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毓人的头像

林毓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9
分享

信丰县铁石口镇:铁石雄镇,桃江明珠

在赣南大地的锦绣画卷之中,有一处宛如明珠般闪耀的所在——铁石口镇。它从容且安然地枕卧于信丰县广袤疆域的最南端,仿若一位阅历沧桑却依旧气定神闲的长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光阴流转。

向东望去,那是与之紧紧相依的安西镇,二者恰似一对默契十足的伙伴,共同构筑起区域发展的坚实壁垒;往南而行,便与小江镇欣然相接,仿佛在进行着一场跨越地域的友好对话;抬眼朝西南方向极目远眺,崇仙乡宛如一幅朦胧而诗意的水墨丹青,在天际线上若隐若现,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悠远的气息;西北边陲,则与万隆乡深情相拥,那是一种壮志凌云般的豪迈气概,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在北方,它更是与秀丽的小河镇、富庶的大塘埠镇结下了不解之缘,彼此间的情谊如同潺潺溪流,绵延不绝,又似繁茂枝叶,相互交织。

当目光聚焦于这片土地的交通脉络时,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与现代文明在此的完美融合。京九铁路犹如一条气势磅礴的钢铁巨龙,呼啸着穿越时空而来,承载着南来北往的梦想与希望,每一次车轮与铁轨的碰撞,都像是奏响一曲激昂奋进的时代乐章;赣粤高速公路亦如另一条灵动飞扬的蛟龙,沿着既定轨迹风驰电掣,将远方的信息、物资与机遇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此,两条交通大动脉在这里交汇奔涌,恰似两股强大的力量汇聚一堂,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还有那沉稳厚重的105国道,宛如一条坚韧的丝带,不疾不徐地穿镇而过,它将铁石口镇的每一粒尘埃都与世界的脉搏紧密相连,无论是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的清新时刻,还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璀璨时分,道路上始终涌动着生生不息的车流,见证着这座小镇日益繁荣的脚步。

追溯铁石口之名的由来,那是一段深深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传奇故事。早在悠悠岁月之前,就有“古邑信丰之南四十里”的详实记载,精准地定位了它在古老版图上的独特坐标。此地居于龙洲河与桃江交汇之处,河水奔腾不息,浪花飞溅间诉说着千年不变的誓言。相传往昔之时,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下隐匿着极为丰富的铁矿石脉,那些沉睡地下亿万年的宝藏,赋予了山川别样的雄浑气势。周遭山势巍峨耸立,恰似天公以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坚固堡垒,又仿若用无尽坚毅铸就的钢铁脊梁,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江水澄澈见底,宛如一面巨大的墨玉之镜,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翠影,波光粼粼间尽显灵秀之美。正是这般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丰厚的自然资源,引得天地灵气纷至沓来,在此凝聚交融。于是乎,“铁石口”这一饱含深意的名字,便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大地之上,历经风雨洗礼,愈发熠熠生辉。

回望建置沿革,岁月宛如奔流不息的桃江之水。建国伊始,铁石口地域分属小江区的铁石口乡、极富乡、新庄乡,此后历经时代洪流激荡:1958年并入小江人民公社;1961年分离建极富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设为乡制;至1987年5月,正式定名为铁石口镇。2003年,镇政府驻地迁至蓬勃发展的芫甫新区,如今统辖86平方千米的壮阔天地,下辖铁石口社区、高桥矿区、赣南水泥厂社区等3个社区,建华、长远、坝高、芫甫、铁石、上塘、极富、寨背、江背、九龙、细车、坳丘、高桥、乙口等14个行政村雄踞一方,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这片土地的山川形貌,早已融入世代血脉。地势起伏绵延,东南高昂,西北低缓,丘陵如凝固的波涛连绵不绝;滋养生灵的桃江水自西南奔流东北,蜿蜒12.5公里穿境而过,滋养两岸生机。昔日的“四好”美誉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红得好”是饱满如珠的红瓜子,“黑得好”乃深埋地底的乌金煤炭,“白得好”指细腻纯净的石灰,“灰得好”则是声名远播的水泥建材——这“四好”,曾是铁石口大地最朴素的骄傲与名片。

