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所感
又是一年中秋,一轮明月高悬。晚饭后,我习惯的出来散散心,享受柔和的月光,感受宁静的夜色,回味过往、记下所感。
童年时认识它。“初一一根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蛾眉,十五十六圆又圆……”在童年的记忆里,《看月亮》的童谣和关于月亮的故事妈妈经常传授与我,从此,我便认识了月亮、喜欢了月亮,并对它产生了浓浓的好奇心。每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圆月升起之时,童年的我便约上三五小伙伴,搬来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眼睛一点都不敢眨,傻傻地凝望着天上的明月,期盼嫦娥、吴刚和玉兔的身影出现,也不知守望了多久,他们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举动虽然觉得有点可笑,但它构成了童年最快乐美好的回忆。
黑夜里期盼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没有路灯,土路也坑坑洼洼,马灯和手电筒是件稀罕物。人们走晚路,就特别“依赖”月亮、“想念”月亮。没有月光的夜晚,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极少有人出门。如果有急事要办,就得两个人一起出门,尽管相互有个照应,也有些胆怯怯的。有时,冷不丁窜出个小动物,会吓得你汗毛直竖、冒出一身冷汗,甚至会吓出病来。小孩子更害怕,到邻居家窜个门,嘴里一边哼着歌,一路小跑来壮壮胆。有了亮堂堂的月儿,月下对影成三人,“月亮走、我和影子也走”,一个人出门胆子便大了、心里踏实了、心情也舒畅了。
诗词中读懂它。古往今来,人们对明月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或把酒问月或望月怀远或寄托相思……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和阅读量的增多,我越来越喜欢这些作品,不少经典诗词我反复吟诵,用心感悟其中所表达的自然之美、哲理之思和团圆之盼等等的丰富内涵。最让我痴迷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虽言过其实,但这首诗写得很美,你越品越有味。它让我们在春江月夜的美景中,不仅能触摸到生命的温度、时空的浩渺与情感的深邃,更能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豁达。
夜深了,皎洁的月光从窗外透进卧室,我久久不能入睡,便轻轻起身,披上衣,关好门,踱步走进院子里,仰望天上的明月,仿佛看到:瘦弱的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衣服的身影、同学们在晚自习后结伴同行讨论功课的画面和设想着儿孙围坐在一起全家人举杯邀明月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