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军林的头像

何军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8
分享

走进东溪古镇,触摸红色遗存

提到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南部的千年古镇——东溪,可能很多人都会说,那是值得一游的美妙之地。那里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居民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淳朴的民俗民风、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等等,会让你目不睱接,让你留连忘返。

很多人都会告诉你,在东溪古镇,西汉时期开辟的川黔青石板古道穿场而过,5000余棵黄葛树和明清穿斗结构的吊脚楼景致清幽,一村、二碑、二石、三宫、三瀑、四街、五桥、六院、七巷、八庙、九市、十景各具特色,太平渡口、琵琶古寨、贞节牌坊、石刻木雕、川剧评书、龙灯舞狮多姿多彩。无论你是画家还是诗人,亦或普通的游客,都会在那里有所收获。

这个拥有23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同一道古老而又鲜活的风景,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走进风景的冲动。于是,抽出时间投奔东溪而去,除了欣赏盛甲渝州的秀美山川,更希望触摸到“星火燎原”的古镇革命记忆,触摸到古镇的抗战遗存、抗战文化、抗战精神。

走进东溪,寻找古镇的红色起点——那一粒革命“星火”,就必须向太平桥水码头靠拢。不过,古老的太平桥虽然还坚挺着,曾经的太平桥水码头却几乎没有了踪影。如果不是当地人明确指出码头所在位置,自己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船帆林立、人声鼎沸。

据称,太平桥一带既是解放前綦河上游川黔货物集散的大码头,又是东溪场镇的出行通道。这里距离东溪场镇约2里,是船工、客商入城、出城的必要之路,当年古道旁连串的“幺店子”旌旗飘扬。站在昔日的码头边,望着河水与礁石,笔者沿着历史的脉络开始回望,并一头扎进了“东溪米案”。

我已经行进在1925年的东溪,并看到当地遭遇了春旱,小春无收,地主粮商乘机囤积居奇,搞得市场上米价陡涨。事实上,东溪一带已经连续三年遭受兵灾、匪灾,田土荒芜,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到处都能看到饿死倒地的人。尤其可恨的是,当地的地主、粮商勾结贵州军阀大搞走私贩运,从东溪买米到贵州,又从贵旅店购买鸦片烟回东溪,两头牟取暴利。到了1926年初,东溪米价再次上涨,甚至无米上市。

也就在1926年4月1日的午夜,愤怒到极点的东溪民众,那些饥肠辘辘的铁矿运输苦力、船夫、手工业工人、市民等,在共产党员危直士、霍绍文的组织带领下,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太平桥水码头,扣押了准备贩运到贵州的大米,由此掀起了史称“东溪米案”的革命活动。这场饥民抢米暴动,无疑点燃了古镇的“星星之火”,在东溪拉开了革命的大幕,使“红色”在这片土地渐成“燎原”之势。

时序已进入1939年的夏天,趁署假之季,綦江中学的一批学生党员悄悄集聚到东溪后乐园,参加为期15天的党员学习班。我看到了中共綦江县委书记夏经权的身影,是那么的坚毅、挺拔,他在讲解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党的方针政策时,显得激情昂扬,闪烁着革命理想的光芒。正是这批学员,回校后在同学中发展了一批又一批新党员,使当地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那年的秋天如期而至,在中共綦江县委的精心运作下,东溪中学破土而出,并由此成为当地党组织的据点。建校伊始,东溪中学便学校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实行读书和抗日救亡相结合,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学校成立了“抗日后方服务团”,办了《黎明》、《曙光》、《街头巷尾》等墙报,每半月出一期,内容都与号召人民群众团结抗日有关,有抗日战场消息的报导,有评论文章,有诗歌、散文、漫画、歌曲等。师生们利用墙报声讨日本侵略者的侵华罪行,激励人民的抗日斗志。

