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伟清的头像

张伟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7
分享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最近,陪同一批客人参观镇江博物馆新建成的展现镇江近代历史的“奔流”展厅,看到一幅“李培根”烈士的照片,并第一次见到展出他穿过的一双棉鞋和老百姓送他“廉直可钦”的银盾。睹物思人,再次震撼心灵。

李培根烈士,原名荣明,出生于1909年4月,逝世于1941年1月,扬中县兴隆乡人,是镇江和扬中著名的抗日英雄,曾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和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

由于李培根烈士的儿子李正梁与我父亲是好友,我们两家往来密切。同时我与李正梁叔叔大儿子李明柏年龄相当,我们亲如兄弟。我曾经多次住在李叔家里,他们家紧邻西来桥街,有三间青砖瓦房和两间厢房,正屋客堂的墙上挂着李培根烈士的黑白头像照片,此照与我在“奔流”展厅和烈士陵园里所见一样。照片上,李培根烈士带着军帽、穿着军服,冷峻严肃的面孔充满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在李叔的家里,我听到了许多李培根烈士的故事。

李培根,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能文善诗。少年应试“存粹文社”,撰论文《漂母饭韩信》,内有“秦汉之世,侠风甚炽,安知此母非侠而隐于漂者乎”等精辟之句,老师评谓“立志不凡”。1931年,他在扬中设私塾以教学为生,但胸怀天下,关心百姓。有一次,他参加扬中县塾师训练班。国民党扬中县党部书记长前来上课,他对其口中所谓的“民生主义”极为不屑,起立驳斥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百姓穷得走投无路,县府苛政猛于虎……这难道就是民生主义吗?”书记长无言以对,窘迫不堪,灰溜溜地离开了课堂。此事在扬中塾师中颇有影响,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李先生不惧强暴,为百姓伸张正义,驳得有理!” 他平时嗜读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故事,常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警句自励。

李培根烈士谋求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他忧国忧民,夜不能寐,开始谋求抗日救国之道。1936年夏,他获悉扬州公民训练师资养成所招训教官,喜出望外,即动员塾师、好友一起赴考,投身抗日。在扬州受训3个月回到扬中,他担任区中心民校的教官、校长,积极训练壮丁,练武打靶,满以为报国有望,壮志可酬。谁知“八一三”淞沪抗战失败后,国民党扬中县县长洪康燮奉命解散民校,收回枪支,要教官撤到淮阴待命。他赶至县府,向洪抗议:“你身为一县之长,守土有责,为何要收回枪支?”他要求批准成立联防队,抵御日军,不去淮阴,遭到洪的拒绝。他义愤填膺,拒缴枪支,准备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2月6日,汉奸郭葆鑫从镇江带引日军中岛部队,乘汽艇至二墩子港登岸,袭击县城三茅镇。洪康燮却挂印去上海租界避难。一时扬中处于无政府状态。他忧心如焚,与张克勤、朱永茂、冷瑞麟等义结金兰,共商抗日大计,誓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敌当前,坚决抗击,患难与共,互济危急,斗争到底,决不妥协。”民族正气,溢于言表。同年4月,他偕结义兄弟投奔驻泰兴的国民党张松山部,并发现他们并非真正抗日,而是为了招兵买马,占地为王,遂在泰兴县城一家小客栈秘密成立了扬中第一个民间抗日组织“苏南抗日同盟会”,经常夜间渡江回扬中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揭露日军罪行,宣传鼓动群众抗日。

李培根烈士加入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1938年6月,陈毅、粟裕率部挺进江南,取得震惊大江南北的韦岗大捷,他得知热泪盈眶,激动地对大家说:“光明到来啦,真正的抗日队伍在向我们召唤呢!”随即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律诗:“偶因小集话沧桑,慷慨悲歌聚一堂。仰屋兴嗟何补益,挥戈奋起莫彷徨。请缨无路添人恼,报国有心务自强。盼待中枢军令下,克日兴师渡长江。”随后他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任一支队秘书、民运股长,从此走上梦寐以求的抗日救国道路。1938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他任挺进纵队战地服务团团长,每到一处,列举大量事实控诉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政策,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

