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承媛的头像

余承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1
分享

让文学扎根西藏

 在雪域高原上,风是带着故事的。它掠过经幡的褶皱,穿梭于寺庙的金顶,轻抚着青稞田间弯腰的身影,将千年的低语散入稀薄的空气里。西藏,这片被信仰与传说浸润的土地,从来不缺少故事的种子。然而,文学的参天大树,并非仅靠古老传说的滋养便能独自参天。它需要的,是更深沉、更广泛的扎根——一种与土地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生命力。

 让文学扎根西藏,首先意味着让笔触沉入生活的土壤。这里的生活,是牧人脸上被紫外线刻出的纹路,是朝圣者掌心磨出的厚茧,是集市喧嚣中夹杂的多种方言,是冬季牛粪炉里升起的袅袅烟霭。它不仅仅是风景明信片上永恒的雪山与湖泊,更是日常里的艰辛与欢欣,是现代化卡车轮子碾过传统时的震颤与回响。真正的扎根,是拒绝将他者的猎奇视角作为书写的指南针,而是俯下身去,倾听大地深处的心跳。只有当文字饱吸了这泥土的浑厚、糌粑的清香与酥油茶的温热,文学才能褪去浮华的表面,生长出足以代表这片土地的坚实肌理。

 然而,扎根绝非意味着固守一隅的封闭。相反,它是在确认自身血脉之后,以更自信的姿态进行对话。西藏的文学,其根系必然深植于《格萨尔王传》的宏伟史诗、于仓央嘉措情诗的隽永深邃、于无数民间故事与歌谣的活泼泉源。这是它独一无二的魂与灵。但大树若要枝繁叶茂,也必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八面的阳光雨露。它需要拥抱汉语的博大精深,也需要聆听世界的文学交响——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到非洲大陆的磅礴叙事。这不是身份的迷失,而是以“我”为主体的主动汲取与转化,是在碰撞与交融中,让古老的叙事传统获得现代的阐释与崭新的生命力,从而讲述出既让本土人民觉得“这就是我们”,又能让外界理解并感动的“人类故事”。

 最重要的,是让文学回归到“人”本身。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变迁,最终都落在每一个具体生命的悲欢离合之上。让文学扎根西藏,其核心是书写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命运、情感与心灵世界。他们是守护传统的长者,也是追逐潮流的青年;是归乡的旅人,也是坚守的劳动者。他们的困惑、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韧与他们的爱,构成了文学最动人、最永恒的内核。当我们真正关注并深刻理解这些个体的生命轨迹时,文学便自然超越了地域的标签,触碰到人类共通的本质。它不再是遥远神秘的“他者”的奇观,而是我们能够感知的喜悦与疼痛,是能够在所有人心中引发回响的钟声。

 让文学扎根西藏,是一项沉默而伟大的工程。它要求写作者不仅是采风者,更是生活者;不仅是讲述者,更是倾听者。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耐心的等待,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喧嚣。当无数的故事最终从这片土地的最深处生长出来,汇聚成河,西藏的文学便将不再是符号化的单一叙事,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丰饶、复杂、深邃且充满惊喜。那时,世界将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被简化的高原,而是通过文学这面最深刻的镜子,照见一个真实、立体、澎湃着生命力的西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