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慧彬的头像

朱慧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3
分享

凤城福州

有福之州在建城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背负着不同的使命,也背负着不同的人文标签。笔者统计了一下,它至少有13个曾用名或者‌别称。

这些别称有因治所地理位置而得名,如闽中(秦统一六国后);也有依山而得名的,如“三山”(五代十国时期,城市发展壮大,屏山、乌山、于山被圈入城内)。

福州作为“闽都”,建城始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高帝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汉书·闽越传》也提及这一史事。“东冶”在哪里呢?就是福州东北部的冶山一带。这是“福州”以山为名的又一例证。

福州居东海之滨,因此有“左海”别称。清代福州著名文人陈寿祺的诗文集,就曾取名《左海文集》。

此外,福州之“长乐”别称影响较大。北宋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闽世家第八》《十国春秋·闽二·惠宗本纪》都有记载。即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惠宗)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这是其以“喜庆”“吉祥”“气运”而获名。至于以“树”而得名的“榕城”就不提了。

如果说,福州还有一个以传说中的“动物”命名的别称,恐怕知之者甚少。没错,福州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凤城”——凤凰之城。

“凤城”这一称呼说法很多。比较主流的看法是“郭璞地形说”。

“郭璞”何许人也?据《晋书·郭璞传》(卷七十二)载,郭璞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地理学家、堪舆学家,有“千古第一神算”之称。他是山西闻县人,传说曾来福州规划新城,并留下了《迁城记》。

《迁城记》记载,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的时间是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当时,西晋已经建朝两年。晋武帝司马炎将部分辖地设立“晋安郡”,并任命严高为首任太守,辖原丰、侯官、罗江、宛平、温麻、晋安、同安、新罗8县,并以“原丰县”为郡治地;另一说法治所设在“侯官县”。两者均为今天的福州核心地带。《迁城记》称严高上任后,邀请郭璞为勘察官。

郭璞接下任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测,绘制出了辖区草图。《迁城记》有名句为证:“千载不杂,世代兴隆。诸邦万古,繁盛仁风。其城形状,如鸾如凤。势气盘拏,遇兵不饥。遇荒不掠,逢灾不染。其甲子满,废而复兴。”

这些描述显然是赞福州从文山水,其中“如鸾如凤”说的是福州地形结构如“凤凰”,意喻福州乃福祥之城。

不久后,越王山(今屏山)南麓“子城”被作为晋安郡城,奠定了福州古城池的基础‌。这从《晋书·地理志》等章节提及晋安郡的设立背景可以佐证。尽管治所“原丰县”300年后(即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被废除,且‌福州晋安郡城在历史变迁中,城墙大部分被拆除,但仍有一些城墙遗址留存。比如,位于晋安区新店镇古城村遗址、于山段城墙遗址、乌山出土的一截古城墙遗址、井楼门遗址等,这些遗址足以说明晋安郡城的存在。

西汉建城“东冶”,西晋迁城“原丰”,中间跨度484年左右,看上去没什么问题。然而,郭璞勘察福州城的时间是有疑点的。《晋书·郭璞传》称公元324年,郭璞任记室参军时被谋反的荆州叛将王敦所杀,时年49岁。这也说,郭璞出生时间为公元275-276。再从《晋书·郭璞传》 ‌及南朝钟嵘《诗品》 与 刘勰《文心雕龙》相关论述来研究郭璞生平,三文献认定他出生时间在公元276年?!那么从勘察福州时间“公元282年”来推算,郭璞彼时约莫六七岁。

严高作为一方太守令,显然不可能把地理勘察这样的官家大事当儿戏。况且严高即使任用了这样的神童,六七岁的郭璞也不可能经得起翻山越岭、丛林涉险的折腾,吃得消风餐露宿、蚊虫噬咬的苦疫。因此,勘察福州地形的官员或许并非郭璞。如果非要说是郭璞,要么他的生平履历有误,要么郭璞察福州城的时间有误。显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课题了。

那么,郭璞到底来没来过福州呢?如果《迁城记》真为郭璞所作,那么他来福州时间以及创作文本的时间至少是他成年以后。

虽然《迁城记》的创作者与创作时间存疑,但其“如鸾如凤”的“凤城”说是有其依据的。至今,‌福州含有“凤”的山名可不少。

福州北郊的“五凤山”,一说原名“五峰山”。“峰”疑为与谐音“凤”。有《闽都记》卷之二十四《湖北侯官胜迹》记载为证:“五峰山,在社稷坛之西。山由大鹏搏而来。五峰秀耸,亘数里。”

