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的腹地,有一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信丰县小江镇。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散发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蕴含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宛如一首意境深远的交响诗,奏响了古韵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历史的深处,案山水阁静立新店村,这座始建于明洪熙年间的建筑,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数百年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变迁,从底层义仓到上层私塾,曾是四邻八乡子弟研读诗书的圣地。登阁远眺,案山全貌尽收眼底,岁月的沉淀在此静静流淌。而清光绪年间建成的山香永吉围,更是客家智慧的结晶。它依山傍水,坐南朝北,四角炮楼、瞭望小窗,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先民的生活与防御智慧。20世纪70年代,上海知青的到来为这里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如今“山香情浓馆”成为知青文化的见证。
小江之名称来历也颇具传奇色彩,作为信丰县的南大门,位于“三南”(龙南、定南、全南三县)交汇处,有“金三角”之称。境内的小溪绕圩而过,因水得名“小江”。其地理位置优越,105国道、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建置沿革方面,从解放前时期的小江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小江公社,再到如今的小江镇,行政区域面积231平方千米,下辖多个社区和行政村,展现出不断发展与变革的历程。
小江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案山村落南高北低,属丘陵地带,有着600年的历史。相传古时溪河纵横,山高林密,名为暗山,后取谐音案山。这里的文渊阁是全县唯一幸存的古楼阁,飞檐朱栏,临波托起,登阁可一览案山全貌。围绕文渊阁的数十棵枫杨树树龄皆在四五百年左右,正逢果熟季节,一串串果实随风摇摆。燕水旁的高架转盘水车遗址,仍能让人想象出当年商贾交流、人烟腾茂的繁华景象。
香山之巅,似倒立香炉的主峰直插云霄,砂岩峰林、清溪飞瀑勾勒出20多平方公里的画卷。“香山十景”里的观音石、蜡烛石,每一处都带着古老传说,在风雨中低语。圣山之上,742米的主峰藏于叠嶂山峦间,古树参天里藏着名贵树种与珍稀药材,潺潺溪水一路欢歌,化作十多个山涧瀑布,如今已是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与文化弘扬于一体的秘境。大圣山梵景旅游度假村位于小江镇东面圣山脚下铺下村,自2016年以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投资形式进行建设,已初具规模。在大圣山半山腰原“圣山寺”遗址上重新建造的“圣山寺”,殿内有众多菩萨供人朝拜,寺前空场左旁盖有一钟棚,游客前来撞击三下,寓意福喜临门。度假区内还搭建了多种游乐设施,如云梯、荡板、吊篮、滑轮等,让游客体验到刺激的游乐项目。同时,在大圣山底部建筑起一排排竹房木屋,提供原生态绿色食材,还有散落旷野林间的草棚凉亭,让游客可听林涛,沐山风,临氧吧,怡心灵。
除了自然风光,小江镇的民俗文化更是独具魅力,小江山歌是大地的吟唱,在田间地头、山野林间响起,爽朗的曲调里满是质朴情感,高亢的声音中藏着客家乡土的幽香,那是劳动人民在岁月里酿出的生活之歌。手端木偶戏则是指尖的传奇,古老的艺术在演员手中流转,木偶演绎着世间故事,一招一式都凝聚着民间的巧思与智慧。到了节日,舞龙灯的队伍便会划破宁静,锣鼓声中,龙灯翻腾跳跃,映照着村民们的笑脸,那是团结与活力的绽放,也是日子里最热闹的期盼。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攀上案山的脊梁,小江镇的街巷便已苏醒,大街上响起“嗒嗒”的脚步声,挑着竹筐的菜农踩着露水进圩,箩筐里装着沾着晨露的芥蓝、萝卜和刚挖出的红薯。老茶馆的门板吱呀推开,蒸腾的热气裹挟着茶香漫溢而出,八仙桌上摆着粗瓷茶碗,茶客们端坐其间,谈论着田里的收成、子女的婚事,或是昨夜檐角掠过的流星。这是属于小江镇最本真的生活图景,市井巷陌间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脉搏。
每逢农历二五八,小江圩的日子便格外热闹。天未亮透,四乡八邻的商贩已驾着小车、三轮车汇聚于此。竹编的鸡笼里传出此起彼伏的鸡鸣,木盆中的活鱼甩尾溅起晶莹的水花,竹匾上晾晒的干辣椒像一串串燃烧的火焰。卖豆腐的老伯掀开棉被,露出颤巍巍的嫩豆腐,浇上一勺滚烫的卤水,豆香瞬间弥漫整条街巷。妇女们挎着竹篮穿梭于摊位之间,仔细挑选着应季的蔬菜,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孩童追逐嬉闹的笑声,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长卷。
圩场边的老榕树下,总坐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手持旱烟杆,吧嗒吧嗒地抽着,目光却穿过熙攘的人群,投向远处连绵的青山。这些老人是圩场的活化石,记得五十年前这里还是泥泞小路,记得供销社门前排起的长队,记得知青们第一次带着收音机来赶集时的轰动。他们的皱纹里藏着小江镇半个世纪的变迁史,每道褶皱都记录着时代的印记。当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些关于往事的絮语便随着炊烟飘散在暮色中。
穿过圩场往东走,便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这是张记铁匠铺传下来的声响,至今已有三代人。炉膛里的炭火映红了师傅的脸膛,他抡起铁锤,火星四溅,一块烧红的铁块在他手中逐渐有了形状——或是锄头,或是镰刀,或是门环。汗水顺着他的脖颈流进衣领,他却浑然不觉,专注的眼神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墙上挂着的各种农具泛着黝黑的光,那是岁月打磨出的包浆,也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注脚。
