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毓人的头像

林毓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9
分享

双重奏响山水歌——再访信丰西牛镇双溪口

时光总爱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两年前初识双溪口时,这里尚似未及梳妆的邻家少女,眉眼虽清丽却难掩稚嫩;而今重逢,她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举手投足间皆是从容气度。当我踩着晨露浸润的石板路再度踏入这片土地,恍然惊觉,那些曾被岁月轻描淡写的空白处,如今都晕染上了鲜活的色彩。

晨雾未散的七月清晨,我循着记忆里的路径走向双溪口。转过最后一道山弯的刹那,整片山谷突然撞进视线——几百亩荷塘正舒展着翡翠般的裙裾,粉白相间的花朵星罗棋布其间,宛如仙人遗落人间的云锦。露珠在阔大的荷叶上滚动,折射出细碎的光斑,恰似谁人失手打翻了装满星辰的玉盘。

新建的鹅卵石步道蜿蜒穿行于田田莲叶之间,两边防腐竹的纹理还带着淡淡的松脂清香。每隔百步便设有造型古朴的观景台,飞檐翘角的建筑与远处黛色山峦遥相呼应。我看见穿汉服的姑娘提着裙摆在花丛中旋转,相机快门声惊醒了栖息在莲蓬上的翠鸟;戴草帽的老农驾着小船穿梭在荷梗织就的经纬线里,竹篙点破水面映着朝霞的倒影;几个孩童追逐着红蜻蜓跑过木栈道,银铃般的笑声惊起白鹭掠过粼粼波光。

最妙的是微风拂过的瞬间。千万张荷叶齐声沙响,像无数支洞箫同时奏响自然的乐章。站在观景塔顶层俯瞰,但见绿浪翻涌至天际,偶尔露出几处农舍的青瓦白墙,炊烟袅娜升起,竟与云端飘来的薄雾连成一片。此刻方知何为“接天莲叶无穷碧”,原来天地当真能作如此壮阔的手笔。

沿着荷塘边的碎石小径前行,忽闻潺潺水声渐响。转过垂柳掩映的石拱桥,眼前豁然开朗——双溪交汇处的开阔水域在阳光下泛着碎金般的光泽。两年前尚显局促的码头,如今已扩建成设施完备的亲水平台。古色荡桥随波起伏,恍若通往蓬莱仙境的玉带;画舫式的游船停泊在智能化的充电桩旁,船头悬挂的铜铃随风轻吟。

我特意选了艘手划木船。桨板推开涟漪的刹那,整个身心都浸入了水的温柔怀抱。岸边新栽的水杉倒影在水中摇曳,与天上游走的云絮构成虚实相生的镜像世界。有年轻情侣租下电动游艇,引擎声惊起芦苇丛中的野鸭,扑棱棱的翅膀搅动一池霞光。更见几位白发老者坐在遮阳伞下垂钓,钓竿静卧水面如同定格的水墨线条,他们专注的神情倒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儿童戏水区的欢闹声隔着堤岸传来。彩色塑胶地面绘着卡通鱼群图案,浅水区的喷泉随着音乐变换形态。孩子们套着救生圈在充气城堡上蹦跳,水花溅到岸边正在写生的美术生调色板上,倒催生出意想不到的斑斓色彩。看着家长们或举着手机记录珍贵瞬间,或干脆脱下鞋袜陪孩子踏浪,忽然明白所谓“诗与远方”未必远在天涯,当下这份平凡而真切的快乐便是最好的注解。

穿过缀满紫藤的长廊,全新打造的儿童探索乐园出现在眼前。攀爬架模仿古树虬枝的造型,网兜秋千悬在开满凌霄花的凉亭下方。沙池边摆放着迷你挖掘车和工程帽,几个小男孩正专注地堆砌着他们的“城堡王国”。智能感应的喷雾装置不时降下清凉水雾,惊得正在观察蚂蚁搬家的小朋友们尖叫连连。