五凤山有“五峰”,东起义井村,西至鼓楼区铜盘。2009年10月,五凤山启动以“一山两带三区”为核心的五凤公园项目建设,建成后的“五凤广场、林荫广场、休闲广场”以及与山体相环绕的登山健身步道,成为人们进入“福道”新入口。

五凤山山脉走向,据说颇像五只展翅的凤凰。于是便有了“凤凰山”体系说,更有“‌大凤山”与“小凤山”之说。大凤山疑似在仓山区建新南路与盘屿路相交一带,现开发成飞凤山奥体主题公园。即“飞凤山”。

至于“小凤山‌”原名“东屿”或“湖屿”,疑似晋安区茶园街道附近的山体。小凤山系东湖上的一个小岛。因各种自然与人为原因,东湖水干后,岛屿变成了陆地山丘。它东瞻金鸡山,西迎琴亭石山,南与茶园山对峙,北同珠笼山相望。

也有观点认为“大、小凤山”另有佳处。

此外,《闽都记》还提及“凤池山”,称“福州闽县东十五里凤池山,其上有池,冬夏不涸。俗传唐末有樵者,尝见五色雀群浴于彼,以故得名。其南鼓山,山之半有涌泉寺,凤池隶焉。”

《八闽通志》卷四:“凤池山,山之坳有凤池,广三四亩,相传有五色鸟常浴于此,意其为凤也,故名。”《福州府志》卷五:“凤池山在大顶之北,有浴凤池,广可十亩,大旱不涸。”可见,凤池山有名有实,传闻不虚。北宋曾巩有《游凤池山》一诗佐证——“经年闻说凤池山,蜡屐方偷半日闲。笑语客随朱阁上,醉醒身在白云间。溪桥野水清犹急,海岸轻寒去却还。为郡天涯亦潇洒,莫嗟流落髩毛斑。”

福州东门还有“凤邱山”。该山轮廓如凤凰,古传为凤凰栖息之地。

在“凤邱山”往西,即福州西门附近有一个地名叫“凤凰池”。它位于西洪路北侧,西至祭酒岭一带。那里的小区、车站、地铁站、酒楼、路名皆与其相关。而关于福州“凤凰池”的得名众说纷纭。

首先是“蚊子变凤凰”说。依据是,福州话中“蚊子”与“凤凰”读音相近。据说,西洪路一带过去是荒郊野地,水洼、土坑、池子、沟渠、丛林很多,夏天蚊虫孳生,是福州出了名的“蚊子池”。时间久了,人们口中的“蚊子池”就成为地名。后来当地人化俗为雅,改““蚊子池”为“凤凰池”。这种说法也有案例支撑。福州历史上有通过谐音或寓意调整地名,实现雅化的一些做法。如“外屿”雅化为“义序”‌,“庙巷”改为“妙巷”,“鸡角弄”变成“旗角弄”等。

另一观点是,凤凰池因山而名。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记载:“凤皇山,在一都。旧有香岩寺,今废。有桥亦名凤皇。今石梁仅存,而地犹称凤皇池。”文典的中“凤皇”即“凤凰”。他指出,凤凰池,以山得名,在城西二里许。凤凰池与凤凰山、祭酒岭等同属城西古迹群,是福州“西郊胜景”的一部分。

这么说,就是先有凤凰山,后有凤凰桥、凤凰池。“凤凰池”的“池”,是因为附近的凤凰山状如四面包围,中部凹陷似一口大池塘,故名“凤凰池”。那么,“凤凰池”非池塘,而是凤凰山系的一部分。到了清末村庄形成后,村名依山势取名“凤凰池”。

还有一种说法,凤凰山确有“大池”。而“池”可能指代山间的泉水或古时池沼,这与福州古代系河道兴盛的水上城市有关,而西门一带很可能是水乡泽国。

据《三山志》记载,宋代时,凤凰池一带是福州西郊的重要驿道,连接城区与闽江上游。南宋文人曾在此咏怀,凤凰池逐渐成为文人雅集之地。曾巩的《道山亭记》中虽未直接提及凤凰池,但描述了福州山川形势,侧面印证了宋代福州城西郊(包括凤凰池)的地理风貌。明代《闽都记》记载,凤凰池附近曾有一座“凤凰亭”,系士大夫们游宴娱乐之所。彼时的凤凰池畔林木葱郁,水光潋滟,景色清幽。这似乎更验证了“池”之广之众之美。