除了在校内对学生进行抗日教育,东溪中学还组织歌咏队、口头宣传队、戏剧队,到校外东溪镇和赶水、镇紫街等地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那是1940年的元旦,循着东溪中学师生的足迹,走上东溪场镇街头,我看到他们连续上演了6场抗日救亡宣传晚会,从《放下你的鞭子》到《抗日烽火》等话剧,受到东溪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还利用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妇女委员会开展的“新生活运动”宣传抗日救亡,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战,支持抗战。

毫无疑问,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爱国激情和民族抗战精神在东溪中学激荡回响。学校不仅发动学生给前方抗日战士写慰问信,鼓励前方抗日战士英勇杀敌,还发动学生组织募捐活动,向东溪各机关团体、工商业者和地方人士募捐,并把募到的捐款,购制棉衣寄到前线,支援抗日官兵。

作为抗战时期綦江的红色根据地,东溪中学掩护了许多地下党员开展革命工作,培养了许多进步学生,纷纷奔赴抗日前线报效祖国。今天,走进东溪中学,置身美丽祥和的校园,聆听琅琅书声,我有一种隐约的感觉,校园的天空中有无数前辈的眼睛,正注视着这里的一切。

走进东溪古镇,必然会走进抗战一条街。因为,这条街是当年被称作“抗战生命线”的210国道的一部分,是抗战时期东溪最热闹的街道。今天的抗战一条街,虽然听不到铿锵有力的抗战歌曲,看不到抗战宣传演讲的激情场面,但街道两边林立的茶楼酒馆商铺,似乎依然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热闹。

回望1937年,由于抗战全面爆发,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那时的东溪,在大后方的重庆,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其水陆交通便捷,从川黔公路,东溪到重庆3小时车程,从太平桥码头乘船到重庆5小时航程;这里环境适宜,四面环山,平川富饶,物产丰富,既安全又宜居;东溪场镇功能基本完备,特别是于1935年就有电灯照明,当时整个綦江就只有綦江和东溪通电。正是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在1938年吸引了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国民党中央银行等迁驻东溪。

一时间,东溪场镇人口剧增1万多人。虽然东溪有四街六院,但面对剧增的人口,已不能满足工作、生活的需求。于是,国民政府命令部队及征用东溪当地民工3000多人,一天24小时三班轮休建筑,用3个月的时间,新建了这条街道,以供国民党官员、工作人员、驻扎部队及家属居住。

抗战一条街位于东溪岩口湾至万寿桥,全长1500多米,沿210国道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结构为砖柱夹壁墙。笔者无法想象当时开街时的情景,但能想象出开街后的情形,从国民党的军、警、特到国民党高官的家眷,从口音繁杂的外地人到一口川话的本地人,从腰缠万贯的大商人到小门小脸的小老板,从普通场镇居民到赶集的乡下人,他们共同汇成了这条街的人气和生气。

在这条街上,经常都能看到东溪中学师生举办的抗战宣传活动,看到各社会团体和民众为抗战奔波的场景。而在抗日的大背景下,在这条街的某个角落,也许还上演过地下党与国民党特务的暗战。从某种角度讲,东溪抗战一条街,如同毗邻綦江河开凿出来的另一条河,来自天南地的外地人和本地人像一尾尾鱼在这里游动、呼吸、奔忙,演绎着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真实生活。

当然,我们还应该走进距东溪场镇2千米的双桂园,因为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院部就设在这里。双桂园又名陈氏新村,是陈氏的宗祠,整个结构为土木结构,重檐悬山顶,面阔7间20米,通高8米,普通踏道四级,素面台基,高0.9米。内面房顶有浮雕,墙上有水墨画,顶部刻有“陈氏新村”字样。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瞧,双桂园都给人以“高门大院”之感。

军事参议院是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咨议机关,可以想见,当时进出双桂园的一个个高官是何等的威风八面,这里又是多么的忙碌,此起彼伏的电报嘀嗒声和电话铃声,虽然没有掀翻屋顶,至少也会惊飞墙外枝头的几只麻雀。其实,笔者已经注意到双桂园临近有一座黄葛桥。此桥本来只有两条石梁,但因桥头黄葛根穿梁缝而达彼岸,天长日久,根挤石开,竟成一块“石镶木桥板”,故名黄葛桥。当地人传说此乃双桂园地脉所钟,即陈氏发达异兆。也许传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景致确实令人惊异。笔者不知道,当年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到底是看中了双桂园,还是看中了临近的黄葛桥。

