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承媛的头像

余承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8
分享

万古卢沟佑安澜

卢沟桥的石狮静默地伫立在永定河畔,它们斑驳的身躯见证了八百年的风雨沧桑。桥面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每一道痕迹都诉说着历史的重量。这座始建于金代的古桥,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建筑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万古卢沟佑安澜",这七个字承载着对和平的永恒祈愿,也铭刻着民族记忆的深刻印记。

卢沟桥的建筑智慧令人叹服。金代工匠们创造性地采用"铁柱穿石"的工艺,将铁楔打入桥基,使整座桥体固若金汤。桥身十一拱连缀如虹,在力学与美学间达到了完美平衡。马可·波罗曾惊叹这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石桥"。桥栏上485只石狮形态各异,或蹲或卧,或嬉戏或威严,无一雷同。这些石狮历经元明清三代修缮,融合了不同时期的雕刻风格,成为一部立体的石刻艺术史。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在此测绘数月,他在笔记中写道:"卢沟桥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说话,诉说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精湛的工艺上,更在于对自然的敬畏——桥墩前尖后方的"分水尖"设计,既化解了永定河湍急的水流冲击,又宛如一艘艘准备启航的方舟,寄托着"济渡众生"的深远寓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华北平原的宁静。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守军断然拒绝。时任29军37师219团团长的吉星文率部坚守桥头堡,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战士们高喊"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用血肉之躯捍卫着这座古桥。历史学者在宛平城墙仍能找到当年的弹痕,这些伤痕如同民族的泪腺,永远提醒着我们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老兵赵登禹的回忆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细节:交火最激烈时,一颗炮弹击中桥面,炸飞了数只石狮,有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将残存的狮子头抱回战壕,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不能丢"。这种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正是全民族抗战精神最动人的写照。

今天的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庄严肃穆。每年7月7日,警报声响彻云霄,人们在此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纪念馆的"铜墙铁壁"雕塑墙上,镌刻着无数抗日将士的名字,他们如同新的石狮,永远守护着这座古桥。日本友好人士佐藤亮每年都会来此献花,他在日记中写道:"站在卢沟桥上,我能听到两种声音——历史的哭泣与和平的祈愿。"这种跨越国界的反思,正是卢沟桥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当代价值。附近小学的孩子们常在桥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用稚嫩的手指触摸石狮的伤痕,老师告诉他们:"记住这些伤痕,但不要让仇恨在心里生根。"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卢沟桥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考古工作者在桥墩发现了历代修缮时埋藏的"镇水兽",这些文物见证着古人治理永定河的智慧。非遗传承人李师傅采用传统技法修复石狮,他说:"修复不是掩盖历史,而是让伤痕也能优雅地老去。"傍晚时分,常有老人在桥头拉奏二胡,曲调悠扬中带着沧桑,与桥下静静流淌的永定河水相应和。作家迟子建曾在此驻足良久,她写道:"卢沟桥的石头记得所有故事,但它选择沉默,因为真正的铭记不需要喧嚣。"

“万古卢沟佑安澜”,这既是对往昔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卢沟桥上的石狮依然昂首远眺,它们看过金戈铁马,也见惯车水马龙;听过枪炮轰鸣,也沐浴和平阳光。这座桥连接的不只是地理上的两岸,更是历史与当下、记忆与未来。当我们抚摸那些被无数人摩挲过的石狮,仿佛能触碰到时间的脉动——八百年的风雨化作掌心的温度,提醒着我们:安澜之佑,既在桥石的坚固,更在人心的觉醒;万古传承,既要铭记历史的教训,更要开拓和平的道路。卢沟晓月依旧,照见古今;永定河水长流,泽被苍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