在铁石口,古建如沉淀的岁月,静立在时光的角落低语。大坝高围,这座雄壮的客家围屋,默然驻守在芫甫村大坝高组,与镇政府仅一箭之遥。它诞生于清代的砖石木构,已默默矗立两百余载风雨。坐东北而朝西南,面阔83.6米,进深67.2米,5617.92平方米的疆域内,围起一方坚韧的天地。那厚重高墙,是客家人穿越乱世的铠甲;四角高耸的炮楼,是警惕外敌的锐眼;六横两纵的房舍如棋盘列布井然,巷道交织血脉相通;中轴线上“二井三厅”的格局,如同礼制与血脉流淌的象征;天井下巧妙的排水系统,则显露着客家人与山水共生的生存智慧。

尤令人凝视的是那门楼:三楼式结构巍峨,半圆形红石门框沉稳如山,精雕细琢的装饰在岁月尘埃里依然闪耀着昔日匠心的光芒。这座围屋,正是客家灵魂的栖所,无声诉说着聚族而居的紧密纽带与对家族永恒延续的虔诚守望。更令人肃然的是,斑驳墙面上红军标语仍透着革命锋芒,模糊而有力的墨迹,为厚重的古墙平添了一抹血色记忆,让客家深情与烽火岁月在砖石间奇妙共生。而今,八户长者的稀疏身影,是围屋最后的守望者;午后闲暇,离去的族人仍习惯归来,坐在熟悉的老檐下,闲话家常,仿佛那段围炉絮语的岁月从未真正远去。

元秀堂王氏宗祠,在坝高村深处静穆了273载春秋(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它占地约300平方米,高大气派,雕梁画栋间,古意扑人而来。墙头屋檐,木雕构件之上,人物花卉栩栩如生,彩绘技艺绚烂精妙,无声印证着那个时代工匠指尖的巅峰技艺。厅堂轩敞,飞檐欲凌空而起,整体布局严谨,深蕴着传统宗祠的礼制尊严。1994年,旅台裔孙王文中文中有感于祠宇沧桑,邀集族中长老共襄修缮之举,使其重焕光彩。如今,元秀堂又在新时代开启新的守护历程,准备将家族中那些砥砺后世的故事镌刻于壁,让未来子孙的目光触及历史深处的回响。

此堂远非一姓一族之私产,更是铁石口乃至赣南客家文化的坚实符号,深刻承载着客家人的建筑审美、生活智慧与血脉相连的信仰,其价值早已超越了雕梁画栋的物质存在。

铁石村张绮山故居,朴素瓦房静立村中,青苔悄然攀上斑驳门槛,见证过少年负笈远行的足迹。这位北大才子,曾在京华学府汲取新知,然烽烟突起,他毅然返乡执教,于乡土间播撒文明星火。故居内陈列泛黄书卷、求学信笺,无声诉说着一个学子如何将知识深植故土、又将赤诚之心融入家国命运的轨迹。这里是信丰县爱国教育的重要基地,少年学子于此凝望书桌灯光,便能听见一种跨越时空的回响:“唯有以学问滋养乡土,以赤诚奉献家国,方不负这山河与时代。”张绮山故居,这寂静的院落,正是铁石口世代耕读传家、心系邦国这一血脉深处精神气质的有形碑刻。

桃江碧水,是穿行铁石口的绿色血脉,两岸风光胜景如诗卷徐徐展开。仙水湖度假区,依偎在上塘村桃江电站之畔。湖水澄澈如巨大碧玉,倒映着远山与流云,恍若一方遗落凡尘的仙境。群山环抱,层峦叠翠,形成天然静谧怀抱。沿桃江峡谷幽深而行,峭壁千仞耸立,嶙峋怪石如天工开物。登临游艇,劈波前行,两岸画卷随涟漪舒展,只有风声水韵相伴,尘嚣尽忘于江湖之外。仙水湖“信丰第一漂”名副其实——4.6公里激流勇进,90分钟跌宕心跳,8000立方水量奔涌澎湃,另有“仙水山庄”待客,天然钓场怡情,野外拓展基地激荡身心,为都市倦客提供了一处放牧灵魂的山水田园。