除了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我们还得探寻一番当时的国民党中央银行东溪分行。中央银行为国民政府最高金融机关,号称银行之银行,若干中等城市未设立分行,而东溪镇,仅有3万余人口,地处边锤,反而设三等分行1所,这无疑与时局和东溪地理条件有关,当然也是东溪的荣幸。国民党中央银行东溪分行位于抗战一条街,堪称这条街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符号。据称,东溪分行经营了5年多,除照章经收税款,代理国库及办机关企业存款外,未与商帮往来,对商业银行也少接济。今天,虽然国民党中央银行东溪分行早已随风而去,但它却成为东溪抗战一条街的重要记忆。

关于东溪的抗战遗存,寻找东溪的抗战元素,东原冶铁厂不容错过。很难想象,东溪这样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会跟硬梆梆的金属有什么关联。但事实上,东溪境内早就探明地下有铁矿,出现冶铁厂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距离东溪太平桥200米处,就是东原冶铁厂贵址。据记载,东原冶铁厂创始人是吴长发,该厂是民国期间在重庆地区创建较早、影响较大的民营冶铁企业。1926年吴长发去世,其子吴举宜子承父业,扩大业务经营,到1936年已拥有铁厂8家,总号复兴隆。曾就读于浙江公立工业学校和上海政法大学的吴举宜,或许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一门心思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

当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许多兵工厂随之迁驻綦江。先前只顾着搞实业的吴举宜突然意识到,国难当头,自己得站出来有所担当。虽然东溪远离战火硝烟,但同样可以为抗战出力。于是,他把自己的企业同抗战联系起来,尽自己所能支援抗战。确实,因东原冶铁厂冶铁技术好、冶铁质量高,便把生产出来的铁全部运往兵工厂铸造枪炮,支持前线抗日,信誉日隆,社会各界人士对东原冶铁企业无不刮目相视。时至今日,谈到抗战时期东溪人的贡献,当地人总会提到东原冶铁厂。从某角度讲,东原冶铁厂称得上是东溪人的骄傲。

都知道东溪地处川黔要道,这种区位优势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早在明代东溪就设置了邮驿,到清代演化成麻乡约民信局。靠近东溪书院街丁字路口处,便可看到麻乡约民信局遗址,石门框两侧均由2.5米高的整条石构成,且上方左右凿成三齿形装饰。门为古老的五丘田木质门,每丘田均有斜线条纹点饰,且有10厘米厚,尽显岁月的古老与厚重。门楣上刻有“当衢向术”四个繁体大字,部分虽风化剥落,但仍清晰可见。左右环绕着两个对称的圆形花纹图案,系当时古老的邮徽。据考古证明,麻乡约民信局堪称西南最早且保存完好的邮局。

对于不解东溪历史的人来讲,或许认为麻乡约民信局不过只是一个老邮局而已,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东溪人都知道,在抗战时期,麻乡约民信局承担了大量抗战物资的运输工作,为抗战物资的保障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当年,这里应该是东溪最繁忙的处所之一,虽然曾经的繁忙与热闹景象不再,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它曾经的贡献。事实上,这样的贡献已经深深嵌入厚重的木门,嵌入这里的每一面墙,见证着东溪抗战时期的历史记忆。

毫无疑问,从东溪太平桥水码头到东溪后乐园、东溪中学,笔者已经触摸到了“星火燎原”的古镇革命记忆;从东溪抗战一条街到双桂园、东原冶铁厂、麻乡约民信局,笔者已经触摸到了古镇的抗战遗存、抗战文化、抗战精神。走进东溪古镇,这样的收获足以让自己感到欣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