据当地的老人讲,凤凰池过去就是一个大水池,面积有百亩之广,也有人称之为“凤湖”。当地村民在凤凰池中养鱼养虾、植莲藕、种菱角,栽茭白(又名高笋、茭笋)等。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凤凰池才被填平,变成凤凰池新村。而且,福州市洪山乡政府在被填的鱼池上还曾盖有办公大楼,旁边建有凤凰剧院‌。

围绕“凤凰池”有两个巷子,即“凤里巷”与“凤凰池巷”。凤凰池巷位于杨桥路北段及西洪路东侧,介于杨桥路与西湖路之间。巷子呈东西走向,长130米,宽3.8米。凤里巷南起西洪路,北至榕信三区,全长200米。

从西洪路六意商铺拐入凤里巷,这条只有向北一条巷弄的小街,与凤凰池路相通。这条街宽不过两车道,明显有着拆迁改造的痕迹。入口处左侧是西洪路488号的居民楼,有一家盐水鸭的食杂铺以及一个从事再生资源中转服务的商铺。右侧是一个新建的中石化加油站。巷子向往里走,就是凤里87号大院。大院门口贴着“鼓楼区街巷公示牌,凤里巷设有“街巷长”“街巷长助理”“社区民警”“网格员”等工作人员。他们的主要责权是负责巷子建筑风貌、园林绿化、公共设施保护以及环境卫生督导,居民矛盾调解等。这家大院依街而建,入院右侧的墙上张贴着“市民公约”“凤凰池社区居民公约”,彰显着文明古巷的标签。小区右转弯有一段上坡,坡上是土石磊起的高台,与街道路面约模两三米的落差,院落就建在高台上。

说是大院,坡上也不过四五幢旧式居民楼,这些居民楼并非古建筑,看上去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建的,应是在古巷原址上翻新。楼宇呈前后排列,与凤里街道成垂直状,而与凤凰池路则平行。

站在居民楼前,能看到凤里大院临街的两棵大杧果树,亭亭如盖,正在长出新绿。院落十分幽静,一些人家的门墙上有手制的小邮筒或牛奶箱,门前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花盆,几辆小型儿童自行车被几株茁壮成长的小杧果树照拂着。连接排楼的柏油小路上下过雨,潮湿的路面,落叶三三两两堆积,古意横生,与庭院满树的绿意相映成趣,叙说着老福州、老故事与新时光。

凤里还是省文联宿舍区所在地。凤里巷肯定没有凤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想必,凤里巷曾经热闹过、繁荣过。

打凤里巷沿西洪路往西,会看见一个红绿灯路口。右边的杨桥西路中央站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左边街道则是西洪路442号——凤凰池新村小区的所在地,它是西洪路与凤凰池路相交处。

笔者曾在福州大学对面的老洪山科技园工作过,公司的宿舍就在“凤凰池新村”。每天早上从西洪路凤凰池新村出,经西洪路过凤凰剧院,穿杨桥路、凤凰假日酒店转工业路,沿新西河内渠,过福一路,去洪山园路上班(如今是华润置地大型商业中心,堪称鼓楼区除东街口外的又一大商圈)。

公司在原实达电脑的隔壁,是一家高新技术名牌企业。企业主要生产经营珠宝首饰、首饰模具、流行饰品、工艺礼品,产品远销海内外。我是这家集团公司企业内刊的负责人,为几千名员工提供精神食粮。园区内还有西门子、梅生医疗等众多知名企业。企业常有外宾参访,外宾便住在凤凰假日酒店。

那时工作很忙,员工们常常加班赶货到很晚,而凤凰剧院对面的夜市才刚刚掌灯。那里是打工族的购物中心,从凉席、棉被、纹帐到床头灯、手电筒、蚊香片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若是还嫌不够,那里还有一家较大的超市。若是再晚些,便会约上几位工友到夜市小吃店吃宵夜,一碗扁肉、一盘拌面,便是最香的美味。如果吃得还不够尽兴,想喝点啤酒,炒几个小菜,那就得拐到西洪路去,那里有更丰富的堂食。二十多年前的打工族基本没有手机,没啥娱乐,遇到节假日便挤进附近的西禅寺赏古榕听梵乐,或者溜入福州大学逸夫馆看电影,以及猫到凤凰剧院看有无文艺演出。

坐落在鼓楼区工业路582号建筑群中的“凤凰剧院”,它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是一座最初作为工业配套落成的剧院,因多种原因闲置了二十多年。2006年开始,剧院经系统性改造升级,转型为福建京剧院的专属艺术空间。剧院常年推出以闽剧、芗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演出,成为福州重要的群众文化艺术阵地。