若循着潺湲流淌的溪涧逆流而上,仿若踏入了一条通往世外桃源的秘径。沿途清泉漱石,叮咚作响,似在弹奏着一曲空灵的迎宾序曲。渐行渐远间,眼前豁然开朗,那便是闻名遐迩的古潭水库——它恰似一颗历经岁月打磨却愈发璀璨的硕大明珠,安然镶嵌于层峦叠嶂、苍翠欲滴的群山怀抱之中。

极目远眺,水库水面开阔无垠,浩渺如镜,将天空与山色尽皆纳入怀中。阳光倾洒而下,碧波之上金鳞闪烁,细密的涟漪层层漾开,宛如无数碎银在水中跳跃嬉戏。微风轻拂而过,原本平静的湖面顿时泛起粼粼银光,恰似万千星辰坠入凡间,又似仙女遗落的绸缎随风飘舞。这温柔的水波,深情地环抱着四周葱茏繁茂的山峦,使得青山绿树倒映其中,虚实相生,恍若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长卷徐徐展开。

湖心之处,几座小巧玲珑的岛屿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宛如翡翠盘中散落的珍珠。岛上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偶尔可见几只洁白的水鸟翩跹掠过水面,修长的羽翼轻点湖水,瞬间激起一圈圈细腻的涟漪,如同大自然执起画笔,在这无边的画布上随意勾勒出的灵动句读。这些水鸟时而低空盘旋,时而停歇在岛边的礁石上梳理羽毛,鸣叫声清脆悦耳,为这静谧的氛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沿着蜿蜒曲折的环湖步道缓缓前行,脚下是由古朴石板铺就的小径,缝隙间已悄然钻出嫩绿的新芽。路旁的野花肆意绽放,五颜六色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热情招手。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散发的清新气息,夹杂着淡淡的花香与湿润的水汽,沁人心脾,令人顿感神清气爽。每走一步,眼前皆是一幅绝美的画卷:或是一株老柳垂丝蘸水,或是一丛翠竹斜逸而出,或是几块奇石突兀耸立,步步皆景,步步入画,让人不禁沉醉于这天然水墨之境,忘却尘世纷扰。

古潭水库以其静谧深邃之美,与下游仙水湖的灵动激越形成了绝妙呼应。如果说古潭水库是一位温婉娴静的女子,那么仙水湖便是一位热情奔放的少年。仙水湖因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湍急,常可见飞瀑直下,溅起漫天水雾,阳光穿透水雾,折射出七彩霓虹,如梦如幻;湖面上白浪翻滚,舟楫往来,桨声欸乃,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古潭水库则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聆听着自然的低语,包容着万物的生长。二者一静一动,一柔一刚,相互映衬,共同编织成铁石口最动人的水域交响,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乐章。

长远村樟树长廊,则是蜿蜒于桃江岸边的绿色巨龙。2000余米长卷徐徐铺展,数千棵樟树姿态万千,大小相依,虬枝盘曲,浓荫蔽日。春日新芽吐翠,生机盎然;夏日绿浪翻涌,蝉鸣织就清凉天幕;秋时叶片染金,纷飞如蝶;冬日枝干铮铮,尽显风骨坚韧。漫步浓荫之下,清冽的河风携裹草木芬芳,流水潺潺如永恒低吟,足以涤荡胸中块垒。长廊侧畔,鹅公营客家小山村的吊脚楼群粉墙黛瓦,秩序井然——数十栋建于上世纪中叶的瓦房依山临水,三排屋舍如诗行排列,“翻身门”宗祠默默守望,两方淡红古碑沉淀时光。这长廊与古村,是樟魂与水韵的缠绵共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栖居的古老诗篇。