令我驻足良久的是农耕体验区。戴着斗笠的小学生们跟着老农学习插秧,泥巴糊满胶靴也不以为意。谷仓改造的自然教室里,孩子们用干花制作标本,窗台上摆着刚摘下的莲蓬和菱角。露天剧场正在上演皮影戏,传统神话故事借着光影在幕布上复活,台下举着棉花糖的孩子看得目不转睛。

夕阳西斜时分,彩虹滑梯披上了金色外衣。孩子们排着队从七彩隧道顶端滑下,欢笑声惊飞了栖息在附近竹林里的夜莺。我忽然想起自己童年时简陋的水泥滑梯,而今这些融入自然教育的游乐设施,既保留了乡村特有的野趣,又平添了许多寓教于乐的巧思。当暮色四合,路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里飘来烤红薯的焦香,这是独属于乡野黄昏的幸福味道。

漫步至村口的老樟树下,百年古树依然撑着苍劲的臂膀守护着村庄。树下石桌旁围坐着下棋的老人,棋盘上落子声清脆悦耳。斑驳的土墙上贴着最新的文旅海报,墙角几株金银花攀援而上,暗香浮动。穿过写着“记得住乡愁”的砖雕门楼水泥马路上散落着晒干的莲子壳,空气里浮动着酒酿飘香。

农家乐庭院里支起了土灶大锅,柴火噼啪作响。老板娘端来刚出锅的荷叶叫花鸡,荷叶的清香渗入鸡肉纤维。院子里晾晒着新收的稻谷,几只芦花鸡在谷堆里啄食。后厨传来剁椒的声音,混着菜籽油爆香蒜末的气息,勾得人食欲大动。邻桌的城市游客学着当地人的样子,把鲜嫩的藕尖蘸着辣椒酱吃得满脸通红。

夜幕降临后的双溪口又是另一番景象。荷塘边亮起了星星点点的萤火虫灯,民宿的灯笼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广场上响起广场舞的音乐,婶婶们穿着统一的绸扇舞衣翩然起舞。我坐在河边茶寮里品着擂茶,看对岸烧烤摊腾起袅袅青烟,听着不远处传来驻唱歌手翻唱的客家山歌。这种原始与现代交织的生活气息,恰似陈年米酒兑入新酿的花蜜,既有沉淀的醇厚,又带着清甜的生机。

离别那日清晨,我又来到荷塘边的观景台。晨雾中的双溪口像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彩画船划开镜面般的水面,早起的摄影师架着三脚架等待最佳光线,健身步道上已有晨跑者的身影。回望这两年间发生的变化——不是粗暴推倒重建的整容式改造,而是尊重肌理的生长性更新;不是简单复制网红打卡点的跟风之作,而是深挖乡土特质的创新实践。

那些新增的游艇码头、儿童乐园,就像给传统村落穿上了舒适的新鞋;而保留的老碾坊、古戏台、宗祠建筑,则是始终攥在手中的传家宝。村民们既能通过旅游合作社获得分红,又能在家门口就业;外来游客既能享受现代化服务,又能触摸到真实的乡土脉搏。这种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本真的模样。

汽车驶离时经过村口的公示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三倍。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荷塘缩成绿色的一点,却在我的心底激起层层涟漪。忽然懂得为何古人要在山水间建造书院别业——当现代人困顿于钢筋森林的逼仄,总有这样一个地方,能让我们在蛙鸣阵阵的夏夜重新听见自己的心跳,在荷香沁脾的清晨找回失落的诗情。

站在时光的渡口回望,双溪口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它不再是孤芳自赏的世外桃源,却也没有沦为过度开发的旅游景区。那些在晨雾中舒展的莲瓣,那些被夕阳镀金的屋檐,那些孩子们追逐嬉闹的身影,共同编织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或许某年盛夏再来,会看见更多的可能:星空露营基地亮起银河般的帐篷灯,非遗工坊飘出草木染的清香,研学基地的书声琅琅惊起白鹭飞翔。毕竟对于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而言,每一次相遇都是新生的开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