙伴由于头一次爬云门山也不知道上山的路在那儿,只是顺着路朝着山的方向走去。只见高耸的山上生长着许多的青松,翠绿的松树为这冬天的山野平添了些许生机。当一路打听着来到山下,才知云门山的西山坡并没有上山的路。
我俩也只好沿着碎石块加杂着泥土的山坡向上爬。由于前几天下了小雪山坡上有些湿滑,我俩只有手脚并用爬上山坡。同行的小伙伴此时冻得圆圆的脸上泛看红晕,我穿着棉衣的后背上也被汗水浸湿了。
到了坡顶我俩才知上山的路原来在山坡的东面,寻到路后我俩又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爬向山顶。由于天气寒冷山路上只有我俩,空寂的山上我俩心中感到非常好奇又有点寒怕。
临近山顶,在云门山的北面崖壁上刻着一个大大的楷书体“寿”字。这使我想到雪蓑献寿的故事,这“寿”字传说是道士雪蓑献给明朝藩王衡王的寿辰礼物(其实寿字是衡王府内掌司周全写的),崖壁上刻的寿字也含有“寿比南山”的意思。人言:人无寸高,我俩站在巨大的“寿”字下只有仰望它了。
走到云门洞北侧一阵阵寒风吹来似针刺着我的脸,看到眼前穿山而过的山洞有种神秘的心境油然而生,让我想起老人讲的云门山云窟的传说。据说隋朝财主李清坐在筐里被人用绳子下到云窟里,看有俩仙人正在石桌上下棋便在一旁观看了一日,等到回家时已物是人非。可谓:洞中方一日,世间已百年。
云门洞大概不是天然形成的,我看到有人工开凿的痕迹。穿过山洞我俩来到洞的南边,山洞的南边有一小块空地,空地边是陡峭的山崖让人望而生畏。那时山崖边还没有防护的石栏杆,我俩只有离山崖边远些。
向南方望去是一座山叫“劈山”。山中间有个豁口据老人讲杨二郎挑着两座山追赶太阳,走到这儿不巧劈山洞口豁口了走不了。后来落在南边的山人们叫它劈山,而落在北面的山便是云门山了。云门山南边崖壁上有不少的摩崖石刻和石窟造像那是前人留下的文化印记。我看到石窟里的造像已遭破坏,都已经面目残损了。
沿洞口东边山坡上的石台阶抬级而上,我俩来到云门山山顶。山顶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只有一间小石屋孤怜怜的立在山顶上。山上的朔风刮得越发厉害,像是要把我吹下山去,我俩被冻得不停的搓手跺脚用手揉着耳朵。我俯瞰山下的景象就像欣赏一幅展开的画卷,南边和西边是巍峨的山峰,群山起伏如海蔚为壮观。
此时太阳已西斜,灿烂的阳光照耀大地。云门山北面的县城安祥的卧在平原上,像一头蓄力待发的卧牛。虽然此时的县城里没有高楼大厦,只见工厂里矗立的烟囱冒着黑烟,冬日的阳光下古老的县城显得单薄而面露羞涩。极目远望东方的天际,我似乎隐约地看到了大海,那也许是幻觉也许是内心的一个希望。
我俩来到用石块砌成的古朴小屋前,它石拱券成一门二窗的结构,门上面的条石上刻有“天仙玉女祠”五个字。屋里空荡荡的没有什么神像,可屋中央迎门摆放着几块石头,石头上摆放着几个饺子这是那个年代不容易吃到的好食物,可见人们对神的信仰之心是很虔诚的。
由于天色已晚,我俩只好匆匆沿着山路走下山,又生怕走错了回去的路,我俩只好原路下山回家。这次上山遗憾的是没去万春洞看一下陈抟老祖的石像,他睡卧的石像让人心生不少的遐想。人言:摸摸陈抟的头一辈子不犯愁,摸摸陈抟 的腚一辈子不长病。
夕阳西下,云门山高耸的身影已渐渐隐没于朦胧暮色中。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人生也像是爬一座高山,只有站在山顶上才会看得更远,才会看到美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