乙口水车荷韵,在乙口村流淌成一幅灵动的乡愁图卷。清澈溪流沿河欢跃而下,奋力推动古拙水车悠悠旋转,水花飞溅间,仿佛无声述说着千百年躬耕大地的故事,彰显着先民巧借水力的生存智慧。水车之畔,是大片铺展的荷塘。夏季,千朵粉荷亭亭玉立,晨雾如纱,朝露在碧盘上流转晶莹光华;暮色轻笼,晚霞为荷瓣镀上梦幻金边。古老的木质水车、田田的荷叶与远处水墨般的山峦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静谧悠远的乡村诗意画。游人可赤足于浅滩嬉水弄浪,亦可在荷香萦绕中烧烤谈笑。这里无疑是摄影者的秘境,无论是荷之绰约、水车之古朴,还是山水交融的空灵,镜头轻易便能捕捉那份让时光凝滞的纯粹之美。

历史的荣光未曾褪色,铁石口的新时代画卷在红色基因引领下,于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得更加壮丽。上塘村,这片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的热土,承载着赣粤边革命史上悲壮的一页。这里矗立着李乐天烈士殉难处的庄严纪念碑。1935年那个寒风凛冽的岁末,时任赣粤边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李乐天,在向上级汇报完工作返回崇仙游击区的途中,于此坳背山岭遭遇国民党粤军重围。激战中,他大腿不幸中弹,鲜血染红山径。为掩护战友突围,他拖着伤躯,顽强爬进一片小树林继续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将忠诚与信仰永远铭刻在这片山岗之上。

村中精心打造的“人民信赖的游击司令”展陈馆内,一幅幅激烈战斗画卷、一件件带着硝烟印记的珍贵文物,无声而震撼地诉说着李乐天司令的英勇与赤诚,让那段血与火锻造的信仰岁月穿越时空,深深叩击着每一位后来者的心弦。李乐天炊具沉塘点等精心设置的红色节点,串连成一条铭记与传承之路。当游客沉浸于仙水湖的湖光山色之中,红色文化的厚重滋养亦如春雨润物,悄然渗入心田,历史与现实在此和谐交融。

与此同时,江背村的田野上,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生机盎然新曲。信步村中,宽阔整洁的道路取代了旧日泥泞;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掩映于绿树繁花之中;清澈的沟渠流水淙淙,滋养着两岸果蔬青翠;彩绘的文化墙生动描绘着乡土记忆与时代新风。古老的村庄焕发现代化的肌理,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富足与希望的微笑。更可喜的变化在田野间蓬勃生长:现代大棚如银色波浪连绵起伏,棚内智慧农业系统悉心照料着高标准种植的果蔬花卉;绿色生态农业理念扎根沃土,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各地,成为“江背”闪亮的绿色名片。江背村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浪潮在此碰撞出璀璨火花,为铁石口的乡村未来点燃了夺目的灯塔。

铁石口镇,这座桃江深情哺育的赣南明珠,是历史深处回响的低语,亦是自然慷慨馈赠的画卷,更是时代奔涌向前的浪花。漫游于大坝高围厚重墙垣之下,指尖触摸元秀堂宗祠精美的雕花,张绮山故居书页间的往昔风云仿佛重现眼前;仙水湖的碧波倒映着樟树长廊永恒的绿意,迳古潭的静谧衬托着乙口水车旁的荷塘生机盎然;上塘村烈士碑前有热血依然滚烫,江背村新居之上正飞扬着振兴的欢歌。

它默默见证过客家人筚路蓝缕的艰辛开拓,承载过烽火年代浸染热血的忠贞信仰,更在新时代的号角中,以其土地固有的坚韧与智慧,耕耘着充满希望的明天。它并非喧嚣的风景,而是大地深处沉稳的脉搏,是时光长河中一道深邃而明亮的印记。

若你追寻的是一处能让心灵沉静、让精神得以滋养的归所,渴望在古意盎然中感受脉搏的跳动,在山水之美里体会生命的丰沛,那么铁石口镇,这片赣南大地上的深情热土,正以它无言的山川、厚重的历史和蓬勃的生机,等待着与你相遇,并必将为你留下一份难以磨蚀的、关于土地与时间的独特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