1940年2月扬中县抗敌委员会成立,他任主任委员,4月改称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他任县长。在任期间,他率领军民屡挫敌寇,曾截击日伪运粮队,迫使敌人弃车逃跑。多次伏击下乡扫荡的日伪军,在石家埭与敌交战,击毙日伪军10余人。1940年8月,他带领扬中县抗日武装力量全歼叛军第一别动大队薛德裕部。 他不仅英勇抗日、锄奸灭匪,而且对社会上一切胡作非为的人,哪怕是他的亲人也不放过。当时,三跃镇的恶棍张明达,依仗汉奸势力,敲诈勒索,称霸一方,群众深受其苦,纷纷要求抗日民主政府为民除害。他巧借演剧宣传之机,引蛇出洞,将其擒获正法。全镇人民无不拍手称快,特地赠其“廉直可钦”四字银盾,表达对他的肯定和爱戴之情。他的堂弟李荣山,好逸恶劳,自恃李培根的声望,到处为非作歹,祸害乡民。他多次对其斥责规劝均无效果,便不顾家人求情,将其正法。这种大义灭亲、不徇私情的行动,震惊了全县,许多贫苦老人都感叹地说:“李县长执法如山,是我们的包青天!”

李培根烈士英勇牺牲。1940年底,他调任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代行县长职权,为打击日伪政权,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1941年1月24日,他与秘书、警卫员投宿于镇江县五区伏元乡富贵墩一中医家,因汉奸告密,翌日拂晓,遭到驻姚家桥日伪军偷袭包围,他们冲出门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他身负重伤,无法突围。为保护党的机密,不愿做俘虏的他把驳壳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已,壮烈牺牲,为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显示了英勇的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时年32岁。

为纪念李培根烈士,1945年7月,中共扬中县委决定在李培根曾授课的“庆善公所”举办短期干部培训班,取名“培根简易师范学校”,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在扬中油坊镇的一处江边,后人为他立了一座墓碑和一尊雕塑,这不仅是对李培根烈士个人的纪念,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和红色血脉的传承和弘扬。2015年8月,李培根烈士被列入全国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金坛人姚进先生是李培根烈士的学生,在战火中成长,1978年曾任财政部副部长,据他回忆:“我读书时曾两次辍学,均是李培根上门请回学堂。”1938年,他19岁参加新四军,“是李培根牵着我的手踏进了革命队伍”。他还说:“先生为革命、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多次听过李培根烈士的故事,每次都深感震撼。我曾经到李培根烈士牺牲的地方看过,尽管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被枪火侵染的土地,跨越时空,依然在风中低吟着未尽的悲歌,历史的声音依然在耳边回响。远处的江水在激荡奔腾,江边成片的芦苇在涤荡起伏,仿佛不停地诉说着一个民族坚毅不屈的刚强。

李正梁叔叔在李培根烈士牺牲5个月后出生,虽然未能与父亲见上一面,但他从小听着父亲的革命故事长大,一向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以烈士的后代自居,始终保持父亲的精神传统,爱国敬业。他性情耿直,正派豪爽,曾任扬中幸福中心小学副校长,毕生奉献教育事业。他严管子女,经常教育孩子艰苦奋斗、为先辈争光。他对我十分关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和明柏一同参加高考,他鼓励我们加油拼搏。高考结束后,我在李叔家突然发高烧,他和薛凤英婶婶心急如焚,送我去医院看病。说来也真是巧合,我和明柏一同高考到镇江读书,又一起在镇江工作,现在他在一所大学教书,子承父业,为祖国培养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每当我抬头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就会想起李培根等无数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这些回荡在历史长空里的生命,留下了不朽的精神火种,永远激励我奋进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