隔壁的木工坊飘出淡淡的木屑清香。李师傅正在雕刻一块樟木板,刻刀游走间,牡丹花瓣层层绽放,喜鹊登枝栩栩如生。他的工作台上摆着各种榫卯结构的模型,不用一颗钉子就能让桌椅板凳严丝合缝。墙角堆着待加工的原木,有的来自后山的松树,有的来自远方的楠木,每块木头都有独特的纹理和脾气,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能驯服它们。当成品家具摆进千家万户时,那些隐藏在木纹里的密码,仍在诉说着匠人与树木对话的故事。
正午时分,各家各户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王婶家的厨房飘出梅菜扣肉的香气,肥而不腻的五花肉炖得酥软,吸饱了梅干的酸香;李叔家的砂锅里咕嘟着客家酿豆腐,鲜嫩的豆腐包裹着肉馅,汤汁浓郁醇厚;张大爷家的灶台上摆着刚出锅的艾米果,艾草的清香混合着糯米的甜糯,咬一口满是春天的味道。这些家常菜肴看似普通,却藏着祖辈传下的烹饪秘诀,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夜幕降临,大排档的灯火次第亮起,烤架上的羊肉串滋滋冒油,撒上孜然粉和辣椒面,香气扑鼻;瓦罐汤在炭火上煨着,莲藕排骨汤、海带老鸭汤、茶树菇鸡汤,每种汤都熬足了时辰,滋味浓郁;炒粉干在铁锅中翻腾,米粉吸收了酱油、猪油和葱花的香气,锅气十足。食客们围坐在塑料桌椅旁,举杯畅饮自酿的米酒,谈笑风生间,一天的疲惫消散在夜风中。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美食,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尝到这一口,就知道到家了。
小江镇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更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的山水之间,曾回荡着革命者的呐喊;这里的古宅深院,曾见证过历史的转折。那些斑驳的老墙、褪色的红旗、生锈的大刀长矛,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1928年4月,共产党人谢为都在文渊阁发动了震惊赣南的小江暴动。当时正值春耕时节,农民们扛着锄头、扁担聚集在文渊阁前,听着谢为都慷慨激昂的演讲。他说:“我们种田人终年辛苦,却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土地被地主霸占,我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削!”这番话像一把火种,点燃了在场农民心中的怒火。他们举起梭镖、大刀,高呼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冲向地主庄园。这场暴动虽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但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唤醒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
如今的文渊阁依然保存着当年的战斗痕迹。二楼的木窗棂上还留着弹孔,厅堂里的八仙桌缺了一角,那是被炮弹炸毁的痕迹。站在阁楼上俯瞰四周,仿佛还能看见当年农民军冲锋陷阵的身影,听见震天的喊杀声。文渊阁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930年,工农红军四十五师政治部驻扎在文渊阁,那时正值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关键时期,红军战士们一边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一边宣传革命道理。他们在文渊阁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骨干;他们组织赤卫队站岗放哨,保卫红色政权;他们还深入乡村访贫问苦,发动群众参加红军。陈毅同志曾多次来到这里视察工作,他在文渊阁召开了重要会议,部署了下一步的战斗任务。
在文渊阁后面的山林里,至今还保留着红军医院的旧址。几间简陋的茅草屋依山而建,屋内摆放着粗糙的木床和自制的医疗器械。当年在这里救治过的伤员们,如今有的已成为开国将军,有的已长眠地下,但他们留下的体温却永远温暖着这片土地。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染红天际,人们仿佛能看到年轻的战士们在这里操练队列,听到他们嘹亮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
新中国成立前夕,陈毅同志在大坪足下设立联络点,并潜伏在案山休养。那时形势十分严峻,国民党特务四处搜捕共产党人。陈毅化名“老杨”,装扮成教书先生,住在一位可靠群众家中。他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秘密接见各路交通员,收集情报,传达指示。在他的领导下,小江镇建立了严密的地下交通网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走在案山的小路上,还能找到当年地下党活动的遗迹。某棵大树底下埋藏着密信箱,某块石头下面藏着应急药品,某户人家的地窖曾是秘密会议室。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背后,隐藏着惊心动魄的故事。正是有了无数像陈毅这样的无名英雄默默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进入新时代以来,小江镇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小江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他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曾经的小江镇以采矿业为主,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矿坑和堆积如山的尾砂。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短期经济效益,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河水污染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痛定思痛之后,小江镇毅然决然地关闭了所有矿山企业,转而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如今的小江镇已是另一番景象。