那些年,凤凰池周边的路灯并不明亮,回到凤凰池新村小区时,常常是深夜。夜深人静,正是创作的好时机。那些年工余写作的散文、诗歌常在那些年工余写作的散文、诗歌常在《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生活·创造》等报刊刊发。收到报刊社发来的汇款单,便喜不自禁地路到凤凰池附近的祭酒岭老邮局取稿费。后来才知道,祭酒岭乃古时进出福州的一条必经路。路上曾设有凉亭,让一些赶路的人歇脚。久了,远行的人便在此送别亲友。“此去蓬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祭酒岭老邮局便是守候凤凰池一带居民的青鸟。

凤凰池新村无疑是位老者,它在这里看山望水几十年,经历过一次次福州古街巷的变迁,却如祭酒岭的老邮局,一直在那儿,从未离开过。"凤凰池新村"这几个金漆的行书大字业已脱尽芳华,横卧在两侧水泥墩之上的铁架子依然硬朗,彩虹般支撑起一道通往幸福的大门。

从凤凰池新村门卫处了解到,目前小区仍保留着13幢楼,有560多户住户,不过人口仅剩500多人。周边旧村落先后拆迁改造,居民悉数搬离。对面刚刚新建的鼓城·凤兰景居(西湖路439号)拨地而起,光鲜亮丽,一如凤凰池新村当年的模样。而楼下的店铺,家家门前都摆售着春笋,店家满面春风,热情似火,迎接着人间四月天。

作为凤凰池得名的重要承载,凤凰池路今天依然存在。凤凰池路西起工业路,东至西洪路,全长619米,宽18米。这条不过一公里长的小路,很容易被忽略,连路名牌都被两侧高大的洋紫荆树冠所掩盖。凤凰池路是经过翻修加宽过的四车道柏油路,它似乎一点也不输文林路的文气,一双弧度优美的手臂,把凤里巷抱在怀中。四月的凤凰池路车水马龙,路两侧大朵大朵淡粉色的紫荆花正在开放,有小鸟立于枝头鸣叫,热情奔放地欢送着从西二环、文林路、杨桥路下来的人流与车流,把它们送往工业路,或者洪山桥。

在紫荆树密布的凤凰池路漫步,如同在福州的腰腹部打开了春天地图。绿草如茵的草坪生机盎然,草木拼命抒发着青春气息。洋紫荆树像一片绿海,绿海之上是蓝蓝的天。洋紫花香是暖的,路旁草木也是暖的,行人的心也是暖的。这汩汩暖流会传染,会爬上高架桥,抵达福州的发祥地——东街口与三坊七巷。

洋紫荆花语是亲情,喻示兄弟合睦。它的花芽、嫩叶与幼果都可食用。颇有点像槐花,一盘洋紫荆花炒鸡蛋或土豆便能将春天送入万户千家。

福州城带“凤“字的路名有很多。如凤湖路、首凤路、凤尾路、凤冠路等‌,有的在凤凰池周边,也有的已超出了福州西门范围。如东街就有凤凰坊,只是没有找到旧址。清代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福州东街66号还建有“凤池书院”。这都能说明福州凤凰文化的兴盛。

福州是福地,福地引凤凰。

凤凰系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诗经·大雅·卷阿》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说明它们常栖息于山林,朝饮清露,日戏云间,晚宿兰池。

传说中的凤凰能知天下治乱兴衰,是王道仁政、乱世兴衰的晴雨表。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当成盛世太平的象征。而“凤凰于飞”“凤鸣铿锵”“五世其昌”则作为新婚祝辞。

郭璞在《迁城记》中曾留下预言:“凤池狮石,时变景迁。”是说,福州城未来将因凤凰池和屏山附近狮子岩等地而兴盛,这是一千七百年前的“风水说”,可谓一语成谶。

福州的“凤城”之名,融合了福州 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山海说”,也应合了文人雅士的山水情怀。福州称“凤城”,更体现出福州人对幸福福州、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期,媒体刊发了网友打卡福州,打卡“地铁站”的趣事。称“东街口、南门兜、茶亭、达道”写满人间烟火;称“鹤上、万寿、前锦、莲花、安平、桔园洲”自带“文艺范” ;而“荆溪厚屿、盖山竹榄、葫芦阵、霞镜、帝封江、凤凰池”这些地名则是古老福州存续至今的人文记忆与千古回响。

一座千年都会,一座东南水都,一座福祥之城。鸾翔凤集,有凤来仪。凤鸣福祥地,福地凤凰鸣——“凤城”福州,实至名归。

(部分内容原载2025年8月2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