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前,我的闺房里有一个定制的书柜。书柜里除了父母亲珍藏的《毛泽东选集》外,其余几乎都是我的藏书。那些书页,承载着我青春的记忆,也见证了一个女孩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
年轻时,我钟情于小说与杂志,尽管那个年代我们阅读的多是革命题材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金光大道》等,但我对文科书籍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并热衷于收藏。书籍,是我心灵的寄托,也是我青春岁月中最忠实的伙伴。
读高中时,我与同在文科班的王敏同学情谊深厚。她也酷爱阅读与藏书,家中收藏了不少小说与杂志。我们因书结缘,因文交心,常常互换书籍,畅谈文学与人生,彼此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闺蜜。
七八年高中毕业后,我俩都进了厂,成为了一名三线二代。
虽然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我们对文学的热爱从未减退。书越读越多,藏书也日益丰富,书柜渐渐被塞得满满当当,仿佛也装满了我们青春的梦想。
我们所在的军工厂只有三千多人,厂区与家属区都不大,活动空间有限。但书籍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我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那间闺房里的书柜,成了我心灵的港湾,陪伴我度过了无数静谧而美好的时光。
在我这间闺房里,还常常接待几位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同厂工作的闺蜜。她们来我这里谈天说地,欢声笑语中,也总不忘翻阅我书柜里的藏书。
我常会推荐几本给她们,她们也乐于借回家细细品味。那间闺房、那个书柜,承载了我们最真挚的情谊与最温暖的回忆。
因为热爱写作,那间闺房也成了我的书房。书柜里的藏书,是我灵感的源泉,是我创作的动力。
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伏案在书柜旁的写字台上,写散文、写诗歌、写小说,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投稿。虽然发表的多是“豆腐块”文章,却记录了我青春的足迹,见证了一个普通女孩对作家梦的执着追求。
一次,我在书店偶遇一套新进的《辞海》,厚厚的上、下两册,封面是沉稳的墨绿色,翻阅之后更是爱不释手。但价格几乎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回家后,我忐忑地与父母商量,问他们能不能让我买下那套《辞海》?没想到他们竟爽快答应,让我拿钱去将那套《辞海》带回家。
当我从书店服务员手中接过那两本厚重的《辞海》时,心情激动得难以平复。回到闺房,我将它们郑重地摆在书柜第二排的正中央,视若珍宝。
结婚后,我虽搬离了那间闺房,但那套《辞海》与我所有的藏书,都被我细心打包,一同带走。即使后来多次搬家,它们都始终陪伴在我身边,未曾分离。
如今回想起来,那个书柜是父母亲请木工用我们赶集时买的木料亲手为我打造的。那时,我常常站在它面前,手托下巴,凝望良久。
我在书柜旁的写字台上方的墙上贴着一张印有居里夫人的字画,我崇拜她,总觉得她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当年那个书柜里,除了我收藏的小说、散文、诗歌集,还有一些杂志。如今,几经周折,它们仍在我现居的陋室里陪伴着我,有的虽已泛黄,但翻开时,依旧能嗅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油墨香,仿佛时光从未远去。
如今,我依然保持着阅读与写作的习惯,而那套墨绿色的《辞海》,依旧静静地摆在我书柜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段青春的见证,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