山坡上种满了脐橙树、油茶树和中药材,果园里果实累累,茶园里清香四溢;山脚下建起了生态养殖场,养起了黑山羊、土鸡和蜜蜂;村里办起了农家乐,推出了采摘体验、农耕体验等旅游项目。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住民宿、吃农家饭、干农活、赏花海,享受回归自然的惬意时光。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还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小江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里,随处可见高科技的身影,温室大棚里安装了自动喷灌系统和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喷洒农药化肥;智能分拣线根据果实大小自动分级包装……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小林带领村民成立了电商合作社,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本地特产;退伍军人老张创办了家庭农场,搞起了立体种养模式;返乡农民工阿芳开了一家民宿客栈,生意火爆……这些新生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小江镇的未来充满希望。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小江镇举全镇之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他们修通了环山公路和徒步步道,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开发了红色研学游、生态观光游、民俗体验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举办了桃花节、脐橙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如今的小江镇已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在大圣山梵景旅游度假村里可以看到这种变化的缩影。这里原本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度假村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保留了原始森林和溪流瀑布;修建了观景平台和玻璃栈道;开设了丛林穿越、真人CS等户外拓展项目……游客们在这里既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能体验到刺激好玩的游乐设施。夜晚住在竹房里听虫鸣鸟叫看星星眨眼别提有多惬意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不难发现,小江镇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注重文化传承勇于改革创新……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继续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根据最新制定的《小江镇总体规划》,未来五年将是小江镇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一系列举措将为小江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改善民生永远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小江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新建扩建了一批学校医院养老院;改造提升了水电油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配备专职老师辅导功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浴等服务……这些暖心举措让弱势群体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也让整个小镇充满了温情脉脉的气息。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小江镇活跃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是大学生村官有的是返乡创业者有的是志愿者……他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思维投身家乡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比如“95后”姑娘小丽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创办了一家文创公司开发了一系列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00后”小伙小明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村民直播带货打开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当暮色降临小江镇的时候整个小镇渐渐安静下来,远处传来阵阵蛙鸣近处可见萤火虫提着灯笼飞舞。此时此刻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都会被这份宁静祥和所感染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用心感受这份难得的美好时光。
是啊这就是小江镇——一个既有古老韵味又有现代气息的地方;一个既能让人追忆似水年华又能让人憧憬美好未来的地方;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品尝到美食的魅力领略到自然的神奇体验到民俗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你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心灵栖息的地方找到那份久违的归属感找到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